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书局本《杜诗详注》文字标点疑误

2015-03-19朱大银

巢湖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杜诗

朱大银

(巢湖学院文传系,安徽 合肥 238000)

中华书局标点本 《杜诗详注》初版于1979年,2009年又一次重印。初版时,编者对仇注所据杜诗正文以及仇注注文中的讹误,正如初版《出版说明》所说“发现了就加以改正”;重印过程中,对所发现的文字标点错误也及时做了修正,如初版第1639页之“晋嵇《含瓜赋》”,经程毅中先生指出,已改正为“晋嵇含《瓜赋》”[1]。但翻阅一过,仍发现有不少文字讹误以及标点错误。现就翻检所及,按照原书次第录出,以就正于读者及点校者。

(一)《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卷二,页94:且言汉文恭俭醇厚,深得五千言之旨,故经传致唾拱之治,今之崇尚,则异是矣,亦申明“道德付今王”之意也。

按:“唾拱”当为“垂拱”之误。 “垂拱”乃“垂衣拱手”略语,无为而治之意。语出《尚书·武成》:“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孔颖达疏:谓所任得人,人皆称职,手无所营,下垂其拱,故美称“垂拱而天下治”也。

(二)《兵车行》,卷二,页 115:阎璩曰:此谓华山以东,不指泰山之东,亦不指太行之东。

按:下文:“阎若璩曰:旧注云:山东者,太行山之东,非也。”意者此处“阎璩”、“阎若璩”没有为不同二人之情理,姓名也无此省略方法,“阎璩”当为“阎若璩”,“若”字夺。

(三)《曲江三章章五句》,卷二,页 139:《雍录》:樊川韦曲东十里,有南杜、北杜。杜固谓之南社,杜曲谓之北杜。

按:“社”字显为“杜”字之误。

(四)《白丝行》,页 146:《刘向传》:禹稷与皋陶,传相汲引,不为比周。

汲引难,难就荐引也,即记难进易退之难。

按:“记”字衍出,当由于上文“即”字同音致讹误。

(五)《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八,卷二,页153:剌(郎达切)船思郢客,解水乞吴儿。

按:注文引《庄子》“刺船而去”并山涛诗“刺船莲花浦,郢客思遨游”诗文、注文一字两书,殊觉别扭。“剌”字非“刺”字是,可无疑,应径改。《说文解字》“刺”字段注:“用篙,曰刺船。”《古代汉语词典》“刺”字义项之一:“用篙撑。”引《吕氏春秋·异宝》为例:“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又引杨万里 《十五日明发石口遇顺风》诗为例:“溯流浅水刺楼船,百棹千篙只不前。”《钱注杜诗》正作“刺”,下注“七亦切”,是。

(六)《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防御判官》,卷五,页354:从交情聚散叙起。去,指韦留自谓。

按:此处注文意在解释诗句“王事有去留”中“去”、“留”二字所指,当分别言之,故应标断为:从交情聚散叙起。去,指韦;留,自谓。又同诗,页356:洙曰:湫水在泾州界,兴云雨土俗亢旱,每于此求之,相传云龙之所居,天下山川隈曲有之。按:此处“兴云雨”三字承接上文而来,“土俗亢旱”四字则启下文,故应标断为:洙曰:湫水在泾州界,兴云雨,土俗亢旱,每于此求之,相传云龙之所居,天下山川隈曲有之。

(七)《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卷五,页428:《演义》初联,早朝之候;次联,大明宫景;三联,……。

按:此处“《演义》”二字总领下文,“初联”后均为“《演义》”中所载内容,应标断为:《演义》:初联,早朝之候;次联,大明宫景;三联,……。

(八)《紫宸殿退朝口号》,卷六,页 436:杨慎曰 □ □ □ 殿也,谓之衙,衙有仗,杜诗所谓“春旗簇仗齐”是也。

按:此处“杨慎曰”后空缺数字,原本不缺,对照检读,知所缺为“唐之朝制,宣政,前”七字,补全为:杨慎曰:唐之朝制,宣政,前殿也,谓之衙,衙有仗,杜诗所谓“春旗簇仗齐”是也。

(九)《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卷六,页446:朱注那得更无家,即‘笑为妻子累’意,时已有去官之志。

按:“朱注”二字总领,“那得”后均为注文内容,应标断为:朱注:那得更无家,即“笑为妻子累”意,时已有去官之志。

(十)《曲江二首》,卷六,页 448:《后汉书》款段马注:款,缓也。

按:“款段马”为《后汉书·马援传》中注释条目,知此处“款段马”三字应加引号,标为:《后汉书》“款段马”注:款,缓也。

(十一)《堂成》,卷九,页 735:林碍目,叶吟风,竹和烟,露滴梢,六字本相对,将风叶露梢倒转,则下半句变化矣。

按:对照诗句“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知注文“目”字乃“日”字之误。

(十二)《江亭》,卷十,页 801:王嗣奭曰:中四,居然有道之言。公性禀高明,当闲适时,道机目露,故写得通透如此。

按:“道机目露”四字殊难理解,检读王氏《杜臆》,原话为:“盖当闲适时道机自露,非公说不得如此通透,更觉‘云淡风轻’,无此深趣。[2]”知“目”字乃“自”字之误。

(十三)《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卷十,页824:下截大意,言江出跋涉如此,则文章何救于贫乎。

按:“江出跋涉如此”颇费解,玩全诗“老被樊笼役,贫嗟出入劳。客情投异县,诗态忆吾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文章差底病,回首兴滔滔。”知大意是说将赴青城,其间多山水跋涉,颇为辛苦,更念及文章不能济贫,便有如许感慨。据此,意者注文中“出”字乃“山”字之误,抑或“江”字为“将”字同音而误,“言将出跋涉如此”于义亦可通。

(十四)《屏迹三首》,卷十,页 882:此首虽属古体,而无一句失拈,无一字失对,自是仄韵之律。

按:此处“拈”字应为“粘”字之误,“粘”、“对”为对文,乃诗学术语,“拈”字非。

(十五)《屏迹三首》其三,卷十,页 883:上有“年荒乏酒价”句,则知“百年浑得醉”,尚属期望之词。

按:仇氏所谓“上有”是指首章而言,但不作“年荒乏酒价”而是“年荒酒价乏”。《钱注杜诗》正作“年荒酒价乏”。

(十六)《寄题杜二锦江夜亭(附严武诗)》,卷十,页885:谢景运诗:枕底失风湍。

按:“枕底失风湍”乃唐方干《暮发七里滩夜泊严光台下》诗中句,意者仇氏误记为谢诗,又误书“灵”字为“景”字,可径改。

(十七)《随章留后新亭会送诸君》,卷十二,页1027。

按:此处注释标号错位,注标㊁应在“已堕岘山泪”句下,注标㊂应在“因题零雨诗”句下,“行子得良时”句下不应有注标。

(十八),《阆山歌》,卷十三,页 1073:舆地图云:灵山峰多杂树,昔蜀王鳖灵登此,因名灵山。

按:“舆地图”为图籍名,宋王象之撰。此处“舆地图”三字应加书名号为:《舆地图》云:灵山峰多杂树,昔蜀王鳖灵登此,因名灵山。

(十九),《奉寄别马巴州》,卷十三,页 1099:宋之问诗:春湖。绕芳甸。

按:“春湖绕芳甸”乃宋之问《郡宅中斋》诗句(此据《全唐诗》卷五十三),间隔句号衍,应为:宋之问诗:春湖绕芳甸。

(二十),《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卷十三,页1107:醉习家池,在荆土。

按:《世说新语》“任诞”(19)“山季伦为荆州”条注引《襄阳记》曰:“汉侍中习郁,于岘山南,依范蠡养鱼法作鱼池。池边有高堤,种竹及长楸,芙蓉、菱芡覆水,是游宴名处也。”此“习家池”、“习池”典故所自出,此处注文意在说明“习家池”所处位置在荆地,与醉酒无涉,“醉”字衍。

(二十一),《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卷十三,页1127:此句王侯却指王姓,言犹李云李侯,程云程侯,不然侍御不得拟王侯也。

按:揆诗意及上下文义,此处“却”字当为“即”字,形似而误;“言犹”应为“犹言”,为训诂恒辞,意思是“等于说”,应乙正。

(二十二),《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卷十四,页1194:唐孟庄曰:子负经济四语,叙其沦落,为贾先容地。

按:“为…先容”与“为…地”均为古语句式,其意思大同小异,即现代汉语“先为…关说、做好准备”之意。前者如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蟠木根柢,轮囷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何则?以左右先为之容也。”又,《新唐书》卷一百四“张行成”传:“太宗以为能,谓房玄龄曰:‘古今用人未尝不因介绍,若行成者,朕自举之,无先容也。’”后者如《新唐书》卷一八二“裴坦”传附“裴贽”传:“帝每闻咸通事,必肃然敛衽,故偓称之为贽地。”又,《新唐书》卷一八六“刘巨容”传:“巨容止曰:‘朝家多负人,有危难,不爱惜官赏,事平即忘之,不如留贼,为富贵作地。’”合二句式观之,知“先容”后不当有“地”字,“地”字乃“也”字之误。

(二十三),《赤宵行》,卷十四,页 1215:初春乃生,四月后凋与花蕊俱荣衰。

按:此处“四月后凋”四字承接上文“初春乃生”四字而来,知应标断为:初春乃生,四月后凋,与花蕊俱荣衰。

(二十四),《青丝》,卷十四,页 1239:永泰元年九月,又诱回纥、吐蕃、吐谷潭、党项、奴剌俱入寇。

按:此诗与下《三绝句》为同时作,所言均是关于永泰元年羌浑入寇事。《三绝句》仇氏注(页1241):“羌浑,党项羌、吐谷浑也。 ”知此处“潭”字为“浑”之误无疑。

(二十五),《三绝句》,卷十四,页 1240:此诗梁权道编在广德二年,鲁訔编在上元二年,黄鹤编在大历三月。

按:“大历三月”意晦,与上文“广德二年”、“上元二年”亦不相接,“月”字当是“年”字之误。

(二十六),《夜》(露下天高秋水清),卷十七,页1468:陆陲《钟山寺》诗:“步檐时中宿,飞阶或上征。”

按:“陲”字乃“倕”字之误。 陆倕(470-526),字佐公,吴郡吴人。南朝齐梁诗人、骈文家,《梁书》卷二十七有传。仇注引陆倕诗文非一,唯此处“倕”字误书为“陲”字。

(二十七),《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二,卷十八,页1611:此邦干树橘,不见比封君。

按:注文引《史记·货殖传》:“封者食租税,千户之君岁率二十万,蜀汉江陵千树橘,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知“干”字乃为“千”字之误。《钱注杜诗》正作“千”。

(二十八),《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卷十九,页1721:潘岳《秋兴赋序》:余以太尉椽兼虎贲中郎将,寓直于散骑之省。

按:检读萧统《文选》,潘岳《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以太尉掾兼虎贲中郎将,寓直于散骑之省。[3]”知“椽”字乃“掾”字之误。晋时太尉掾为太尉属官。潘岳尝为荀顗太尉掾。

(二十九),《又作此奉卫王》,卷二十一,页1903-1904。

按:注标号㊄应标在“曳裾终日盛文儒”句后。

(三十),《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德叙怀斐然之作三十韵》,卷二十一,页1911:其功与萧何之转输关中相埒,不但如范雎之攻拔城邑也。旧注以萧相比郭令公,以范雎比诸将,未合。

按:史书“范睢”、“范雎”两存,仇注或作“范雎”者见本诗,或作“范睢”者见如《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曲江二首》诸诗等,殊有碍阅读;再者,就通常而论,一书之内同字不宜异书,宜一致。

(三十一),《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卷二十三,页2039。

按:注标号与所注内容错位。注㊁内容应并入注㊀之下;注㊂内容应一分为两注,分别标为㊁与㊂。

(三十二),《长沙送李十一》,卷二十三,页2091:洪容斋《随笔》:汉太尉李固、杜乔,皆以为相守正,为梁冀所杀。故椽杨生上书,乞李杜二公骸骨使得归葬。

按:检读中华书局本《容斋随笔·四笔》卷十五“四李杜”条,原文作“故掾杨生上书”[4],不作“椽”。

[1]程毅中.克服轻敌思想,努力减少标点错误[A].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古籍点校疑误汇录(第二辑)[C].北京:中华书局,1985:6.

[2](明)王嗣奭.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32.

[3](梁)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192.

[4](宋)洪迈.容斋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5:814.

猜你喜欢

杜诗
近20年刘濬《杜诗集评》研究综述
杜诗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创获
——评王新芳、孙微《杜诗文献学史研究》
宋代杜诗旧注整理与研究
——以宋代蜀人三家杜诗注辑录为例
篆刻杜诗记
贫困无田杜太守
杜诗“诗史”说检讨
贫困无田杜太守
从“春秋五例”分析杜甫诗歌含蓄的表现手法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杜诗对高丽汉诗影响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