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贝母规范栽培技术
2015-03-19于宝海黄淑文
于宝海 黄淑文
一、概述
土贝母,为葫芦科攀援性蔓生草本植物干燥的块茎。别名土贝、大贝母、地苦胆、草贝。秋季采挖,洗净,掰开,水煮至无白心,晒干,表面淡红棕色或暗棕色,凹凸不平,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样,光亮而平滑。性苦,微寒,无毒。具有散结,消肿,解毒之功能。用于乳痈,瘰疬,痰核防治。
二、植物特征
块茎肉质,白色,呈多角形、三棱形或不规则球形的半透明块状,直径达3厘米。茎纤弱,有单生的卷须。叶互生,有叶柄;叶片心形,长宽均约4—7厘米,掌状深裂。腋生疏圆锥花序;花单性,雌雄异株。蒴果圆筒状,成热后顶端盖裂。种子4枚,斜方形,表面棕黑色。盛花期6—7月。结果期8—9月。
三、生长习性
土贝母喜温暖湿润、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但通透性差的涝洼地和重粘土地不宜栽培。
四、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的细砂土或砂质壤土栽培。种植地块要求对土肥水和大气环境进行评估检测,选择符合国家无公害标准的地块种植。耕地要求耙平整细,土壤深耕30厘米。结合整地施入适量的有机肥作底肥,每亩施腐熟农家肥1500—2000公斤,翻入土中混均。
2、做畦播种
整地可做成平畦或低畦,畦高20—40厘米,排水沟40厘米,在易积水的田块应整成高垄栽培。播种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覆土厚度3—4厘米。
块茎繁殖。每年早春或秋季,将地下块茎全部挖出,选大者入药,小者留种。种植前要施足底肥,进行整地做畦。若土壤湿度较好,15—20天左右即可出苗。每亩播种块茎约45千克。多雨地区进行垄作,于垄的两侧底部开沟种植。
种子繁殖。北方在4月中下旬播种。播种前将种子用温水浸泡8—12小时,然后取出条播。行距30—36厘米,开浅沟3—4.5厘米,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覆土约1.5厘米,镇压、浇水。每亩播种量2千克。
3、田间管理
土贝母4—8月为茎蔓生长期,8月以后至10月初降霜前,为块茎生长期。田间管理应根据其生长特点进行。
除草松土。土贝母出苗后至6—7月蔓叶未覆盖地面以前,应及时除草、松土、浇水。8月以后应经常保持地面湿润,以利于根茎的生长。
在中等地力条件下施足底肥,一般可满足全生育期需求。需要追肥的低肥力缺肥地块,可选用腐熟无肥害农家肥做追肥。苗高20—30厘米时,每亩可随水冲施腐熟的粪肥水500—800千克,或以施稀释500倍的腐熟粪肥水灌根追施。
搭架,当苗高15—20厘米时,在行间插竹竿,供植物蔓茎攀援,以利开花结籽。
五、采收加工
秋末茎叶枯黄时,收割茎杆,采挖种茎,块茎挖出后用清水洗净泥土,再放入开水中煮至无白心时取出,晒干或烘干即可为成品药材出售。一般亩产400—600公斤,每4公斤加工成品1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