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2015-03-19□潘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0期
关键词:理论课培育价值观

□潘 琳 吕 青

以“三个倡导”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可分为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也是“兴国之魂”,契合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亦承接着我国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成果,凝聚着全社会的价值共识。高校要积极贯彻党在十八大中提出的战略任务,实现高校教育的新目标、新要求,积极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发挥表率的作用,发散正能量。

一、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密切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无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对公民个人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意义。

(一)有助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价值理念逐渐传入中国,其中不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信息,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追求都在经受着冲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待国家政治的态度逐渐淡化。高校亟需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贯彻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教育中,以加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认同,“以便坚守好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领域这块主阵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2]

(二)有助于促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需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生的培育和学校的发展都具有着重要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应包括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即校训、校徽、绿化、建筑等方面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必然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因此,学校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贯彻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养,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

(三)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问题一直是人们垢病的话题,也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问题。我国教育体制中浓厚的“应试”成分使得一部分青年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出现了学习上的懈怠甚至是厌学。同时,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多元文化和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与冲突更容易导致青年学生在价值取向、自我评判、理想信仰等方面出现偏差。以“三个倡导”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概括国家的奋斗目标、社会的建构理想和个人的行为准则,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三进”工程,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青年人的思维一般比较活跃,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比较完善,同时也具有比较明确的自我意识,因此大学生的世界观不仅指导着他们自己的人生实践,而对社会中其他人群的世界观具有明显的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是世界观、政治观和道德观的集中而又具体的反映”[3],更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价值观决定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并且影响着他们的追求和做人的原则。作为国家、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栋梁,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高校要积极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逐渐成长为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

(五)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共同需要。因此,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考察北京大学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4]因此,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要深化大学生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道德价值准则的认识,切实将其转化到大学生的内在价值理念和行动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守理想和信念,保持清醒的政治意识,做先进文化的引领者。

二、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阵地,充分体现着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应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作用。因此,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成为实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

(一)探索、改革教育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融为一体。随着大学生自主性、主体性的不断增强,以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的效果正在逐渐弱化。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并服务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有效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另外,“生活是价值观的沃土,生活的过程就是价值观形成的过程。”[5]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育方式,实现教育活动的生活化、日常化,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处理好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

(二)丰富教育载体,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程。作为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注重教学形式和手段的创新,适当调整教学的计划和内容,在教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其展现出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整合教师队伍,健全教师的培养培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效果的实现离不开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6],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整合,健全教师的培养培训体系,为提升教师素质提供条件和平台。学校可以定期提供学习考察的机会,将教师派去参加进修、交流、考察等,增加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提升其自身阅历。同时,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各专业辅导员、班主任等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增加师资团队的力量。

(四)拓展宣传渠道,着力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在课堂学习之外,大学生的主要自学渠道通常是图书、网络和广播等。即是主要通过图书、报刊杂志,新闻、娱乐频道,以及浏览网络信息等途径了解时事。因此,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图书、网络、广播等途径,将国家的法规政策、党的指导思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进行宣传介绍,在无形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到大学生的思想中。另外,也要客观报道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事例,以帮助大学生理性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工作,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大学生从未直接接触过社会,没有社会生产实践经历,对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行为准则缺乏了解和认知,因而普遍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因此,加强管理工作,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其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在各项规章制度中适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在无形中激励或约束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强化他们的核心价值理念和道德意识。

三、结语

在当今社会思潮越来越复杂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养成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作为高校、社会和学生自身的一项重大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继承和发展问题。高校作为人才资源的聚集地、文化引领的前沿,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7,21:14

[2]孙苓.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思考[J].新西部,2014,33:112

[3]周平. 试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J].科学教育家,2008,6:16

[4]徐京跃,霍小光.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 -5 -5(1)

[5]李春梅,魏忠明,刘会亭.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0,9:197

[6]张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林区教学,2015,1:55

猜你喜欢

理论课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