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头石头:博客文体功能研究

2015-03-19张永璟

关键词:博客文体

张永璟

自从数码与网络技术问世后,文体巨响就不绝于耳,新兴文体便层出不穷:有新兴的文学文体,如网络小说、网络诗歌;有新兴的实用文体,如网络新闻、网络公文;有新兴的“初创文体”,如博客、短信、微信、QQ、百科全书……尽管上述各种文体的合法性仍见仁见智,甚至聚讼纷纭;但是作为一种客观的文体事实和文体现象则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博客,它服从历史的规定性应运而生,一头连着古老的散文文体血脉,一头连着数网时代的个人终端,尽现文体华尔兹的万般风情。研究它,我们就有可能更好地“悟已往”;研究它,我们就会更好地“知来者”。

一、史与实:博客作为文体存在的可能性

观今能鉴古,无古不成今。让历史告诉未来,也是博客研究的题中之义。

(一)草根之推手

从文体发生学的角度来看,草根之手从来不可小觑。这在古老的诗词的产生上已有不少例证。诚如有些学者所强调的那样,“敦煌曲子词”中除去和宫廷文化相关的“宫廷乐工之作”与“蕃将祝寿之词”,也确实存在“民间词”。这些词作从其题材内容、运字用语等方面看,皆系无可辩驳的民间词作,如《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等①胡元翎:《宋学达:对词体起源“宫廷说”的一点思考》,载《山西大学学报》2013年第1 期。。而在数网时代,“蚂蚁效应”②蚂蚁效应即“一群蚂蚁选择了一棵百年老树的树底安营扎寨。为建设家园,蚂蚁们辛勤劳动,挪移一颗颗泥沙,又咬去一点点树皮……有一天,微风吹来,百年老树轰然溃倒,乃至最终零落成泥。”引自隋岩、张丽萍:《从“蚂蚁效应”看互联网群体传播的双重效果》,载《新闻记者》2015年第2 期。尤为明显。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博客用户规模为1.09 亿,较2013年底增加2 126 万,增长率为24.2% 。网民中的使用率为16.8%,比2013年底增长了2.6 个百分点。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 cnnic. cn/,每半年发布一次全国互联网统计信息。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2002年是博客元年,博客作为一个内容发布平台,成长至今已有13年,其兴起源自人们自我表达的欲求。现在的网民规模达到了6.49 亿,自我表达社会化、常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人们为何对博客高看一眼、厚爱一分?皆因博客本身就是一种民生,它赋民以话语权、表达权、言论自由权甚至知情权。就连农村的微博用户也达到了5 333 万,使用率达29.9%,文体魅力、朝阳品相由此可见一斑。“文岂有常体。”④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第112 页,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博客就是一种非“常体”。13年的发酵、1 亿多双手的热捧,簇新的博客来了,给文化、文学、文体重新注入了源头活水。

(二)精英之妙手

文体乾坤的催生,自然也不能缺少精英的妙手,甚至可以说,精英的重要性同样不可或缺。因为我们的文体传统就是这样演绎的:竹林七贤、初唐四杰、唐宋八大家……这足以说明精英在文化生产、文体葳蕤中的举足轻重。新浪博客上以写文化题材见称的马未都先生,其博客点击量早已逾3亿①见新浪网http://blog. sina. com. cn/u/1347712670[2015-06-04]。;以写理财博客见长的徐小明先生,其博客点击量早就接近25 亿②见新浪网http://blog.sina.com.cn/xuxiaoming8[2015-06-04]。。一句我自得,四方人已知。再看另类“精英”:部长博客第一人——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市委书记博客第一人——宿迁书记张新实;市长博客第一人——苏州副市长朱永新;厅长博客第一人——广东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县长博客第一人——海南临高县长符永③李金秀:《试论政务博客的作用及其管理》,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 期。。他们也争先恐后地为博客添砖加瓦,使得博客生出庄严的圣相来。“君子之学,或施之事业,或见于文章。”各路精英,有的借助博客兴观群怨,有的“键”入佳境阐发哲性玄思,有的借助博客普及理财知识、谈股论金。万绿丛中一点红,文体生态链中有绿叶、有红花才是完整的生态链。

(三)市场无形手

“《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者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④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第145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市场看见了博客的什么?看见了商机、嗅到了资本投资的商机。网站是ICP(网络内容提供商),它为博客写作者提供发表习作的空间、平台,网友阅读与评论网站上的博客,于是乎就产生了点击量。以点击量多寡来收取广告费正是许多网站的吸金秘诀。普通的网友只看见博客的“易、淫、缠绵”等,而市场看见的则是其滚滚财源。写博客的人出言,网站偶尔出钱,而后广告商再给网站付费,博客的文体动力学就此产生。实际上,这也是文化经济学的题中之义。随着“宽带中国”战略扎实有力地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博客的“含金量”将与日俱增。⑤草根、精英、资本用其温润之舌表达了他们对新兴博客的舐犊之爱,使得博客能在文体之林中茁壮成长奋蹄前驱。

二、沧海横流要此身:博客作为文体存在的必要性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体,数网时代,舍博客其谁?

(一)立言文化的赓续

中国的立言文化源远流长。《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鲁大夫叔孙豹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然“网前时代”立言带宽有限、播扬时速时空有限、立言管制繁复苛严、立言成本高昂,并不容许每一个立言梦(特别是芸芸众生的立言梦)夙愿得偿。只有到了“数网时代”,数以亿计的立言之梦才美梦成真。中国互联网络中心2014年12月底最新调查显示,有43.8%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其中非常喜欢的占6.7%,比较喜欢的占37.1%;53.1%的网民认为自身依赖互联网,其中非常依赖的占12.5%,比较依赖的占40.6%。中国网民对于立言文化的青睐与忠诚,由此可见一斑。当然,发表议论也可以通过写短信、微信、QQ 等方式,但是博客无疑是最好的文体选择。它不像短信那样容量有限,也不像微信那样只在熟人圈中交流,更不像QQ那样仅有对话这种单一的表达方式可供选择。与传统文体相比,博客亦不乏优势:诗词曲赋重在书写主观世界且写作难度系数很高,小诗、戏剧写作难度系数较低但有作“假”、虚构之嫌,皆难与博客较“真”。也就是说,博客是有“比较优势”的立言文体。好写、好读、好传,有血、有泪、有情。

(二)话语赋权的必然

民主与自由是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是人类社会的最大“公意”。其一,博客甫一问世,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地蔓延开来,其原因之一就是它用科技力量擎起保护了“公意”——话语赋权、话语维权,让自言自语替代众口一词万众一心。赋权是进步,遏制侵权也是进步,分权更是进步,所以说博客是一种迟到的文体。不用署具真实姓名也是一种自由,其隐身衣、夜行服就是数网。隐身写作刺激了博主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得“放胆为文”随处可“键”、唾手可得。其二,网络的带宽近乎无限,增进了网络的福祉。《中国宽带速率状况报告》①中国互联网协会,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互联网已成经济和民生新引擎》,见《光明日服》2015-03-27。显示,全国宽带用户突破2 亿户,光纤用户占比达34.1%,8M 以上宽带用户比例达到38.9%;下载速率由2014年初的3.71Mbit/s 提升至2014年底的4.25Mbit/s;用户进行网页浏览的平均首屏呈现时间保持在2.3 秒左右。“不羁天地阔”,科技给力于话语赋权,使赋权刚性化、便捷化。不知细叶谁裁出?数网春风似剪刀。其三,网络即写即发,其“自立项、自出版、自审核”的机制,赋予“我手写我心”以崭新的内涵。每年的两会(全国人大会、全国政协会),一个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实开”,一个在“数网大会堂”“虚开”。“虚开”的路径就是通过博客、微博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小言亦可润洪业,新作应需代旧刊。

(三)社会“扁平化”的结果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通讯技术突飞猛进将社会层级简化、压缩、削减,既降低了社会治理成本,又可提高治理绩效,实现“善政”目标。数网的技术本质就是“去中心化”。1969年美国国防部组建“阿帕网”(互联网前身)之初就是要没有中心的网。否则,爆发战争时敌方只要攻击网络中心就一劳永逸、万事大吉了。去中心化首先是一种技术,然后才成为社会思潮乃至社会结构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沿着从集权到分权、从人治到法治、从管制到服务、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轨迹逐渐演进。博客正是“从集权到分权、从一元到多元”的时代产物。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博客服从历史的规定性、服从数网技术的规定性、服从“公意”的规定性,其存在不仅必要而且使中国文脉更加健硕、大气、庄严。②君子不可以不弘毅。博客作为一种文体,其使命亦任重而道远。博客的文体使命是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科技文化的合题,是中国舌头与西方舌头的合题。

三、泉与镜:博客的文体意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文体利好的同时,利空也如影随形。

(一)信息意义——博客之王道本相

博客能“井喷”发展其王道本相就是以“信息源、信息元”为文体本能。即博客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其存在的方式就是文本,一个包蕴、潜藏信息的文本。一篇博客就是一个信息源,一篇篇博客可以组成一个又一个数据库。网络信息提供商(ICP)、网络服务提供商(ISP)、网络线路提供商(IAP),对于网络皆至关重要;但是最为重要无疑是网络信息提供商(ICP),否则网络就成了空中楼阁。喜欢“谈股论金”自然要看徐小明的新浪博客,因其大盘分析信息很新,加之又不推介个股,故无“股托”之嫌疑,公信力、感召力、亲和力、道德竞争力皆无人能及。如果你是实力派演员徐静蕾的“粉丝”,通过她的博客③http://blog.sina.com.cn/xujinglei[2015-06-30]。(新浪网上的点击量超过3 亿)了解其生活状况、思想状况与艺术理念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质言之,于博主而言,写博客就是传递信息生产信息;于读者“粉丝”而言,看博客评博客就是了解信息消费信息。这就是现在的年轻人进入酒店用餐时,首先不是看菜谱点菜而是问服务员“这里的WIFI 密码是多少”的原因所在。博客无“信”不立。

(二)智力意义——博客之新王道面相

当下小孩问“我是从哪里来的”越来越少,何也?皆因现在孩子越来越聪明,他们早早就从网络、电视、电影、学校、同伴那儿得到了答案。网络的益智路径是“让大家告诉大家”,让大家都听得到、听得清、反馈得回来,使“防民之口”真的“甚于防川”。当大家知道信息以后,就会集体来思考,愚民就难以为继。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种集体思考就像“集体拾柴”。“河南天价过路费案指控数额由368 万缩水至49 万”④http://news. 163. com/11/1212/08/7L2EOEAL0001124J.html.[2015-05-07]。就是集体思考对社会活动进行纠偏的鲜活案例,是善治的划时代之作。围观改变中国,博客居功至伟。

博客的智力意义还表现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后的智力增量。比如百家争鸣,有的从现实角度出发,有的从历史角度出发,有的用理性作为标尺,有的用效率作为准则,有的用公平公正理念,有的用宽容多元视角,有的用逻辑思维,有的用文化思维,有的崇尚拿来主义,有的则创新至上。千首千眼,当然是聪明人。

(三)国家博弈——博客之霸道貌相

博客的正能量与博客负能量同时存在。特别是“群体极化”在网络上渐呈常态并多以非理性的姿态“兴观群怨”时,此种消极力量就会在极速中放大至极致,所谓“秒杀”。凯斯·桑斯坦说过:“网络对于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且频繁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意见。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之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①隋岩、张丽萍:《互联网群体传播的特征机理及效果》,载《新华文摘》2015年第8 期。比如,2012年的“甬温动车事故”前,人们就基本上都按照“中国高铁发展神速——要么有官员从工程中牟利、要么铁道部门违背科学规律拔苗助长——发生事故在所难免”这种“群体极化”的思维来思考、来预判高铁前景。以致后来发生事故后,民怨沸腾,连铁道部都降了半级,铺天盖地的声讨方才暂停下来。

再说博客“倾国”。阿拉伯世界的硝烟甚至杀戮背后就有千千万万个推手,其中不乏博客的魅影。阿拉伯世界的颜色革命此伏彼起,推特与Facebook 亦“居功至伟”。博客是文体解放还是文体侵略?若以阿拉伯世界民族际遇来看是文体侵略。网络空间主导权正成为大国博弈以形成国际新秩序的战备焦点。网络战已成为新时代国家间军事对抗的前沿阵地,博客正是那一枚枚隐形核弹头。②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博客都是有主子的,不同的主子有不同的文体预期。“浅红”的舌头、“深红”的石头,都比桃之夭夭更有魅力也更有软杀伤力。这不是盛世危言而是实话实说。

四、照亮过去也照亮未来的灯:博客的文体存量与文体增量

博客有其横空出世的一面,然亦有其“古已有之”的文体印迹。悟已往之“存量”方能知来者之“增量”,如此更有利于扬长避短、继往开来。

(一)关于介质与博客的继往开来

传统介质是“对流”性介质,即文体与载体互不相干、互不交融。龟甲与兽骨,与写在其上的文字信息并无关系;即使有,但与数网时代相比较皆可“忽略不计”。

博客用的是网络介质,这种介质有明显的“合流”特征。合流,即是指博客给力网络,网络给力博客,二者互利共赢。即这个时段之载体与文体平生出一种“间性”——文体因载体而井喷、载体因文体而凝聚超强的人气,二者共赢皆大欢喜。这一点,龟甲与兽骨、铅与火、光与电都做不到。除了带宽增宽之外,它还像水龙头一样触手可及、像自来水一样让人天天必须用、天天用得起;它还有前文提及之隐形功能,没有网前时代署真实姓名的风险与不便;它还可以突破“守门人”的审核盘查。博主只要不突破约定俗成的文体伦理、文体底线,完全可以自由自在地让十个手指在键盘上跳舞。此时是用网还是用博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关于流传方式与博客的继往开来

传统的传播是分级可控式传播。这种金字塔传播方式,建构了传统的金字塔式集权、大一统社会。编辑至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写”。无论是有意设置还是无意设置,前大众传媒时代写作准入的门槛高,主体单一、话语单一、预期单一、流传方向单一,“单位传播”一枝独大,“社会传播”不可能获得主导地位。“鲁迅走在金光大道上”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说博客能穿越到那个时代,其传播的量会很小,路径也会很单一,只能是“小众文体”。博客之所以能“博客”——博客众多读者的青睐就源于其互动。病毒式传播就是互动传播的典型途式。Carl B. Welker 在《病毒式传播范式》中认为,病毒式传播是一种能够实现自我复制,通过几何级速度的超快速环境来使信息的影响力最大化,是一种简便、迅捷而又低成本的信息传递策略。③李红红:《网络环境下的病毒式传播》,载《西部广播电视》2014年第20 期。一篇博客就是一个吸引眼球的病原体。博客的读者间之关系要么是现实世界的真实朋友,要么是虚拟世界有共同旨趣与爱好的陌生朋友,互相之间基本不设防、信任度高。一个个病原体博客就不断地向“分众”传播。一个病原体可分裂出无数个病原体,数量不确定、路径不确定,但它拥有高到达率、高认可率、潜在易感染群体相当庞大,传播效果也是“魔弹论”式的。与传统媒体是“主导受众型”相比,它是“受众主导型”的。读者在浏览博客后如果觉得有分享的价值与必要,就会把这个病原体传染给下一位,如此循环往复,博客得以几何式扩散。

网络的传统文体如小说篇幅长,其病源感染人的时间自然也就比较漫长;网络新兴文体如短信容量有限,不易感染他人;QQ 也只能感染有限的人群;网络新闻有严格的时限要求,时间一过病原体即死亡。因此,博客的文体生机不可限量。

(三)关于阅读模式与博客的继往开来

传统的模式是“推”模式,数网时代是“拉”模式。

“推”模式,就是编辑把文本推到读者面前供读者阅读。对于读者来说,选择自由度有限;但是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模式,即有人对文本负责。三审制度之下每一位编辑,都必须对其推给作者的文本负责,文本的选材、立意甚至文本的标点符号都要保证做到尽善尽美或接近尽善尽美。因此,网前时代的写作,文本很少出现脏话、暴恐话语、突破伦理底线的话语。数网时代的“拉”模式,读者与在超市自拿、自选并无本质区别。传统的柜台销售之所以难以为继,就是它没有将直接选择权赋予消费者。直接赋权,尊重读者的个性,使选择过程本身成为阅读的一部分,即“阅读前奏、阅读热身”延伸了阅读的时长。数网时代的主流读者,皆对这种“拉”模式的阅读情有独钟。

(四)关于受众读者与博客的继往开来

不管你爱与不爱,博客就在那里,网民也就在那里。

博客要充分注意并尊重受众的间性,受众是被动的又是能动的,其反作用于作者的“暗力”将直接影响作者的下一篇博客的起、承、转、合。这种“间性”还体现在读者群的“你一言我一语”可以拉长文体链,有时甚至超过原博客文本的长度。即它可以将博客当作接力文体来看待,原作者是第一作者,读者自己是第二、第三……作者。第二、第三……作者的评论、褒贬就是博客文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在阅读博客时,既看原作者的文本又看其他读者的评议与说法;有时还会加入自己的观点与倾向。后续接力文本有时甚至比原文本更有文体魅力,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给人一种“得鱼忘筌”的感觉。读者不只是读者而是“亚作者”或反客为主者,这样的作者构成就复杂而多元,文体的发展动力也就更为充足。

博客要注意受众的超时空性,这在以前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付之阙如的。与博客的作者在全球范围内无所不在一样,其读者评者也是无所不在的。国家、民族、地域、文化等概念都会遇到来自网络“重新洗牌、推倒重来”的有力挑战,文化博弈也因此才愈发激烈。“得文化者得天下”,博客的每一位受众就是数网时代的每一寸疆域。意大利共产党哲学家A.葛兰西提出了文化意义上的“领导权”概念,认为在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文化的斗争比经济和政治斗争更加重要。博客无疑是数网时代文化斗争的重要抓手。这不是泛意识形态论,而是针对“树欲静而风不止”的理性之思。

总之,博客首先应该是泉,信息之泉,解人之渴。其次是镜,让读者通过看博客而看得见自己,修德敬业。最后是灯,“把文章通盘人化或生命化”,“把文章看成我们自己同类的活人”①《文学杂志》,第1 卷第4 期,第4 页,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有镜、泉、灯的文体指向,博客会因此而更值得“点赞”!

猜你喜欢

博客文体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博客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明清“四节体”戏曲及其文体价值探赜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博客天下
博客相册
博客相册
博客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