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研究

2015-03-19张海芳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4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心理学心理健康

□张海芳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常常围绕着预防和矫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展开,忽视了全体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削弱了课程的应有功能。积极心理学注重挖掘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力量与潜能,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从积极心理学出发,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的反思

20 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与传统心理学关注问题、障碍和疾病等消极现象不同,它更关注个体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力量和美德,它倡导用积极的理念解读人的心理现象,注重对人自身内在的正能量和积极心理品质的挖掘和开发,进而帮助人们充分扩展自身积极心理品质,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潜能,塑造积极健康的生活与行为习惯,不断提高主观幸福感,提高感受幸福的能力。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研究心理疾病与心理障碍,帮助人们摆脱心理困扰,减轻痛苦,更应该研究如何激发和培养人自身固有的积极品质,使人们生活更有意义,更加幸福。积极心理学的提出展示了一种积极的教育理念,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受高校课程定位与传统心理学理念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弊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刻板,教学过程以传统的理论传授、说教方法为主,单向地学生灌输知识,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有效达到知识内化和素质提升的目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成长的潜能,这种对人性的积极观点决定了课程教学方法和途径将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积极体验,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氛围。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简单,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通过考试、论文的基本形式进行评价的,与个体的心理现实表现联系并不大,由于个体心理特点具有内隐性和体验性,个体差异比较明显,对相应的课程教学结果评价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显然,单纯以知识、量化形式进行评价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出课程教学的效果及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情况,其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过程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评价应该围绕着大学生的发展,注重搜集个体的反馈信息,引导大学生在认识自我心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促进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二、以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教育是学生的求知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体验的过程,这一点在以体验为主、以自我教育为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体现尤为突出。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气氛,情感体验本身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有价值、有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在于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多少种技巧,而在于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反思主体内在的心理历程,并在各种形式的沟通、交流、互动中,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和心灵的共鸣,真正促进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构建。所以,在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指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注重改进教学方式,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活动式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情感体验、交往互动、反思领悟、行为训练,取得认识提高、反思建构、行为固化的统一。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引导、帮助和启发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学生转变思维方式,构建知识结构,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互动性较强的课程,多数内容都需要学生参与互动才能完成。教学中,可以采用以小组分享为主的互动性教学形式,包括角色扮演、自画像、心理影片赏析、个案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反思自己,鼓励学生交流分享心得感受,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在感受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某一假定的模拟环境,学生扮演特定角色,通过观察、参与、体验、反思等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得以体验,在体验中得以成长,在成长中得以提高。体验式教学将教育寓于活动,克服了说教的枯燥乏味,创新了教学形式,通过心理剧、角色扮演、心理游戏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发学生的情境体验,使学生通过主观体验和个体经历主动建构心理健康知识,获得个体特有的感悟和启发,推动个体通过体验与实践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

三、以多元化、动态的评估标准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评价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监控作用,与一般的课程教学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幸福为核心,具有内隐性、个人化的特点,难以制定硬性、统一的评估反馈体系,而且学生的心理也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难以用具体的尺度来量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因而课程要围绕着学生对心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心理调适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在评价中要注重自我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评价的积极取向,注重对学生多元化的正向评价,引导学生及时主动地内省、反思与体验,可采用问卷自我调查、撰写自我分析报告、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评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产生积极体验,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引导学生在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主体进行现实、发展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更要尊重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通过双向的选择、沟通与协商,使评价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将教师和他人的评价、要求与自我评价及自我成长需要融为一体,将评价结果转化为自我进步的动力,促进自我成长和发展。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不同,形成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为着眼点,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的表现及情感、态度、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它要求准确地认清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背景,采用动态的、发展的视角评价学生,不仅要把握学生心理品质的历史成因,更要注重挖掘学生心理发展的潜力,根据其个体发展趋势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档案袋法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特定时间段内主动收集、组织与反思学习成果,并将各类学习成果整理成档案,使学生能够看到自我努力与成长的进程,是发展性评价中较为适宜的一种评价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将作品分析法、行为观察法、情景测验法等纳入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心得体会、个案分析等进行分析评定,从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态度的观察中了解其心理活动,在某一特定的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场景中获取学生在较为自然的状态下表达内心世界的第一手资料,科学地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即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完善。

四、结语

作为一门课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占有重要地位,会直接影响到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的具体实施、课程的教学效果等。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效果和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心理学理念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和改进提供了新的依据,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全体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

[1]杨钦芬.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属性及有效实施[J].前沿,2006,1

[2]覃梅芳.基于积极心理学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4,4

[3]袁红梅,王小凤,凌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多元化评价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7

[4]林静,胡敏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9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