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现象探究

2015-03-19李艳旸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0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跨文化

□李艳旸

一、引言

传统的文化教学以教授语言形式为主,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句法等方面,大量的课堂时间与课余练习被语言规则的讲授和语法知识的练习所占据,学生掌握目的语文化的程度不足,常会出现交际中闹笑话,或是对该种语言理解不充分的现象。这种与文化因素割裂的语言教授方式只是单纯的语言训练模式,脱离了语言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语境,导致学生在考试中拿了高分,却在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摸不着头脑,违反了交际原则,出现了语言禁忌。

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语言的存在与发展受到了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传统、生活方式、交际态度等多方面的影响,也反映出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语言的背后凸显着文化的内涵,语言不能脱离了文化而单独存在。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认为,从本质上讲,任何一种语言交际的要旨或终极目标都是这种或那种文化信息的传递、沟通或分享,无文化要素的语言交际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即使有,也是毫无意义的。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能流利、准确、自然地使用目的语的文化交际人才,本着这一目标,在外语的教与学中更应了解文化在语言学习中不可低估的作用,从而在教学中以文化作为载体,重视对不同国家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和思考,重视对学生的文化教学以及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现阶段的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文化交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英语国家文化,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甚至学习动机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一名外语习得者,想要准确、得体、恰当地使用某种语言,必须要了解该语言的词语内涵、语言运用规律,通晓与其相关的文化。具备基本的外语能力,要能够准确地运用词语和地道的表达方式,这些可以通过精读、泛读、听力、口语等课程实现。然而,文化的概念如此广泛和复杂,就外语学习而言,它包括了该种语言背景下的政治制度、历史背景、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地形地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等。

(一)了解交际文化、交际禁忌与非语言交际习惯。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语言交际习惯与禁忌,在英语与中文的交流中,有一些禁忌是一致的。例如,在公共场合要注重礼貌,如果是说一些不吉利的或是不文雅的话要使用委婉语。这些禁忌在中西方文化中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一些在中文中看似司空见惯,或是有意而为之的,在西方文化中却要尽量避免。例如,中国文化提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西方文化却提倡自我与自尊,在公众场合过分关注老年人或是弱势群体反而会被认为是对其不尊重,从而导致误会的产生。中国人外出见面寒暄语通常是聊吃饭,或是家长里短,最近发生的事情,然而在西方人看来这些事情都属于个人隐私,别人不能侵犯,更不能拿出来与人议论。除了语言上的禁忌,还应注重不同文化的非语言交际习惯。所谓非语言就是指除语言外的,体态、眼神甚至行为的交流。例如,不同的手势或是体态表达不同的意思,两人见面时的眼神交流还有各自的体态所表达的不同意思,这些都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二)了解不同语言背景下的知识文化和观念文化。知识文化包涵了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教育模式、历史背景、地理概况、宗教信仰、科技发展等发面,而观念文化则有着强烈的民族属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准则的集中体现。学生接触的教材、阅读资料等涵盖了大量的知识文化,大多是以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为基础,知识文化的缺失会使学生出现阅读理解障碍,不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不能够体会作者所传达的文化信息,也难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除此之外,东西方的观念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西方人尊重个人,张扬个性,体现自主意识,东方人则注重集体观念,顾全大局。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很多文化来自于圣经,圣经中的教义则是他们的人生哲学,不了解圣经,很难明白其处事方式。对于东方而言,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最大,这些差异都会对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文化在语言中彰显。随着学生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教学就变得更加重要。如何更好地在外语教学中体现文化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和重视已逐渐成为语言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比分析文化差异。当阅读教材、听力资源或是口语表达中出现了文化差异时,教师应适时对其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与母语中的类似表达进行对比并将其当作文化导入的重要内容,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异同点,更好地学习外语中的文化。

(二)拓展延伸文化内涵。教材中的内容广泛,可以展现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善于发现,总结和延伸这些文化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目的语的文化体系,更好地理解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深刻准确地掌握目的语及其语篇含义,从而达到更好的外语教学效果。

(三)在实践教学中渗透文化内容。在外语的学习中,除了解读教材,形成知识体系外,还应注意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善于将已经积累的文化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教师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将这种文化意识应用到实践中,帮助学生能够使用文化进行恰当的交流,更好地掌握外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四、结语

外语学习是一个艰辛、复杂、多样化的过程,外语学习的目的不仅要理解、掌握语用规则,更应该熟练地运用其进行沟通、交流。人类社会中的语言交际活动要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文化是其最主要的制约条件之一。因此,语言学家多拉也曾说:“作为外语教师,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模式与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外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意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西方文化的概念,更深入地认识语言,掌握语言,还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专业素养。

英语国家的文化体系纷繁复杂,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避免误解和尴尬,就必须尊重文化的特殊性,了解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外语教学不仅仅要学会正确使用语言,还要尊重和了解西方文化,让学生把课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当学生的语言水平到达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时,学会将语言交际与文化交流相结合,最终实现外语学习的目标。

[1]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吴雁.论外语教学与文化导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跨文化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