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资源观”探究

2015-03-19庞玉娴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0期
关键词:高职生理论课教学资源

□庞玉娴 王 行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有些甚至效果甚微,原因是这些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观”比较陈旧落后,往往只是孤立、静止、片面地地看待现有的“资源要素”,在思想上陷入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实践中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失去了“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根据时代发展新特点和高职教育自身规律,以及高职生自身特点,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挖掘整理,优化组合,高效管理,从而建立科学“资源观”。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观”,有学者认为,是指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形成、形态、功能及发展前景的基本看法,是一种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决定着人们对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行为倾向的主观认识。[1]基于此种认识,本文认为,所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资源观”,广义地讲,就是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需的各种自然的与社会的、精神的与物质的“资源要素”进行挖掘、整合和运用的理论观念;狭义地讲,特指以“课程建设”这一关键要素为依托的资源挖掘、整合与运用之观念,本文主要采用狭义的“资源观”。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统“资源观”的三大缺陷

(一)“滞后性”。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课程建设、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中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所带来的教学环境的变化,不能从新环境中采集资源,汲取“营养”,仍然停留在“象牙塔”式的思维模式中不能自拔,对已经变化了的教学环境闭目塞听、置若罔闻。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即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目前,国内多数高职院校都已实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并进而完成了“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转变,这两个“转变”造就了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新的教学环境:传统的“象牙塔”被虚拟与真实相结合的“企业车间”所代替;影响与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现实的“校园社会关系”披上了一层厚重的“企业经营”的外衣,并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运行产生了更为开放和广泛的联系;“拜金主义”以及其他容易引起人的“片面发展”的思想因素仿佛幽灵般更加容易无孔不入地侵入学生的头脑,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进”工作在各个隐秘的校园空间展开激烈的“暗战”。这种环境的变化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必须“大力开发环境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外在的教育因素,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3]但是据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缺乏爱岗敬业精神,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没有真正树立起一名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者”的责任感;有的学生过于看重眼前物质利益而忽视顶岗工作对自身职业道德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对顶岗工作的思想认识肤浅;另外,由于对工作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不熟悉,“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和实际处世能力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恐惧的社交心理。这些问题的存在,证明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没有从已经变化了的“教学环境”中甄别、取舍、组合与运用有利于自己的“教学资源”,没有将课程教学的“触觉”从传统的、封闭的课堂上延伸到实习实训的企业车间,反而有将这些“环境资源”推向思想政治教育和“三观改造”的反面的危险,他们的“课程标准”仍然一如既往的陈旧,课程建设似乎也无进展。

(二)“无针对性”。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运用中不能科学把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随着生源竞争的不断激烈化,高职生无论从生源来源来看,还是从生源素质来看,都是高等教育受众里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有调查显示,从生源来源来看,高职生主要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情况处于一般偏下的水平,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问题家庭”;从生源素质来看,一般综合素质偏低,文化水平不高,虽然跨进了“大学校门”,但是各科成绩都不尽理想。综合以上情况,高职生普遍存在有一定程度的心理自卑感,在部分学生中已经发展成相当严重的心理疾病。但在实际情况中,许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深入理解“以学生为主体”的现实含义,对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各种实际问题,对广大高职生所关心的“繁琐”的、甚至是“低层次”的思想问题,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具体来说,就是在各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理论上不能科学衡量、裁剪、规定课程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实践中不愿拿出相当大的精力去做心理咨询工作;课外辅导方面懒于在实习实训活动中,跟踪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方面更没有想到对某些“问题家庭”学生采取与家长联系共同教育的方法进行教育。一句话,在他们的“课程标准”中看不见“高职生”的身影,却到处弥漫着“高大全”的迷幻色彩;不是用“教学资源”服务于“三观改造”,反而用“教学资源”压制、压抑高职生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低效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课程设置这一“资源载体”(本身又是“核心资源”)在建设与运用中,由于系统性较差,导致各种教学资源浪费、流失、消解、耗散的现象比较严重,总体效能偏低。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种资源得以“集中存放”、“及时生成”与“高效运转”的“载体”,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均是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统一课程标准,统一教材,这无疑会起到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严肃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观念认识的局限,许多高职院校“死守”既有课程,没有领会有关文件精髓,从“三观改造”和高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形成较为科学完备的、富于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导致已经挖掘整理出来的教学资源处于松散的状态,不能以“课程标准”的形式加以巩固,更不能在课程开发方面进一步使其升华,整体功能发挥不佳,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二次生成”的可能性更小。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学“资源观”的三大革新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针对以上传统“资源观”的三大缺陷,高职“思政课”教学科学“资源观”要实现三大革新。

(一)扎根现实,采集“环境资源”。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大的“隐性”资源来自于全新的“企业车间”的教学环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将这一教学环境的根本转变所带来的“隐性”挑战转化为“隐性”资源;将这些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可能考虑的“角落”纳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将这些存在于“正规”课堂之外的活动场所,以及在这些场所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管理活动,作为科学“资源观”的重要内容加以认真考虑,“与企业紧密结合,成功实现高职思政课教育的转向”[4],最终反映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上,并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高职生的“三观改造”必须在全新的、现实的环境内才能有效进行。具体来说,基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全新的“课程标准”的创造性践行,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才能找到现实的实践教学场所;传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才能找到富有“质感”的案例;传统的“法律基本知识”教育才能找到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传统的“品德修身”教育也才能找到具体而微的社会关系演练场。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十分重要的是,关于祖国的豪言壮语和崇高理想在我们学生的意识中不要变成响亮的然而是空洞的辞藻,不要使它们由于一再重复而变得黯然失色、平淡无奇”,“人们把劳动称作强壮有力的教师”。[5]可以说,以“生产劳动”为背景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隐性”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当前和今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固本”之举。

(二)量体裁衣,发掘“主体资源”。科学“资源观”应该根据高职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实际特点挖掘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学“资源观”必须深化“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对各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内涵”的理解和“外延”的界定方面,必须从高职生这一“主体”的角度出发,进行合理取舍,有机整合。根据高职生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并且由于综合文化素质不是太高,导致一般的社会认知能力也存在一些问题等情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着意挖掘和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法律法规教育资源”,以及“家庭亲情教育资源”,并把这些资源建设反映在“课程标准”的修订完善中。尤其是根据高职生到企业一线工作稳定的就业趋向,考虑开设“企业文化”类课程,加强“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教学工作,[6]着意挖掘和建设“职业道德教育资源”。

(三)打造载体,完善“课程体系”。根据“三观改造”和高职人才成长规律,建设科学完备的、富于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全面实现各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系统化”运作。“系统化”是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也是时代给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急切呼唤,“是思想教育社会化的客观要求,所显示的是对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的适应和思想教育综合性特色”。[3]可以说,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高低,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教学时,是否达到“系统化”有直接关系。本文认为,高职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系统化”最重要的就是要体现为“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备性:从课程资源“纵向建设”的角度,根据“三观改造”和高职人才培养规律,可以适当开发“企业文化”类校本课程,比如可以考虑开发《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等课程;从课程资源“横向建设”的角度,根据“三观改造”和高职人才培养规律,可以比照本科院校的课程开设,将《近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有关内容融入“基础课”和“概论课”,以便使相关教学内容有机衔接;从课程资源“立体建设”的角度,根据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可以建设“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使用能够调动高职生学习兴趣的“多媒体”手段。此外,要建立一种“课程标准”调整修订的动态机制,使上述“环境资源”的“采集、加工、使用”和“主体资源”的“挖掘、生成、深化”,不但能够在课程开发与完善过程中得以巩固,而且能够与具体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执行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极大地提高各种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实践科学“资源观”的关键因素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学“资源观”必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践行,正如马克思所言,“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民群众,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学“资源观”的实践主体就应该是广大的一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积极性,科学“资源观”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出甘美的果实,否则再怎么完美好看,也只能是一朵让人望而叹息的“无实花”。

根据科学“资源观”的内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资源管理者,又是资源本身。作为资源管理者,必须以“市场经营”的眼光,熟悉各种资源的特性,甄别各种资源的优劣,开发各种资源的价值,优化各种资源的配置,从而提高各种资源综合运用的效率,为高职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产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思维的影响,多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抱有“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落后观念,“经营意识”不强,“资源意识”淡薄,很多情况下只是被动地、机械地、盲目地适应各种资源的“自在运转”,造成有限资源的很大程度的浪费,为学生提供的课程教学多数是“伪劣产品”。作为资源本身,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不同于一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必须深入理解“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精神内涵,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对高职生在实际生活学习和生产实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疑问和思想困惑,站在时代前沿,以其优秀的综合素养,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从而引导高职生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针对性地进一步增强适合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种能力和素养,加强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培训和进修,熟悉现代企业经营方式,体察市场经济条件下“三观教育”的规律,掌握全新的教育方法,从而为建设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高职“思政课”师资队伍做出贡献。

[1]陈华洲著.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 号

[3]张世欣著.思想教育规律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33

[4]段亚利.以企业为基点,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谈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的转向[J].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23

[5]B.A.苏霍姆林斯基;毕淑芝等译.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31

[6]高中和.“现代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09,1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1,第1 卷,第2 版

猜你喜欢

高职生理论课教学资源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