APP下载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治理

2015-03-19□李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0期
关键词:模糊性法律法规会计准则

□李 丹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主体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会计信息失真就是在会计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虚假财务数据,如帐实不符、虚构成本、虚增利润等。具体表现如下:

(一)虚假会计资料。有些企业使用不规范的原始凭证或利用虚假的原始凭证作为会计信息的基础数据,或随意设立帐户和账簿,甚至不建账簿,造成关键的财务数据缺失,工作流程不规范。如有“稻米精深加工”之称的万福生科2012年就爆出惊人的财务造假事件。一是虚增收入,公司经营销售的大米、玉米等数十种产品的营业收入任意编造,虚增数据惊人,如麦芽糊精一项收入虚增达100 倍之多。二是虚构客户,将完全没有业务往来的企业作为自己的客户。在2012年披露的10家主要客户中,有6家是子虚乌有的。三是虚构合同,与完全没有业务关系的订购虚假合同客户,存在或涉嫌虚假交易、虚增销售收入等行为。

(二)会计数据统计中存在人为调节报表的问题。根据企业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如为了贷款,夸大企业资产规模和净利润,不将不良资产记入财务统计报表;为了避税或少缴税额,向主管部门申报时,少报或隐瞒收入和利润;为了所谓政绩或业绩,在向所管辖上级部门上报经营业绩时,经常夸大业绩,存在数字“注水”问题;企业改制时,构造虚假报表,隐瞒、减少资产或利润。

(三)虚假的成本费用。会计信息的产生与核算方法息息相关,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对利润的影响是有差异的。比如材料成本的核算方法采用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计算,其结果是不同的;相同的产品分配率不同,同一产品承担的制造费用也不一样,有时为增加成本则会采取虚列成本费用、任意使用加速折旧等方法,人为调节成本费用,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四)设置账外账。为了企业局部利益和既得利益,有些企业和单位会设立两个乃至多个帐套,根据不同报表使用者的要求随意变更数据。为取得银行信用获取银行贷款,往往随意虚增总资产、净资产,将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做成漂亮的数据,而为了偷税漏税,则往往会减少企业收入,降低企业利润,让财务数据收支相抵基本平衡。还有的企业私设小金库,缺乏相关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监控,从而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性因素分析。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既取决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更依赖于会计法律法规。现在,有些行业的会计制度还存在某些缺陷,行业标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可操作性不强,给会计信息造假留下空间。具体体现在:第一,会计准则体系不完善,如会计准则体系制定不够严谨,制订法规的人员代表性不强,

形成的过程公开性和公平性也有待完善。第二,会计法规之间不协调,会计法规与其他法规中有关条款衔接不严谨,存在相互冲突,不同会计法规之间的有关规定存在重复或矛盾,如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之间,具体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之间,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之间,会计准则和税收制度之间都有矛盾和冲突。第三,会计法规体系难以自成一体,具体准则之间、会计制度内部、具体准则与会计制度之间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与会计相关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利益相关者对会计法规的理解和执行都要存在偏差,这样就增大了社会的交易成本。第四,会计工作监督不力,就其构成来说,我国会计监督是三位一体,包括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这种体系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能兼顾各方的作用,能充分发挥相关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会计监督的职能界定不清;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形同虚设;政府监督存在职能交叉和职能不到位;社会监督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难以保持独立性,执行过程中有时有失客观和公正。第五,缺乏保障机制,没有实施机制或缺乏好的实施机制,会计法规就会形同虚设,在现实中,“有法不依”的现象经常存在,或因违法成本太低、或因监督不力、或因信息不对称,企业违法没有得应该有的惩罚,使些企业铤而走险。

(二)会计信息失真技术性因素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技术性因素较复杂,会计法规中的模糊性是其主要的成因。第一,会计语义的模糊性。如会计准则的有些措辞是不精准的,也是不客观的。如“极少可能”、“有可能”和“很有可能”等在法规中大量出现。而当事人由于对此的理解不同而导致不同的执行方式和不同的执行结果。第二,会计计量的模糊性。如固定资产折旧,因折旧方法不同导致计算结果有别;如无形资产评估,因个体和文化差异对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存在很大差距;其他如会计报表的合并、衍生金融工具的计价、外币折算等都存在模糊性。第三,经济活动的模糊性。经济活动的模糊性指经济活动未来的发展由于受各种必然和偶然因素的影响,它的发展变化具有不确定性。经济活动未来的发展有些是可以预见的,有些则是不可预见的。而会计本身必须反映现有经济现象,这种模糊会导致会计信息真实反映现实经济情况滞后,即”时滞”现象。第四,方法的模糊性。在会计处理中有多种方式和方法,这些方式和方法常常会基于某种前提和假设。如贴现率不同,净现金流量也不同,有价证券价格就会很大的差异。又如财务比率分析从本质上讲并不严谨,比率的选择、比率的确切定义以及比率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判断和假设的色彩。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制度,保证其权威性。第一,会计法律法规制度要“强”,会计法律的规定必须严格执行,违反会计法律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惩。第二,会计法律法规制度要“严”,要保证会计法规的威慑力和公正力,使相关主体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会计法律法规成为从业者的最高行为准则。第三,会计法律法规制度要“全”,有些需要补充,有些需要完整,有些需要改进,形成相对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使会计职业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制度。第一,要有明确的目标。单位内控制度一要保证企业财物的安全性,即内部财物的完整有序和有效流动;二要杜绝企业会计信息失实,会计数据要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第二,要完善监控内容。内控制度要严,保持财务岗位相对独立,完善财务审批机制;定期进行财产清查,保证账目与实物一致;加强内部审计度,如财务审计、内部经营管理审计等,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同时要明确会计岗位责任制,会计负责人和经办人员各司其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

(三)加强会计人员的从业管理制度。第一,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保证财务人员良好的道德规范和专业素养。按照《会计法》的要求,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第二,规范会计人员后续教育与培训。财政部门要积极为会计人员培训提供便利条件,科学制定会计人员年度培训计划,丰富培训课程和培训内容。

(四)完善和加强会计外部监督制度。会计外部监督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的会计监督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一是政府主管部门如财政、审计、税务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定期对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指出存在问题并督促其改进;二是要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积极稳妥推行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计签证制度。会计事务所因其独立于政府和企业,是相对公平的外部监督主体,作用不可替代,注册会计师作为企业财务审计的执行主体,对会计信息审查签证负有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客观公正对企业财务进行审计,可以从源头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三是要实现会计委派制度。会计人员不受企业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可以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以增强会计工作的独立性,保证会计人员依法办事,正确行使会计职能,公正、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四、结语

会计信息失真形成原因复杂,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事关重大,治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主要措施有: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建立严格惩处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外部监督机制,实行会计委派制,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以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有效与合法。

[1]刘峰.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红光实业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11,7:25~27

[2]温天璟.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透视银广夏造假事件[J].财会通讯,2011,12:40~42

[3]吴联生. 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理论框架与论据[J].会计研究,2003,1:44~45

[4]刘苏锋.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模糊性法律法规会计准则
7月起将施行新的法律法规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法律法规与民生新闻
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与会计职业判断
海外房屋出租市场法律法规
最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文件提要
网络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初探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