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资源保障策略探索
2015-03-19杨士英项丽霞
□杨士英 项丽霞
根据国务院2015年5月出台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国多个省份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蓬勃发展,而科技因素对当前的创新创业风潮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着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探讨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资源保障机制,对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效率,培育科技创新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分析
很多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都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号召作出了积极响应。比如河北省政府把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基础工作之一来抓,河北省教育厅立项了19所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作为示范园,同时河北省内一些重点高校获得了教育厅740万元资金支持孵化园内创业试点项目。河北省教育厅确定对大学生开展创业项目给予资金、场地、指导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但是,大学生平台建设遇到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大学生群体本身,受制于传统教育评价体系,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在“唯分数论”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待创业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些成绩较好的优秀学生总结过往成功经验,倾向于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课堂和考试、考证上,不重视课外科技实践;而另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长期以来对课堂学习没有兴趣,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成绩不佳,社会和家庭对其正面评价不高,致使这类学生难以建立自信心,虽有科技创新创业激情,但是一遇到创业挫折就轻易放弃。在科技兴国的理念引导下,近年来各级政府和高校搭建了诸多“大学生科技孵化园”、“大学生科技实训基地”等促进大学生创业创新活动。但是,政府和高校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者往往更看重建设工作的“竞争化”、“政绩化”,主要表现在为了占有领先优势,争相引入高精尖设备和建设高级别实验室,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平台重视不够。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资源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独立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面临资金瓶颈。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必须有先进的科学仪器和配套的现代化实验室,对资金投入要求非常大。重点大学获得教育经费拨款数量远远高于一般大学,在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方面具有资金优势,而这类重点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所占数量不超过15%。而对数量众多的一般高校尤其是民办大学而言,缺乏政府投入的专项经费,单纯依靠高校自身资金积累成为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最大制约因素。由于科研活动及其成果的公共物品属性使得科技平台建设需要政府政策干预和资金投入来保障,政府在此时的参与度应该达到怎样一种状态才算合理,既不是“缺位”又不被诟病为“越位”就很值得学者和政府决策者思考。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内涵不足。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要形式是参加各种级别科技竞赛,学校将比赛成绩作为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手段,造成学校和学生出于功利性目的,片面追求竞赛成绩,参赛的学生也很少能长期坚持研究。而各种科技比赛的主题限制也无形中缩小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项目选择范围,学生感兴趣的选题如果没有恰好迎合比赛需求,则相对缺乏施展技能和同行交流的机会,较难获得学校和老师的有力支持和指导。
(三)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存在重复建设。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平台搭建上,几乎所有高校的认识都提升到足够高度,加大了资金人力各方面投入,但是由于各利益主体之间缺乏资源共享机制,造成这些科技创新平台一般只限于本校科研和教学活动使用,与其他兄弟院校和社会科研单位、科技企业不能形成良性互动,降低了创新平台使用效率,增加了社会成本,形成各个高校重复建设同类科技创新平台的现象。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保障的对策建议
(一)整合校内外资源筹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资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经费不足是很多普通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存在的共性问题,高校在自筹资金和申请政府资助的同时,还应该面向社会结合本校专业发展优势多渠道寻求资金支持。例如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作为一所省属民办院校同样面临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资金匮乏的问题,2015年校方与新龙科技集团进行新形式的校企合作,企业向大学生提供先进的实验环境和创业资金支持,帮助学生实现科技创新梦想,学校则为企业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学校与企业的这种合作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资金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促成了学校课程与科技企业双向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经验的积累。同时政府作为大学生科技平台建设资金的支持者可以在日常的政府采购中向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方面倾斜,为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巨大的市场,同时解决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构建多层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通过构建多样化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常态化,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结合专业优势,鼓励学生组建课外科技活动小组,不能只把眼光放在短期的科技竞赛上,更要注重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长期化、常态化,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同时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跨学科交叉指导,拓宽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扩大科技创新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增强科技创新活动内涵。比如软件开发与电子商务学科的交叉结合就契合“互联网+”的理念,有利于更多地产出实用性创新成果。
(三)建立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机制。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共享机制的建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点高校向普通高校开放,二是全部高校向社会企业开放,将高校已经具备的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图书馆等资源充分有效利用起来,为全社会共同提升科技创新活力提供有力支撑。比如浙江省科技厅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整合各高校、企业科技创新平台,浙江省成立了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工作小组,聚集省内高校和企业的优秀科技资源,打破各利益主体各自为政的局面,避免各自独立运行,有效提高大型科学设备、技术仪器的利用率,不仅节约了财政资金,还方便依托平台建设创新企业,与科技创新平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结语
在全国范围内正在掀起的一波一波“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浪潮中,高校大学生科技平台建设保障机制的建立发挥着重要意义,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要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推进。高校担负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有效利用的责任,政府担负着政策协调、打破平台利益分割、合理配置资源的责任,各类主体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共同建立高效有序、系统融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保障体系。
[1]付晔.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2
[2]孙庆,王宏起. 地方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3
[3]许强,杨艳.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理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2
[4]王然,李正元.科技创新平台与科技创新外部性的内在化[J].科技管理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