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大便引流装置在ICU 大便失禁患者中应用效果观察

2015-03-19倪春燕田俊刘燕燕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18期
关键词:黏贴肛周口袋

倪春燕 田俊 刘燕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 广州510405)

大便失禁是社区和各种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在老年患者、危重患者及截瘫卧床患者中,发病率居高不下。大便失禁问题不但会引起失禁性皮炎,增加患者发生压疮、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且会延长住院患者的住院时间[1]。大便长期浸渍、刺激皮肤,加上病人卧床,导致皮肤红肿、溃烂,是褥疮发生的高危因素。大便失禁已成为医疗、护理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大便失禁患者应用造口袋收集粪水,对预防和治疗肛周皮损的良好效果已得到临床证实,并广泛应用[2]。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造口袋容量有限,ICU 危重患者常常因大便量及产气量多,需要频繁从排放口排放大便及气体,排放不及时,会导致造口袋膨胀而爆破,需要反复黏贴造口袋,影响护理效果,增加护理工作量。而且造口袋内大便残留,护士需经常通过挤压造口袋排放气体和粪水,耗时多,排放时其臭味污染病房环境。针对这些问题,我科在实践中不断地对大便引流装置进行改良,采用造口袋联合低负压引流瓶引流;引流不畅时,同时结合冲洗,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2014年1-11月我科收治的每日大便失禁次数3次以上,在ICU 住院≥7d,需要应用造口袋收集粪水的30例失禁性皮炎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7~84岁,中位年龄65.1岁。肛周刺激性皮炎皮肤损伤程度按照国际伤Ⅵ创面评价标准评定[3]:0 度:无变化;Ⅰ度:轻度红斑;Ⅱ度:明显红斑、斑状湿性皮炎;Ⅲ度:融合性皮炎、凹陷性水肿;Ⅳ度:溃疡、出血。本组30例按照标准,分为使用前患者肛周皮肤正常8例,Ⅰ度12例,Ⅱ度7例,Ⅲ度3例。

1.2 材料 爱乐康造口袋(一件式)D20S1个、负压水封引流瓶1个、灌肠袋1个、胶布,必要时备造口护肤粉及3M 伤口保护膜。

1.3 方法

1.3.1 患者准备 患者取侧卧位,关节膝屈向胸部。剔除肛周毛发,用生理盐水棉球彻底清洗肛周皮肤,待干;如Ⅱ度、Ⅲ度失禁性皮炎的患者,这时肛周已出现糜烂渗液,将影响肛袋的黏贴性,清洁皮肤后,可将造口粉均匀喷撒在肛周皮肤处,将皮肤保护膜喷洒皮肤表面后,遮盖患处,反复3遍后待干。

1.3.2 黏贴肛袋的技巧 将一件式造口袋底板沿中央孔剪裁,开口比肛门括约肌稍大,一般3~4cm;撕开造口袋底板黏贴纸,用手撑开肛周皮肤皱褶,将造口袋中央孔径对准肛门黏贴,并由内向外抚平,按压造口袋底板2~3min,使其黏合紧密,并予防水透明薄膜对造口袋周围进行封边处理。临床中出现造口袋黏贴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肛周的皮肤不够干燥或皮温低,故在黏贴时,可使用电吹风机吹干局部皮肤,以及提高局部皮温,但注意控制距离以及不断测试温度,避免过热烫伤患者。

1.3.3 连接负压引流瓶以及灌肠袋 造口袋黏贴好后,将负压引流瓶的引流管从造口袋排放口一侧置入约4cm,将袋口包裹管腔卷折捏紧,在排放口另一侧置入灌肠袋肛管,肛管开口位于负压引流瓶引流管口的上方约3~4cm 处,同法卷折捏紧,然后两管向中间卷折捏紧,用胶布螺旋式捆绑,确保不渗漏。

1.3.4 负压引流瓶持续低负压引流 采用的一次性负压瓶,是中山医科大学科研人员研究的产品。该项新技术获得中国专利,此属三合一瓶,简单不累赘,同时设使用方便的排气装置,挤压瓶体即排气,放手产生负压,开始抽液。负压值在0~10.67kPa(0~80mmHg),负压的大小可以用挤压瓶体的轻重来调节,一般挤压瓶体中部负压达5.33kPa(40mmHg),挤压两端负压可达10.67 kPa(80mmHg)。对患者黏膜组织无损伤,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引流液满时,可旋开瓶盖倒去液体。尤其适用于大便稀薄以及产气较多的患者。

1.3.5 大便引流不畅时,结合灌肠袋温水冲洗的方法 灌肠袋倒入适量温水,悬挂在输液架上,打开灌肠袋流量控制开关,稀释残留粪渣,边稀释边挤压负压引流瓶瓶体吸引,直至造口袋冲干净。冲洗完毕,关闭灌肠袋开关,将灌肠袋挂床旁备用,妥善固定两管,避免过度牵拉造成患者不适。

1.3.6 观察与护理 (1)密切观察引流系统情况,避免引流管打折、阻塞、渗漏等,保证造口袋密闭完整。调整患者体位,防止引流管被压迫或折叠,影响引流。对易压迫的部位,应用软枕、垫圈等,将该部位垫高,防止引流管受压。(2)如在骶尾部有敷料保护皮肤的患者,注意观察敷料外观的密封性,尤其要警惕骶尾处肛袋的微小渗漏。如渗漏未及时发现,又有敷料覆盖,易造成骶尾部压疮或加重原创面的感染。(3)怀疑堵塞时,可通过引流管冲洗判断,及时通过冲洗以及挤压来保持引流通畅,必要时可更换装置。(4)注意冲洗时应尽量避免牵拉造口袋,同时一次冲洗的液体不应过多,应及时吸引,反复多次,直至冲洗干净。

1.4 肛周皮炎治疗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制订,显效:皮肤潮红明显改善,皮疹基本消退;有效:症状较前有改善;无效:症状未改善;恶化:症状由轻度转为中度或由中度转为重度。显效、原患者肛周皮肤正常治疗期间无出现皮炎皮损现象合计为有效。

2 结果

经过采用改良后的大便引流系统,患者获得良好疗效,其中显效26例,有效3例,无效1例(因皮损渗血渗液多,造口袋频繁脱落而中途改用其他方法)。总有效率为96.67% 。护士工作量明显减轻,满意度增高,未出现大便不易吸引导致的造口袋爆破的情况,引流系统平均使用时间3~4d,最长达一周。大大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及改善了病房环境。

3 讨论

3.1 单纯造口袋引流的弊端 应用造口袋收集大便,能够避免局部皮肤受到排泄物的浸渍,同时造口袋底板含水胶体皮肤保护剂,有利于皮肤的保护,能进一步促进局部糜烂、破损创面愈合。但造口袋容量小,若排放不及时,可导致造口袋膨胀爆破,且对于糊状大便吸引效果不佳。而且单纯造口袋引流不得不通过挤压式地将里面的粪渣及粪水排出,容易污染被服及周围环境,造成异味,较难让护士及患者接受。

3.2 肛门插管引流的弊端 目前,有研究者将胃管、气囊尿管、大便引流装置等用于大便失禁的患者[5-6],可有效减少肛周皮肤的损伤。但此方法仅适用于粪便稀薄的患者,且可能增加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并可能引起患者直肠黏膜出血[7]、坏死、穿孔及肛门括约肌损伤。笔者认为,在损伤尚未充分研究证实的情况下,有创性的插管引流不应作为常规,以防止长时间压迫肠壁而引起肠壁缺血坏死等,特别是对烦躁不安不合作者慎用,以免导管损伤肠壁或患者用力将导管排出,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可能造成机械性的损伤。

3.3 改良后大便引流系统的优势 本大便引流系统无需通过有创性的插管完成,对患者体内肠腔的黏膜无破坏作用,亦无长期插管引起肛门括约肌松弛的风险。同时通过接一体化的负压引流瓶进行持续低负压吸引,以及结合冲洗法进行引流,能够有效解决造口袋内大便残留,尤其是解决糊状大便负压吸引效果不佳导致的造口袋爆破、频繁更换造口袋的问题,预防和减轻肛周皮炎,减少护士的工作量及病房环境污染,延长造口袋的使用时间,大大地减少了纸巾、纸尿片、手套以及保护肛周皮肤药品的用量,明显降低了病人的经济负担以及科室的护理耗材成本核算。

综上所述,留置造口袋接负压瓶低负压吸引结合冲洗法引流大便,操作简便,容易掌握,一人即完成全部操作。省人、省力、省材料,安全有效,无任何副作用,解决了大便失禁护理操作的难题,是肛周皮肤保护的理想方法,尤其适用于危重并大便失禁或腹泻病人的肛周皮肤保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W ilczweski P,Grimm D,Gianakis A,et al.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ressure ulcer development in critically ill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patients[J].J Trauma Nuts,2012,19(1):5-10.

[2] 胡惠娟,彭利芬.温水冲洗联合中心负压引流在造口袋收集大便患者中的应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4):79-80.

[3] 刘立.护肤粉和皮肤保护膜治疗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5,19(11):2309-2310.

[4] 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64.

[5] 胡淑珍,钟汝梅,叶春玲,等.一次性胃管巧用于危重患者大便失禁护理[J].护理学报,2010,17(8):74.

[6] Padmanabhan A,Stern M,Wishin J,et al.Clinical evaluation of a flexible fecat incontinence management system[J].Am J Crit Care,2007,16(4):384-393.

[7] Page BP,Boyee SA,Deans C,et al.Significant rectal bleeding as a complication of a fecal collecting device:report of a case[J].Dis Colon Reetum,2008,51(9):1427-1429.

猜你喜欢

黏贴肛周口袋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基于COMSOL 的黏贴层对矩形压电薄板振动特性影响分析*
浪漫口袋
浅析AICA(爱克)不然板施工工艺
神秘烟口袋
橡胶条的黏贴方法及黏贴装置
借口袋
会喝酒的大口袋
我的宝贝收藏夹
超声清创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