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学习向度及其审视

2015-03-19罗一华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0期
关键词:概论原著中国化

□罗一华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 门必修课之一。长期以来,“概论”课程教学取得了巨大成绩,在帮助大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不断激发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当代大学生在“概论”课程学习上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高度认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新问题的不断涌现,事实上,目前“概论”课程教学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特别是课堂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互动性、创造性,教学形式和手段也过于单一,难以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课程学习特点的研究,采用适合大学生的教学方法,使“概论”课程教学效果、工作水平有显著提升。

一、课程学习活动“重结果,轻过程”

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目标驱使下进行的,对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学习者而言,目标制约着学习活动的方向。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概论”课程过程中,表现出比较注重学习和掌握课程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而轻视把握课程理论所蕴含的看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注重课程理论考核的分数,而轻视形成高层次理论修养。

(一)课程学习目标认识上的唯经验定势。部分大学生出现“概论”课程学习目标的衍变与他们的学习经历可能有关。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处于应试教育之下,师生多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仅当一般文化课来展开教学活动,课程学习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得不到有效的重视。即使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这种教与学的惯性和张力,许多高校师生仍然沿袭这一套进行课堂教学。大学生也自然而然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概论”课程和其他课程没有什么不同,政治课记忆力好就行了。一旦这样的认知框架存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大学生头脑效果就会减弱。

(二)未能较好地处理“鱼”与“渔”的关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是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在学习“概论”课程到底要达到什么的问题上,教学双方都存在认识上的一些不足。有些教师课堂教学偏重结论和观点的理解与分析,采用的是概念演绎叙述方式。比如在讲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教学内容时,采取先下定义的那种不符合人们认知规律和教育心理学的叙述方法,表面上看逻辑性很强,实际上主观性很浓。有些大学生的学习活动,由于受这种传统教学思路的熏染,产生了片面注重简单记忆一些重要观点和结论,而忽略其形成的历史背景、过程,没有真正搞清楚理论提出的历史必然性、也就不能很好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

开设“概论”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大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目的、学习要求,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把原来目标单一的课堂转变为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培养情感的多维目标的课堂。

二、课程学习素材“重课本,轻原著”

尽管当前互联网非常发达,但是课本或者说教材仍然是绝大部分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素材。部分大学生在“概论”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只注重课本,不太注重相关原著(这里的原著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等),这是不利于大学生真正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

(一)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学习不够扎实。部分大学生一方面深切感受到学习和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在具体学习上又不够专注,很难静下心来潜心研读原著。究其根源有两种情况:一是对理论存在着误解,片面地以为原著都是一些纯粹的、晦涩的理论说教,从而敬而远之。“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1]例如《邓小平文选》中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铁还需自身硬”等等,都是深入浅出、生动精辟,往往几个字、几句话就抓住问题的要害,揭示事物的本质。二是部分大学生存在学习惰性。相对舒适、缺乏压力的学习环境成为滋长部分大学生学习惰性,消磨学习斗志的温床。加之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又不太注重发掘和激活大学生自我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潜能,不注意培养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研究的兴趣,必然导致在原著学习上缺乏主动性。

(二)部分教师指导大学生学习原著不够到位。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强调原著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不够。二是学习原著的方法指导不够。三是学习情况实际考核不够。教师应该不断强调认真、系统学习原著的重要性,在学习方法上要给大学生作具体可操作性的指导,毕竟原著的学习和其他理论的学习有所不同。要把学习原著的内容和大学生深层思想实际结合起来;要把对原著作全面性、整体性学习和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学习结合起来;要把对原著的泛读和精读结合起来;要把学习原著同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教师应该把“放”和“导”有机结合统一起来,要有明确的作业检查考核制度以督促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原著。

大学生一定要坚持认真研读原著,在学好原著上下功夫。早在1890年9月,恩格斯曾对要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德国大学生说过,要“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2]学习“概论”课程一定要接触原著,品尝其原汁原味,领会其中的真谛。当然,也不要囿于对原著学习的注释式方法,以致于陷入桎梏而缺乏活力。学习原著不仅可以使抽象的理论更加鲜活,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还可以把在实践中不断取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不断充实到教材中去,不断增强教材的科学性和时代感。

三、课程学习内容“重实用,轻理性”

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发展、关心社会未来和个人前途是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点。当前大学生许多思想问题也是由此而生。在“概论”课程学习过程中,当教材理论与大学生思想实际出现反差时,很多大学生就心存疑虑,迫切希望得到解释,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和前景。在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上,部分大学生则反映出理论的“用”与“学”的脱节,只求理论为我所用,不求学到精髓;只求理论的可操作性,不求实践经验的升华。

(一)课程学习价值取向趋利性较为明显。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3]面对当前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加之受西方实用主义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其价值判断具有较为明显的功利色彩,总希望课程学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呈现出“短、频、快”,立竿见影;学习内容注重技能、技术性,较为轻视思维训练、行为养成。然而,“概论”课程由于课程性质、特点,不论是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统一起来内化生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理论为大学生所掌握最终转化为实际行动,都是一个无形的“润物细无声”的较长实践过程。

(二)课程学习比较缺乏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不容争辩的,然而部分大学生还是比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部分大学生学习“概论”课程,比较注重感性、经验、课程的趣味性,不太注意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4]其中“管用”强调的是要提高理论教育的思想性、针对性、实效性,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决非实用主义。那种简单化地记取片言碎语,断章取义的做法是一种浮躁的学风。

四、提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大学生在“概论”课程学习问题上,必须摆正学习与运用的关系,要以实际问题为切入口,在学习中加强对理论的深刻思考,对社会的认真观察,对实践的积极探索。

(一)要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提高课堂吸引力。教师应根据课程要求,结合大学生特点,加强研究适合大学生的教学方法,使“概论”课程教学效果、工作水平有显著提升。除传统的教学方法外,应着重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一是主题讨论法。课堂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演讲、讨论、辩论是一种为大学生所钟爱的,能够促使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好方法。二是案例分析法。它的采用能够迅速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与参与度,将大学生置于一定的现实问题情境之中,通过师生等多向互动,使大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课程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提升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实践总结法。这里所指的实践总结,主要是指大学生个人或学校组织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反思,比如暑期支教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总结,或者是课程本身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或者是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大学生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社会调查报告,或者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原著、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的读书体会等。

(二)要不断研究学习主体学习心理,消除大学生学习焦虑。受教育者的主体需要是教育成为可能的前提,是接受教育最原始的动力,也是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基础。一方面要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和获得成功体验,另一方面要达到掌握理论,提升能力的目的。要不断巩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培养学习能力,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比如可以重点采用习题驱动教学法,其基本思路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要讲授的课堂教学重点、难点采用适当的习题形式呈现出来,利用受教育者对解答习题的好奇心和成就感,引导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形式,解决问题,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锻炼学习能力、提升学习境界,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讲授“概论”课程时,要做到讲授内容的全面准确,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大学生辨别是非、分析复杂社会实际现象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概论”课程设置的目标。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第3 卷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0,479,第4 卷

猜你喜欢

概论原著中国化
读原著学英语(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漂流瓶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拔牙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