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民歌演唱中借鉴美声唱法的技巧探索

2015-03-19□崔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0期
关键词:喉头美声唱法腔体

□崔 丹

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 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意大利文中称美声唱法为Belcanto。我国在开始引进这种唱法时,把Belcanto 翻译为“美声唱法”并把学习这种唱法的人统称“美声学派”。其实Bel canto 这个词意大利语的真正含义是“完美的歌唱”。美声唱法自产生以来,经历了数百年发展。美声唱法是科学的发声方法,美声唱法注重技巧性,气息的应用和腔体的应用,有很严格的模式,要求喉头位置低,注重其腔体的共鸣声音明亮、松弛、饱满,优美的声音效果。美声唱法也代表着歌剧发展中第一个重要历史时代,美声唱法渊源于欧洲,欧洲音乐的发展过程与美声唱法产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声唱法是这个社会、历史、文化、时代发展的产物。美声唱法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五四运动以后,逐步在我国古老的大地上生根发芽。

一、陕北民歌与美声唱法的歌唱特点

陕北民歌的演唱有歌词、旋律、节拍节奏、速度、润腔等多种因素,结合旋律、节拍节奏、速度等表现形式,不仅与歌词的思想内容处在一个和谐统一的情调之中,而且反过来会使其得到升华,让悲者更悲,苦者更苦,其情亦真,其意更切。它高亢辽远,质朴而动情,如同戏剧中的悲剧一样让你感动震撼,完全是当地人民自然感情的真实流露。陕北民歌在演唱声音上,要求甜、圆、脆、亮。在发声上,陕北民歌演唱要求气息和共鸣灵活变化,用嗓合理,以及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持久力强。陕北民歌在演唱声音效果上要求其音域宽广,穿透力强,歌唱随意,陕北民歌在歌唱方法上,由情生声,以情带声,以情传情,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陕北民歌唱法在声音的使用上,要求其张力较强,共鸣比较集中,主要采用胸式呼吸法,所以使得演唱者在发声和咬字方面,又因方言的局限和特殊性形成行腔中的不足。

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 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文艺复兴之后,伴随着歌剧的诞生和发展,美声唱法逐渐形成了其自己的科学发声体系。美声唱法注重技巧性,气息的应用和腔体的应用,注重共鸣,声音明亮、松弛、饱满、优质的声音效果,这也是美声唱法同于其它歌唱的特点之一。美声唱法在风格上要求灵活,气息连贯、外柔内刚为主。因为美声唱法的模式化,使其在演唱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美声唱法必需的六个重要原则一是声部之分;二是声区统一;三是母音统一;四是声音连贯;五是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六是声情并茂,讲究内在深情,充分应用声音技巧对歌曲进行再创作。一般不提倡做什么动作,主要通过眼睛和脸部表情的变化来刻画人物的内心和表达歌曲的情感。美声唱法发声科学,声音控制能力强,是一种科学的歌唱方法,当美声唱法学习者的声乐技巧达到很高的程度时,演唱者需脱离单纯的炫技和追求模式,更注重情感的抒发,作品的表达和人物的刻画,角色的融入。

二、美声唱法技巧在陕北民歌演唱中的应用

(一)美声唱法呼吸在陕北民歌演唱中的应用。美声唱法采用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有控制的呼吸方法,快吸慢呼;而陕北民歌在演唱中主要呼吸方法是胸式呼吸法,对腹腔的缺乏使用,使其在发声上原则是“一条线”。而美声唱法则追求胸腹式联合呼吸,和陕北民歌在演唱中的呼吸相比,美声唱法的胸腹式呼吸会使声音更加饱满圆润,听觉更加通畅,音响效果也比较好。美声唱法的呼吸使声带后半部闭合力量大一些,这样就减少了喉咙肌肉的力量,胸腹式呼吸通道使喉头位置略低所产生的声音比较柔和、舒缓、富有弹性。而陕北民歌在演唱中由于胸腔式呼吸比较浅,会造成喉头位置略高,用喉咙唱歌的力量大。造成歌唱者喉结越来越高,越来越紧,使其音色太白,声音听着刺耳不够干净,太多是喉音,不正确的呼吸会使歌者的喉头越来越高,肢体发硬,音色没有色彩。如果陕北民歌在演唱中借鉴美声唱法的呼吸,将使其在声音上听着更加圆润、柔和、灵活,演唱能力也会得到深层次的提高,逐渐走向科学的发声体系。

(二)美声唱法发声在陕北民歌演唱中的应用。美声唱法是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带动情感的歌唱。其唱法在唱高音时,喉部的开度,以及呼吸的控制,使气息的使用做到较大呼排量,唱低音时,则又要求气息的排量像叹气一样,胸声共鸣与头腔共鸣的结合,使美声发声比较宽广,雄厚,圆润而富有威力。而陕北民歌的发声,讲究小巧,纤细,抑扬有度,具有明亮的金属质感。通过借鉴美声的发声方法,使陕北民歌演唱变得圆润、通畅,歌唱时气息呼出的气流通过喉头迫使声带震动,声带在各部位肌肉和喉头软骨的配合下产生基本的声音,然后通过喉咙、口咽、鼻腔等共鸣腔体调整,形成特定的声音状态。这是一般概念的发声基本原理。通常陕北民歌的发声小巧、纤细,而美声唱法发声雄厚,粗广。陕北民歌借鉴美声发声方法,将使歌曲听着圆润、流动,再加上陕北民歌共鸣腔体的范围使用较小,原本听着大白声的陕北民歌借鉴美声唱法的共鸣腔,将会更加科学化,听着更加生动、流畅。

(三)美声唱法共鸣在陕北民歌演唱中的应用。美声唱法要求歌唱者应用呼吸的配合,上下共鸣腔调动使其在歌唱中尽可能多地应用共鸣腔体,美声唱法力求做到呼吸,发声、吐字、情感表现的整体性,通过共鸣,可以使音域达到更加宽广、更加明亮的声音,且富有穿透力,喉头比较开,声带不易疲劳,良好的共鸣是美声唱法旋律线条优美动人的特点,可以增强乐曲的表现力。陕北民歌局部的共鸣,造成声音太白太浅,歌唱的共鸣关系到歌唱的音色音量和表现力,共鸣能够形成的声音质量变化,要比声带自身的发声能量大得多,积极调动各个共鸣腔体,从共鸣的角度来看,说话和歌唱的人喉头向上跑,则使喉到嘴唇的共鸣管道不够长,喉头在人们休息时的位置之上,声音会缺乏共鸣。表现为又白有浅没有威力,而陕北民歌在演唱时因喉头不稳,局部的共鸣腔体造成声音太白太浅。陕北民歌正确应用美声唱法共鸣,将会解决陕北民歌在演唱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不科学的方法,陕北民歌在演唱的过程中喉头也应该像美声唱法一样,自然向下稳定,共鸣管道拉长,造成声音有立体感。细而长的共鸣管道同时也起到控制呼吸的作用,让呼出的气流从容、均匀地通过声带而产生良好的共鸣。陕北民歌呼吸的随意性,借鉴美声有控制的呼吸,将使陕北民歌在演唱中更加丰富、动人。

三、结语

陕北民歌唱法和美声唱法许各具特色。陕北民歌唱法应借鉴美声唱法中的精华去弥补自身的不足,使其流传更广,更容易被人接受。而学习美声唱法的人应积极向民族民间唱法学习,了解熟悉各地区各民族歌曲的演唱风格,应用到中国歌曲的演唱上。两种唱法互相学习,只会更加坚定地发扬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不仅不会丢掉原有本质特色,反而会更加完善,特色更鲜明,使陕北民歌的流传更广,生命力更强,发展更加辉煌!

[1]刘玉林.陕北民歌通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2]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6

[3]刘玉林.陕北民歌研究论集(二)[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4]刘畅.声乐实用基础理论与教学[M]. 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8

[5]韩璐茜.唱歌的技巧[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

[6]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6

[7]王增福.声乐教学笔记[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喉头美声唱法腔体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高铁复杂腔体铸造数值仿真及控制技术研究
高铁制动系统复杂腔体铸造成形数值模拟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浅析流行唱法中喉头位置的选择方式
橡胶挤出装置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注射用奥沙利铂致急性喉头痉挛1例的急救护理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