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尚书》生命意识阐微

2015-03-19刘世明

关键词:尚书生命

刘世明

(山西大学 文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文学研究

《尚书》生命意识阐微

刘世明

(山西大学 文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尚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历史文献,也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经典。其通过孝道观念、恤民思想与养生哲理来表达对人类生命的关切。又依靠君重德、臣劝诫的行为来促进君臣和谐,从而体现了《尚书》对王朝生命的敬重。除此之外,中国数千年的经学、史学与文学都可溯源于此,这正显示了《尚书》文化生命的多样性与不朽性。

《尚书》;生命意识;人类;王朝;文化

“《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1]586,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其不仅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资料,亦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文化经典。正如蔡沈所言 :“天下之大经大法皆载此书,而浅见薄识岂足以尽发蕴奥?”[2]1

从生命的角度来窥测《尚书》,不单使人能够感受到先贤们那博大的胸襟、充沛的情感与古质朴素的道德伦理精神,更有助于人们精确地品读其中意味,展现《书经》卓尔不群的非凡能力。以文本关照对象为依据,《尚书》的生命意识,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思考。

一、《尚书》对人类生命的关切

一切经典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尚书》也不例外。《泰誓》篇载有“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这样的句子,正体现了《书经》以人为贵,重视人类生命的思想。朱子言 :“《尚书》初读甚难,似见于己不相干;后来熟读,见尧舜禹汤文武之事,皆切于己。”[3]201这充分显示了《书经》之思想,实与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

首先,《尚书》中的生命意识,集中展现在一个“孝”字之上。“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4]19。人们重视孝道,是对父母给予自己生命的一种感激。人之生命,所以能够存在并延续,皆源自父母无私的奉献。因此,孝顺父母便是立身之要、为人之本。在《尚书》中,孝顺父母不仅可以与兄弟友善,更可以由此进爵,称王封侯。试举例如下 :

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

——《君陈》

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尧典》

可见,孝顺父母者,必友于兄弟。能以此亲亲之道行事,或可施有政令,或可成一代明君。孝之道,是对自己获得生命的一种感恩。此种感恩,在《尚书》中有两次升华。其一,从己之父母推广至天下老人。如“询兹黄发,则罔所愆”“罔或耆寿俊在厥服,予则罔克”等,皆说明了尊敬老人、向老人请教才不会犯错的道理。其二,由生之人延展到死之魂,即对去世长辈有着一种深情的缅怀心理。此种情感突出地表现在古人对祭祀的重视程度之上。如周武王初定天下,便“祀于周庙,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笾。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可见,祭祖为先王登基第一事也。葛伯因不祀而遭成汤所伐,商纣因弃祀而被百姓所怨,正反映了上古重情重孝的道德伦理观念。《礼记·祭统》曰 :“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5]723生命需要依归,需要安顿与抚慰。因此,孝道便成为关注人类生命的一个重要标准,毋庸置疑。

其次,《尚书》充分体现了恤民之思想。“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对百姓的体恤与怜爱,即是先王对人类生命的极度关切。《大禹谟》言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此乃皋陶慎刑之论,亦是先贤对待刑罚的一种宽容态度。因为珍爱他人生命,故不会残害百姓身体。尤其是尧舜之恤刑,更令人敬佩不已。《舜典》曰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所谓象以典刑,则是画像为刑。“上罪墨蒙赭衣杂履,中罪赭衣杂履,下罪杂履而已”[6]66,并不损伤罪者身体,更无死刑一说。此与后代君王动辄株连九族或满门抄斩相比,真有天壤之别。罪疑惟轻、罚弗及嗣,只为实现“刑期于无刑”的目的,这便是圣人好生之德的真实显现。除慎刑之外,《尚书》中的恤民思想还表现在怜爱百姓与遵从民欲之上。《大禹谟》曰 :“不虐无告,不废困穷。”《微子之命》言 :“抚民以宽,除其邪虐”,此为善待百姓、怜爱苍生。而《泰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之言,又为顺从民欲,以百姓之心为心。这些均反映了《尚书》中的恤民思想。皇天怜悯百姓、君主重视民生,就是对人类生命的最大关爱。

最后,《尚书》里蕴藏着许多养生的智慧。存生保命、养生长寿,是对生命的一种直观体验。《书经》的养生观念是养身与养心并重,最终使二者达到完美调和的理想境界。如谈养身,《洪范》篇中便有五福之说——“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其首尾两条便指寿命长久、幸福终老。然而,如何才能延年益寿、得享天年呢?关键在于戒逸。《尚书》有《无逸》之篇,实则即是“毋逸”。篇中说 :“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可见,沉迷酒色,耽于享乐之人必定夭折。玩乐减寿,逸豫亡身,为养身者鸣响了警钟。那么,《书》中又是如何养心的呢?《大禹谟》说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危微精一”之论,便是修炼要诀。只有以心为主,专一聚神,守气集虚,通于大通,才能真正心安理得,实现养心的目的。王夫之《尚书引义》言 :“无中而非边,则攟摭攒聚以为心,而心无定藏。乃不知燄速代而明有常,中虽虚而生气所由升也。”[7]26中虚空而生气升,心宁静而身健康。这种性情共养、身心谐和的状态,便是《书经》养生之旨的真实写照,堪称完美。

孝道观念,恤民情感与养生思想,皆体现了《尚书》对人类生命的关切。懂得感恩父母,学会体恤他人,善于修身养性,从《书经》中汲取知识、补充营养,才会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生命更有价值。

二、由《尚书》看王朝生命的延续

《尚书》是治政之书,历代经师对此皆无异义。正如陈澧在《东塾读书记》中所说 :“六经中道政事者,莫过于《尚书》。”[8]84君臣言政,谋略治国,使王朝生命代代延续,是《书经》的一大特色。《尚书》对于王朝生命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治国之人,无非由两种角色来扮演。一为君,二为臣。君臣和谐,天下可治。“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之所以被称为圣人,历来都是说,实行德治”[9]442“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德能兴邦,亦能灭族。嗣王如不明德、敬德、重德、修德,王朝的生命必定难以长久。除此之外,《书经》之中还有以德让位之说,如“舜让于德,弗嗣”“禹曰 :‘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迈种德,德乃降。’”舜、禹以德相让,并非谦虚,而是关心国家、怜爱百姓的真情流露。因为后嗣君主只有发扬前人美德,才能继承祖先宏业,使王朝生命历千秋万代而不衰。

除君重德之外,臣之劝诫也是维系王朝生命的关键因素。在中国历史上,大臣夺权、图谋君位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后羿图夏、曹魏篡汉、三藩乱清等,皆属此类。臣子对君王的劝诫,正是其忠心耿耿、一心为国的象征。伊尹警告太甲有始有终时,便说 :“无安厥位,惟危,慎终于始”;傅说劝说武丁慎言慎行时,亦言 :“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而召公陈戒武王防微杜渐时,更是道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那句千古名言——“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此皆为贤臣之劝诫,有了他们的这份忠心,百姓才能幸福,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永保太平。然而,《尚书》中最令人钦佩不已的行为,并非臣子对君王的劝说,而是唐虞三代时所出现的君臣交相儆戒的盛景。帝舜可以劝诫大禹敬畏百姓,皋陶亦可勉励虞舜勤修政德。如此君臣相谐,又何愁国家不治呢?

君重德、臣劝诫,在《尚书》中的极致表现便是君臣一体、和谐共处。君王有选择贤臣的权利,如《说命》所言 :“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臣下也有挑选君主的自由,如伊尹自夏归亳,助商汤成就霸业;微子去商适周,代武庚接管宋人。君臣互择,彼此依赖,大业可兴矣。《益稷》篇言 :“臣哉邻哉,邻哉臣哉”,又言 :“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真是一片君臣谐和、共进共荣的景象。此两种角色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王朝的生命就会如流水一般绵延不断。否则,君臣不睦、相互猜疑,国家必定不会长久。人类的生命需要经营、需要呵护,王朝的生命也不例外。

三、《尚书》所展现出来的文化生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我们的文化便生生不息。《尚书》既是我国文化经典,自然显示出其作为文化生命体的一种魅力。现从以下三个角度分别对其进行解读。

其一,经学。《尚书》乃六经之一,作为经学典籍,教化作用就是其生命价值的体现。《礼记·经解》曰 :“疏通知远,《书》教也。”[10]1597学习德仁敬诚之教,通达明理、思近图远,是历代明君贤臣皆将《书经》视为瑰宝的主要原因。孔子虽以《诗》《书》《礼》《乐》教人,然《诗》重在歌唱,《礼》《乐》皆为排练,当时真正的教学课本只有《书》一种。正如刘起釪先生所言 :“此四门之中,《书》才是通过历史遗典进行政治哲学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主要教材。”[11]193具体内容可由《尚书大传·略说》中见其一斑,如“《尧典》可以观美,《禹贡》可以观事,《咎陶》可以观治,《鸿范》可以观度,《六誓》可以观义,《五诰》可以观仁,《甫刑》可以观诫”[12]833。此七观之教影响至巨,充分表现出《书经》文化生命的丰富与精彩。经学重教,经典可观,这是《书经》对文化生命作出的诠释,弥足珍贵。

其二,史学。《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材料,其能流传数千年,正是基于它本身所具有的真实性与可鉴性。文化承传,以史为鉴,原本就是《尚书》的价值体现。《四库全书》将史部分作十五类,而这些书目的产生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尚书》的影响。如正史类,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便说 :“《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13]46除此篇外,太史公利用《尚书》原文注入《史记》的还有很多,如《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管蔡世家》《齐太公世家》等,皆属此类。而《汉书》《后汉书》等又承《史记》而作,其对《尚书》之借鉴更不必说。除正史类之外,政书类与诏令奏议类的著作也与《尚书》密不可分。如《舜典》记食货职官,《吕刑》载礼乐兵刑,《禹贡》言州郡边防,等等。这些典章制度的叙述,皆成为历代政书的依据。而《尚书》中的誓、诰之文,则成为诏令奏议类著作模写的典范。如《两汉诏令》可见政事之得失,《名臣奏议》可知国家之兴亡。由此观之,《尚书》之影响的确非比寻常。然而,文化的生命并不仅仅局限于史书的承接之上,更重要的却是《尚书》所展现出来的先王气象与圣贤精神。有些学者只将精力投入到字句训诂之间,却忽视了先王的伟大精神,真步入迷途也。尧以俊德亲百姓,舜依孝心事其君。大禹勤俭,商汤仁义,文武行善,周公蒙冤。此乃明君贤臣为国为民之心,非后世朝廷所能攀比也。此等圣贤怎会消逝,他们的历史生命将永久兴盛不衰。人生虽然有限,历史却延绵不绝。《尚书》之真实可鉴,其中的先王气象与圣贤精神也永远都不会被超越。这,就是《尚书》对文化生命所作出的历史解读,可谓精邃。

其三,文学。《尚书》亦是一部文学作品,中国最早的散文、诗歌以及文学理论思想皆可追溯于此。如日本儒者林罗山便说 :“都俞吁咨,则讽谏议论之祖也。典谟训诰誓命,则丝纶之言而辞命之祖也。元首股肱、五子之歌,则歌诗之祖也。金滕、顾命之类,则叙事之祖也。”[14]915可见,各种门类皆视《尚书》为祖,其流传至今,不绝不灭,也正体现了《尚书》文学生命的持久与强盛。而文学作品主要通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来凸显其价值,《尚书》亦然。《舜典》曰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里的“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抒发诗人的怀抱,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那《尚书》中的情感基调又是怎样的呢?《旅獒》篇记载 :“不役耳目,百度惟贞。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志以道宁,言以道接。”由此易知,此志即是正道,也就是思想内容的纯正无邪。同样,《尚书》所展示出来的文学艺术也相当出众。“厥民析”“厥民因”“厥民夷”“厥民隩”,这是《尧典》篇中运用的炼字技巧;“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此为《皋陶谟》中实施的对偶手法;“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又是《益稷》篇中所呈现出来的用韵风格。文采与气骨兼备,内容与形式并兴。只有文质相谐的文学作品,才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与凝聚力,而《尚书》恰是其最杰出的代表。《尚书》乃众体之祖,其思想慷慨正直,艺术精彩纷呈。这些,共同建构了文学之树的根基与枝叶,也为《尚书》文化生命谱写了新的篇章,着实不凡。

结 语

自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后,万物便有了灵气。无论飞禽走兽,还是花草虫鱼,皆可体验到生命所带来的各种感受。据此种眼光来分析中国古老经典《尚书》,就可以听先王教诲,与圣贤交流,从而领略到古人至真至切、至善至朴的伟大精神。

生命是灵动的,是饱含真实情感的一种存在,故而绝不能将《尚书》仅视为历史材料的堆积。因为这里有对人类生命的感恩与关切,有对王朝生命的敬重与守护,也有对文化生命的引导与反思。只有深刻地探究《尚书》的生命意识,其当代价值才能够真正地显现出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班固.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2]蔡沈.书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3]董鼎.书传辑录纂注[M]//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 :第20册.台北:世界书局,2010.

[4]邢昺.孝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朱彬.礼记训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5.

[6]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9.

[7]王夫之.尚书引义[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陈澧.东塾读书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9]姜广辉.中国经学思想史 :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刘起釪.日本的尚书学与其文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2]王闿运.尚书大传补注[M]//续修四库全书 :第5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4]林罗山.林罗山文集[M].京都:平安考古学会,1979.

【责任编辑 卢春艳】

On Life Consciousness ofShangShu

LIU Shi-mi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6, China)

ShangShuis oldest historical literature in the world. And it is also the unique cultural classics of Chinese nation. It can express the concerns about human life through the filial piety, the sympathy for people and philosophy of regimen. It also can reflect the respect of dynastic life relying on kings’ character and ministers’ dissuasion in order to promote harmony between them. In addition, Chinese classics, history and literature can be traced back to it. These phenomena show diversity and durability of cultural life ofShangShu.

ShangShu; life consciousness; humans; dynasty; culture

2015-04-10

刘世明(1984—),男,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先秦文学。

I206.2

A

1005-6378(2015)06-0071-04

10.3969/j.issn.1005-6378.2015.06.012

猜你喜欢

尚书生命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生命之树
从地里冒出来的生命
谦虚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自大的马谡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
兵部尚书·枢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