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频繁遇险的原因及自救策略
2015-03-19戚春超
□戚春超
一、女大学生受侵害事件频发
近几年来,社会上接连发生多起女大学生遭遇劫持、绑架、失踪甚至遇害的案件。20 岁的重庆女大学生在返家的途中因搭错一辆黑车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江苏19 岁的女大学生在返校路上失踪,最终警察抓获犯罪嫌疑人并证实该女生已遭劫持杀害;郑州一名女大学生在济南火车站转车时因为搭黑车,遭到黑心司机长达4 天的囚禁虐待。这一系列的女大学生受害事件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微信、微博、QQ 等社交软件层出不穷,女大学生的单纯、不成熟、社会经验缺乏加之自我防范意识淡薄等因素,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1]。一些女大学生很容易轻信他人,通过社交软件与陌生人在网络上简单交谈后,便独自与陌生人会面导致频频遇害。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女大学生,保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已刻不容缓。
二、女大学生易遇险的原因
(一)高校安全教育方式陈旧。高等学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学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树立国民意识、提高国民素质和公民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目前,一些高校的安全教育方法僵化,缺乏创新性。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形式化,很难真正吸引学生[2][3]。不能满足大学生深度适应社会、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化解外界危险的需要[4]。
(二)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女大学生遭受侵害案件连环发生,通过对案件的总结分析,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是主要原因[5][6]。高校虽然开设了安全教育课,但能够认真学习并运用的大学生还是少数,一旦遇到违法犯罪行为,一时间无法作出正确反映,不知如何处理。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有父母宠爱在学校有老师帮助,特别是女生往往会受到更多的关心呵护,长期生活在一种安全和谐的环境中,社会经验不足,对违法行为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甚至有些不知道社会上有罪恶的存在。当遇到抢劫时,第一反应是一定要把钱财夺回来,并不清楚身单力薄的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人,这样做可能会产生更坏的后果。女大学生更应该具备最基本的防侵害知识,要认识到在侵害面前,作为女性仅凭一己之力很难自救,必须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前做好防范[7]。还有一些女大学生为了追求刺激夜不归宿,喜欢去酒吧、夜店、迪厅等人员复杂的地方,沉浸于这种生活享受中,不知不觉使自己陷入不法侵害的境地。在面对危险时,由于随机应变能力差,通常表现得过于软弱,不敢反抗,不懂得自救和求助,使得不法分子更加胆大妄为,得寸进尺。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占据重要位置,父母应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具体事例,教给孩子一些关于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相关知识。并且做到言传身教,自己以身作则,让孩子充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平时多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交流,让她们知道作为女孩,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应如何与陌生人相处,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及时联系到家人、同学或朋友,如何在遭遇危险时采取自救,从而真正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然而,我国现阶段家庭安全教育情况让人堪忧。一些家长往往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很少甚至从不让孩子出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尤其是对于女孩子,很多家长认为她们只有呆在家中才是最安全的,时刻处在自己的保护伞下尽全力去保护她们。但我们的社会是人的社会,每个人都会与陌生人接触,必须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女孩子同样如此,很多家长只是一味教她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而不是如何与陌生人相处,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有些家长甚至在孩子面前作出错误的示范,起了坏榜样的作用,没能将正确的安全知识传授给孩子,反而使其误入歧途。家庭是进行性教育的重要场所,但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影响,家庭性教育滞后。相当一部分家长谈性色变,不能大方地、理直气壮地对女孩进行科学的性教育,错过了实施性教育的最佳时机,无法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8]。很多女大学生在遭受性侵后难以启齿,社会舆论带来的巨大压力使她们选择了沉默,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助长了此类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职能部门监管不严。近段时间发生的女大学生受害案件大多数和“黑车”有关,很多城市的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等人流密集区域,黑车非法拉客营运现象一直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地方的正规运力不足,给黑车揽客以可乘之机。此外,与出租车司机个人素质也有很大关系,一些正规出租车司机不愿去人流量少、位置较偏的地方,挑客拣客。但黑车基本都愿意去,往往这些地方最容易出问题。黑车猖獗不仅扰乱了正常的营运秩序,损害了乘客的合法权益,更潜藏各种安全隐患。黑车运营者没有相关资质,黑车司机身份复杂,常常漫天要价、坑骗乘客,他们缺乏安全意识,容易发生交通违章以及交通事故,还容易诱发抢劫、强奸等刑事案件,给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女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更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黑车司机盯上。政府对黑车的整治往往陷入一种怪圈,从曝光问题到整改问责,最终还是出现问题,再如此整改循环,充分暴露了相关职能部门管理不力。除了打击“黑车”以外,交通管理部门也应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如公交线路设计不合理,无法保障充足运力,对出租车公司监管不到位,没采取多部门联动执法,不能有效确保整治力度净化乘车环境等。
三、女大学生遇险自救的方法
女生大都身单力薄,在社会上属于弱势群体,很容易成为不法侵害的对象。遇到歹徒侵害时,女大学生往往孤立无援,而对方身强力壮,人多势众,这时如果一味硬拼,不仅难以脱离险境,而且会危及生命安全,最好的方法是在有限的条件下与之周旋,用智慧摆脱对方,采取有效、可行的方法化险为夷,避免不法侵害。
(一)记下车辆信息告知亲友。女大学生单独外出时尽量不要乘坐黑车,上车前要记下车牌号,记住司机姓名、工号等。可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及时将自己的位置、车辆信息及司机体貌特征告知亲友或同学[9][10]。单身女生上车后,最好坐到后排位子,如果司机有歹念,不便其发动袭击。如果发现自己已经上了黑车,可以给家人、同学打个电话,或假装打个电话,告诉对方自己已经上车,车牌号多少,让对方出来接一下,使不良司机放弃实施侵害的想法。
(二)情绪冷静,巧妙周旋。作为女大学生,当自己身处险境时,千万不可大哭大闹,惊慌失措。这样做反而会激怒对方采取过激行为伤害到自己,尝试与对方讲道理。通过交谈让对方放松对自己的警惕,在交谈过程中抓住对方性格中的某些弱点,让对方放弃实施犯罪的想法,也给自己趁机逃跑创造机会[11]。因为女大学生身单力薄,所以在周旋过程中切忌和对方强硬对抗,否则更易受伤。
(三)避免单身夜行。女大学生应避免单身夜行,如果必须如此,最好将外出事由、目的地名称以及多久能够返回等信息告诉家人或同学。避免去路程遥远或人烟稀少、偏僻的地方,以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若发现被人跟踪,可以拍打停在路边的车辆,触动汽车警报器,震慑对方。夜行时尽量用外套将皮包罩住,避免财物暴露在外,引发抢劫。不要穿着过于裸露、紧身的衣物。有些女大学生为了追求时尚、吸引异性关注,喜欢穿着透视装、超短裙等,无形中起到挑逗、刺激作用,容易勾起男性欲望,引诱不良分子实施性骚扰,甚至招致强奸[12]。
(四)关键时刻保命第一。女生遇到抢劫时,千万不要只顾护着自己的财物,学会与对方沟通,了解对方想法,尽量与其协商。如果实在无法沟通,宁可损失财物,可以将钱包扔向远处,然后往相反方向逃跑,关键时刻应懂得取舍,切记将性命安全放在首位。
(五)运用自我防卫技巧。女大学生由于客观原因,更需要提高自身防护能力。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些自我防卫技巧,如女子防身术等。不仅能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还能增强体质,当犯罪分子实施人身侵害时加以运用。如果不法分子从身后箍住你的脖子企图将你拖走时,不要慌乱挣扎,人的手臂内侧通常十分脆弱,用双手掐住不法分子手臂内侧并用力往下拉,顺势向其手臂外侧旋转身体,推开对方摆脱束缚,趁机逃脱,大声呼救。当不法分子企图捂住你的口鼻时,可以用力抓住不法分子的小指,尽力往外掰,趁不法分子手痛之际迅速逃离包围中心。
(六)识别诈骗陷阱。网络诈骗、电信诈骗、求职诈骗是大学生被骗的主要形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电信诈骗呈现高发态势,诈骗方式层出不穷。当代女大学生单纯天真,涉世未深,很容易被骗。有些女生在受骗后不愿接受自己被骗的事实,继续按照对方的指示操作,从而越陷越深[13]。诈骗无非为财,面对网络电信诈骗时,无论对方编造出何种理由,谨记一点,千万不要向对方提供的银行账户汇款。爱美是每个女孩的天性,但是一些女生喜好穿名牌、讲排场,受限于家庭经济状况,便想通过兼职挣钱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求职心切。这种追求物欲的心态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一些骗子打着招聘的幌子,给出诱人的薪资待遇,然后以各种名义收取所谓的服装费、资料费、手续费、培训费等,否则不得签约。作为求职的女大学生,在入职前就被要求缴纳各种杂费时应提高警惕,果断拒绝。此外,还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兴攀比之风。
四、结语
女大学生频频遇害,给大学生群体敲响安全警钟,也给社会带来警示。除了女大学生自身需提高防范意识,遇到危险时冷静机智应对之外,学校、家庭的安全教育,交通系统的完善,职能部门的监管等外界因素也需要被同等重视并加强推进,尽量避免悲剧的发生。
[1]李佳,陈娜.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9
[2]肖燕.高校社区环境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型构建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
[3]李少奇,郑丽萍.大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4]邹勇.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4
[5]张伟.我国当前高校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9
[6]黄如兰.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现状调查及培养途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
[7]陈新宇,刘静等.大学生安全素养的培育研究[J].科技创业,2014,9
[8]方刚.全民关注性侵犯背后的隐忧与出路[J].中国性科学,2014,2
[9]马振超.从女大学生失联看当前大学公共安全教育的缺失[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1
[10]杜涛.媒介恐慌论视野中的“女大学生失联”报道[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3
[11]王丹.唤醒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J].教育与职业,2014,10
[12]薛立辉.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5
[13]程诗敏.风险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安全素质提升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