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临空产业与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对策研究
2015-03-19□徐茜
□徐 茜
“三农”问题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渝北区农民收入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但要实现区委提出的农民增收“万元倍增”新目标,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加快临空都市区建设进程中,渝北区必须关注农民收入问题,统筹临空产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为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渝北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探寻渝北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农惠农政策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坚强保障。渝北区除认真落实中央和市委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外,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一是出台“1 +5”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基地实行租地、圈舍、种苗等补贴,对蔬菜、水果产业发展进行贷款贴息。二是出台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发展政策,对流转农村土地、壮大规模经营、培育重点产业给予财政支持。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为农民收入增长新添活力。突出“现代农业+乡村旅游”联动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特色水果、设施蔬菜、休闲农业等五大优势主导产业,打造了万亩杨梅、万亩葡萄、万亩梨园、万亩歪嘴李、万亩红枫、万亩高山草场、十里荷花长廊、十万亩柑橘、二十里高山设施蔬菜走廊等十大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6 大都市休闲农业基地。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收入增长带动明显。坚持“抓大育小”,以规模化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为重点,累计引进和培育阿兴记、隆生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8 家。逐步扩大产业化经营合作领域和范围,实现每个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都有骨干龙头企业引领、有一批中小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引导一般农户提高集约化水平,支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
(四)民营经济和劳务输出确保农民收入增长稳定持续。依托区域内农村毗邻主城优势,抢抓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快速推进的有利时机。两江新区开发的快速推进,为渝北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目前全区30 万农村劳动力中,有20 余万人在各园区和企业就近就地务工,年均务工收入达30 亿元以上,大大增加了农村居民收入。
二、渝北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遭遇“温饱陷阱”
近些年来,渝北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但坚守“万元方阵”不容易,实现“万元倍增”目标更不容易。放眼全国,目前渝北区农民收入与北京、上海、江苏等经济发达省市相比差距较大,农民收入结构不平衡,导致收入增长面临“温饱陷阱”。
(一)工资性收入增长空间较小。2014年渝北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5,487 元,占可支配收入的44.0%,依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这固然是农民增收的一个着力点,但由于在劳动力市场监管方面,往往重视对农民工的监管和收费,轻视对农民工的服务,导致未来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弹性较小,影响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二)经营性收入增长后劲不足。2014年渝北区农民人均经营性收入为2,927 元,占可支配收入的23.5%,但是,从经营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来看,近年来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分析原因,一是渝北区现有人均耕地面积为1 亩左右,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二是家庭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收入为主,生产风险大、收益不确定;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仅仅依靠经营性收入的提高实现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风险较大。
(三)转移性收入增长速度放缓。渝北区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在收入构成中份额较少。目前,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国家救济、政府补贴、征用土地补偿等方面,收入高低主要取决于城乡统筹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效果,并且属于税费减免和政策性补助,涉及农村重大民生问题的保障性收入不多,缺乏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随着基数的增大,继续保持较快增速的难度将持续增加。
(四)财产性收入增长基础薄弱。渝北区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增幅大、但占比小,反映出农民财产持有量少,生活殷实程度不够。农民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房屋、土地出租收入以及征用补偿收入,增收途径较为狭窄,且区位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位于城区近郊的古路镇、玉峰山镇以及产业发展较好的洛碛镇、统景镇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加之该地农民理财意识与偏远地区农民相比总体较高,其收入水平普遍高于距城区较远的农民。因此,要实现全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提高尚需一个过程。
三、以临空产业发展为契机,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与重庆其它区县相比,渝北区坐拥江北国际机场,是天然的航空都市区。因此,渝北农业可依托紧临空港这一优势,与临空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利用“经济聚集”效应,打破农民增收的种种“瓶颈”,实现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一)大力发展临空都市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作为天然的航空都市区,渝北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可充分发挥航空运输快捷、高效的特点,将本地农业优势与机场优势紧密融合,着力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
1.因地制宜,建设特色高效农产品基地。重点发展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农产品物流、航空食品等临空都市农业,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并重点推出一些适合临空特点、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产品。例如,通过建设葡萄、蓝莓、灵芝等亩均利润过万元的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种植,提高土地产出率,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2.重点扶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渝北区作为重庆主城九区之一,尽管农业农村条件相对优越,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仍存有交通难、饮水难等问题。例如,在大盛镇大盛村、明月村等地均存在交通不便的问题,农民反映“辛辛苦苦种的柚子,本是水果佳品,却由于运输成本问题,销路严重受阻,成了‘心头痛’”。为此,建议安排有关项目时,应重点围绕农业产业基地,加快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
3.统筹协调,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实现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必须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架起沟通桥梁,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局面,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为主,使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让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二次增收”,全力推动农民增收工作实现新突破。
(二)延伸完善临空产业链条,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立足临空都市区建设的巨大优势,渝北区通过临空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完善,推动临空产业等业态水平较高的产业聚集,增强临空产业辐射带动作用。
1.加大农民工专业化培训力度。紧紧围绕临空产业发展,根据不同市场需求和不同层次,不断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活动,尤其是切实加强对临空产业相关劳动技能和素质教育,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做到供需结合,找准出口,实现就业。
2.打造独具特色劳务优势品牌。通过发展临空经济,促进产业集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建议区内成立农民就业产业基地,建立为农民专设的劳动力市场,并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软、硬件环境,有效推动农村年轻一代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打造具有特色的劳务优势品牌。
3.不断提高农民务工报酬水平。要解决农民工资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关键要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通过严格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定期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并进行违规处置,确保农民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并持续稳定增长。
(三)充分利用临空产业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在加快建设临空都市区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渝北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必须抢抓临空产业发展政策的机遇,实现转移性收入稳步、持续增长。
1.建立强农惠农政策长效机制。积极利用临空产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强农惠农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建立稳定的农村社会保障筹资机制、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的长效机制,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合力,减轻农民后顾之忧。
2.改进财政支农惠农补贴方式。完善补贴办法,建立监督机制,能够直接补贴给农民个人的,尽量补贴给农民个人,让农民补贴收入足额兑现、稳步上升,确保补贴政策能够真正增加农民收入,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真金白银”。
3.健全城乡统一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加大涉农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力度的同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健全社会保障待遇标准正常增长机制,确保农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四)深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当前,一些制度和政策特别是土地制度、集体经济产权制度较大地限制了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为此,应尽快打破各项制约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制度障碍。
1.切实提高土地收益。立足渝北区实际,应着力完善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职能,规范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职责,加强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服务功能,及时登记汇集可流转土地的数量、区位、价格等信息,形成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网络,接受土地供求双方的咨询,加强双方沟通联系。
2.逐步提高房产收益。目前,农民房屋财产仍不能进入房地产市场顺利流通,为此,建议建立房屋租赁市场指导租金制度,进一步规范租赁市场秩序,引导有条件的城郊农民开展房屋出租业务,加大对风景区周边区域农房的改造力度,鼓励农民通过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业、出租避暑等方式,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
3.加快提高林权收益。建立以流转为主要内容的转户农民林地弹性有偿退出机制,适当放宽集体林地流转政策,探索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林木使用权分离流转,使林权流转模式多样化、灵活化、人性化。
4.大力提高集体资产收益。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和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资金、资产和资源,以入股、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与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进行联合和合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结语
总之,农民收入问题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农业问题,而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问题。因此,在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时必须把农民收入问题纳入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大局中综合考虑,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增收新格局,为实现农民收入倍增、加快临空都市区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1]沐华平.在中共渝北区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的讲话[R].2013 -12 -31
[2]渝北区农业委员会.渝北临空都市农业特色高效基地发展思考[R].2014 -8 -26
[3]王孝东.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