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护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的教学策略
2015-03-19谢春梅
□谢春梅
随着国外医院对我国护理人才的认可,越来越多的护士有机会进入海外医院和医疗机构工作。以美国为例,据美国劳工部分析,从2004 到2014年间,注册护士增加了29%。预计10年以后,1/5 的护士空缺无人填补,2020年会有80万个护士空缺。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卫生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国家护理人才紧缺。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英语国家,在职护士平均年龄已达到43~45岁。因此,在未来的4~5年内,加拿大需要8万护士,澳大利亚需要5万护士[1]。另一方面,在中国国内的医疗需求方面,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在延长的同时也增加了医疗需求。在这样供不应求的护理人才需求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为国外患者和国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患者提供基础护理的同时,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整体护理就必须满足患者多元文化护理的需要。本文拟从三方面展开《多元文化护理》的教学,培养护生的多元文化素养。
一、《多元文化护理》的“文化角”演讲
多元文化护理,也称跨文化护理,自20 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马德琳·M. 莱林格(Madeleine M. Leininger)提出以来,以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受到认可。在教学过程中,要让护生全面认知这一理论,拟让护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前准备一个关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的文化为主题,作一个5~10 分钟的“文化角”的演讲。通过演讲,使护生在临床护理宣教中能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的同时,又主动参与到文化护理的学习中。尝试让护生厘清“文化”概念包括菜林格“日升模式”中所呈现的价值观、疾病和生死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语言等方面。以疾病和生死观为例。
(一)多元文化观下的中西方疾病的病因观呈现多样性。传统医学发展到现在,通常认为引起疾病的原因有:物理原因,化学原因,生物原因,营养原因,遗传原因,先天原因,免疫原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有的中国人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阴阳失调所致。美国土著人认为疾病是人和自然不协调所致。部分信仰基督教的美国人认为疾病是由于行为疏忽造成,比如,没有定期做礼拜,没有感恩,没有祷告等。基于以上疾病观的不同和认识,教师提出应该如何进行文化护理。护生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会明白在不影响其他病人的情况下,对于不能去教堂的病人,可以为其做礼拜的病房布置,从而满足患者的多元文化需求。
(二)在生死观方面。中国自儒家以来就有慎言死亡的习惯,护生更不能随意在患者及家属面前聊起有关死亡的话题。西方人则有原罪意识,认为人性恶,人都有罪,所以需要一种宗教信仰,比如基督教。相信上帝,也相信上帝的旨意:任何人为的杀伤或缩短生命(他杀、自杀、安乐死)、阻止生命的出生(堕胎)都是上帝所不容的。因此,护生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会更加需要关注安乐死的可行性问题,以及以平和的态度对待未婚妈妈。
二、积极推进双语式的《多元文化护理》教学
有研究发现,外籍患者在异于自己文化的国家求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问题主要有8个方面:“宗教信仰、饮食习惯、语言交流、社交礼仪、保护隐私、风俗禁忌、就诊环境和接待流程。”[2]在学者所提出的这几个问题中,对于护生而言最难的应该是语言交流。以来自英语国家的通用工作语言《护理英语》为例。隶属于医学英语的《护理英语》词汇量庞大。“一部经过精心筛选的英语医学词典所列词汇竟可达6万条,收词较全的多达20万条。”并且医学英语词汇有多达20个左右字母的长单词。护生在临床中又必须尽量以患者熟悉的语言进行沟通。只有这样,病人更易于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护理工作,病人会因为得到与其文化一致的护理而倍感舒适且满意,这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针对此情况,部分护理本科院校率先积极开展了双语式《多元文化护理》的教学。笔者所在高职专科学院也跟进此先进教学尝试:第一,为涉外护理(含国际护理)方向的开设了ISPN 考试系列课程的词汇教学,主讲教师参加并通过了ISPN 的考试。第二,校本自编《护理英语》教材的使用,并结合中国青年出版社公开发行的《Cambridge English for Nursing》系列教材作为选修课程,以弥补校本教材中没有包括的听说能力。对于有外语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积极学习美国公开出版发行的全英语教材《Transcultural Nursing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以更加原汁原味的护理专业材料呈现给护生中文教材对应或没有包括的内容。第三,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外语课的总课时量(外语课的课时约占周总课时的四分之一);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如英语沙龙);引导涉外护理班进行医护英语综合能力水平考试,日语护理方向班进行日语等级考试,使学生在自己文化与他人文化的适应中感受乐趣,增强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进而丰富学生的生活内涵。
三、《多元文化护理》临床实践的案例教学
自1995年我国召开第一次多元文化护理国际会议以来,护理院校和临床护理工作中都积极思考和探索如何将多元文化理论更好地结合与临床个案的护理,得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诚如有学者指出:“临床实践研究比例进一步增大,有关护士文化敏感性、跨文化护理认知与需求等调查研究、巫文化信仰的护理等相继出现”。说明对于跨文化理论研究已不仅仅限于理论的探讨,正在探索结合临床实际的跨文化护理。在阅读CNKI 论文库以“多元文化护理”为关键词的大量论文中,将收集到的案例结合教材理论展开教学,让护生能够接触到更多更新的临床案例。教学中将护生设定为面对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患者,作为责任护生,课前布置任务,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并结合理论进行讨论,教师最后给予更为全面的总结。以“玉树地震伤员多元文化护理的实践”为例,研究者在充分尊重藏族文化,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中采取了如下护理策略:向学院来自藏族地区的护生学习简单的藏族日常用语,邀请藏族大学生志愿者做翻译,以便更好地沟通交流;制作吉祥如意卡片,并请藏族学生帮忙用藏语书写祝福语“祝您早日康复”。在首次见面时,用藏族祝福语“扎西德勒”打招呼,给每名藏族伤员送吉祥如意卡片,献哈达,此时伤员们眼里总会闪着感动的泪花。[3]这些尊重患者的民族文化的细节是值得分享和探讨的护理策略。
在《多元文化护理》的教学中,也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笔者所在的学院积极与国外的护理院校进行国际交流合作。近几年来,国际交流的院校来自美国、泰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有了更为直接的体验,从而提高了师生双方对多元文化的敏感性和《多元文化护理》的能力。
[1]邹霞,马小琴.我国涉外护理专业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医教育,2009,28(3):65~67
[2]姜金霞等.护理外籍患者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1,2:844
[3]吴学华等.玉树地震伤员多元文化护理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1,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