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5-03-19顾洪军李士军徐艳蕾侯丽新
□顾洪军 宫 鹤 李士军 徐艳蕾 周 婧 侯丽新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未来经济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中的意见》中给出明确指示:在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1]。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以电子、通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在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和产业调整中高速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产业[2]。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本文从信息技术类专业入手,论述了竞赛教学平台、实践平台、创新团队、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构建,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依据。
一、教学平台的构建
(一)举办信息类竞赛讲座,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学院组织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竞赛指导教师对赛事进行讲座,主要的赛事有:全国/全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全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挑)、“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论文竞赛(小挑)、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ACM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相关校院级科技赛事。讲座内容也涉及到学院教师的和赛事相关的科研基金项目,同时也包含相关前沿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动向。
科技赛事讲座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各种比赛的认识,培养其对科技的兴趣,拓展其创新思维。讲座的对象包括所有对科技比赛感兴趣的理工科教师和相关专业学生。通过讲座,教师及学生对讲座的内容进行交流,充分了解各个科技赛事,吸引众多优秀学生,形成较多的创新团队。
(二)注重理论学习,夯实基础。高校基础课程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竞赛实践能力的基石,是为日后适应所工作的部门、适应工作环境、能在所从事的岗位有所作为的时代需要[3]。根据竞赛实践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课程涵盖了自动控制理论、通信技术、图像处理、传感器技术、相关算法、多种微控制器和软件编程及开发等内容,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思想,从而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精神来源于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来源于实践[4]。吉林农业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视,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在实验课方面,增设综合性实验,适当增加难度;在课程设计方面,选题具有多学科交叉、涉及知识面宽、功能强和系统化的特点。在该环节发现基础较好和感兴趣的学生,引导他们组成团队,为今后的赛事做好准备。
二、实践平台的构建
学院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开设了多个创新开放实验室:硬件实验室、软件实验室、算法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室及网络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有专门的负责教师,创新团队可以申请所需电脑、电子元器件和工具。同时,为了科研和赛事需要,学院目前已购进一台3D 打印机,设计的实物经过包装后,和实际产品相差无几。
暑假期间,学院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到公司和企业实习,学生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也为公司和企业增添了活力。学院也进行“校企合作”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创新团队的组建
创新团队要选择一批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学生结合在一起,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每个团队里面要有多方面特长的人才。在各种赛事中,硬件电路的设计及调试、软件编程及调试、Word 文档的撰写和PPT 的制作、上位机界面的设计、论文和专利的撰写,甚至涉及到财务分析等问题,这就需要跨专业选择成员。团队内部成员各具所长,相互学习,多方面发展,这样的团队才有发展的潜力。
在参与各种科技赛事的过程中,以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为主力军,大一大二的学生为生力军,教师给予相应指导。同时,每个团队都要培养自己的新生力量,使团队精神得以传承。指导教师在团队建设和管理中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合理统筹时间,定期交流研讨,教学相长,推波助澜,为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团队提供良好的氛围。
四、师资队伍建设
指导创新创业大学生的教师队伍应具有创新精神和激情、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青年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5]。学院鼓励年轻的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内相关学术会议,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实践技能;为教师提供相关学科的短期进修、出国留学或访学及攻读硕博士学位,开阔眼界,增长学识;为教师创造较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去公司和企业进行参观锻炼;鼓励和指导年轻教师申报相关科研课题,从而有了经济上的保障。同时,学校为指导教师提供了一定的奖励措施,增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五、结语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自2012年以来,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赛事及申请创新基金团队数逐年增加,2014年专利数、文章数及基金数远远高于2012年的数目。同时,赛事取得的奖项也由省级奖项向国家奖项飞跃。本文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今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开启通向成功的大门。
[1]周晓晶,于晓秋,朱焕.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23:63~65
[2]何鹏,尹明,于申. 信息技术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3,2:54~55
[3]徐鹏,刘训涛,侯清泉,等.基于智能汽车竞赛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27~29
[4]史宝中,袁俊茹,张雅妹.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10):5~6
[5]李雄鹰.研究型大学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12,30(2):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