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索
2015-03-19张晨露
□张晨露
一、研究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必要性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情智并重、身心健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1]。高校研究生的年龄、学习、生活方式与其他大学生相比有较大差异。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事件有所增加[2],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工作实效性等方面都比较欠缺[3],研究生作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特殊人群,其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近年来由研究生心理素质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目前各个高校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走入误区,其发展程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高校研究生质量的培养受到严重制约。因此,研究探讨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新方法对培养健康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对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导致各高校发展状况极不平衡。某些高校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似有若无,对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度不够,安排一些没有任何心理学专业背景,甚至聘请一些不懂心理健康教育的兼职教师作为心理辅导教师,这样的心理教育达不到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行业要求。部分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普通的卫生基础知识,不开设专门的课程,学生仅凭兴趣来选择性地学习。少数高校甚至以没有专业的人员和成熟的条件为由,未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者将其挂靠在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等,且部门间存在分工不明、责任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由于认识不够,重视度不高,在机构设立、师资队伍建设、组织管理、办公条件等方面的落实情况就显得力度不够。部分高校无专业服务机构、无专职辅导人员、无专项活动经费的“三无”现象以及辅导教师定位不清晰、机构设立不明确、组织管理不到位的“三不”现象在不少高校普遍存在。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上存在误区,导致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行动的动力。当今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由于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和旧的思维定式而变得阻力重重。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应试教育为主,人们对研究生教育普遍关注的是培养质量的好坏、科研成果的多少、就业率的高低、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盲区。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必须要扭转旧的习惯思维定式,给心理健康教育一个合理的定位和科学的认识。对此,要区分两个概念,即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区别。谈到心理健康,人们往往将其与心理疾病相联系,认为正常的心理咨询与合理的情感宣泄是心理疾病的征兆,这是传统观念导致的概念上的误区。加强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视野来全面关注研究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否则,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会缺乏行动的动力,迷失正确的方向。
(三)对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重视不够,导致学生无法学到系统科学的心理学知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教育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提供咨询的主渠道。只有能够被研究生认知、体验和领悟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内化为研究生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体验[4]。目前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令人堪忧,某些高校只重视研究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且将所有的专业课程学习安排在研究生第一学年,使得原本就不受重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显得更加微不足道,更谈不上将其纳入正式的教学管理体系,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来开设;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程的教学由多位教师共同承担,每位教师只负责讲授其中的一个章节或者一堂课,导致课程缺乏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少数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和实践性情景模拟教学,使得高校研究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四)对高效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办公条件的配备不够合理,导致心理咨询室缺乏专业氛围而形同虚设。心理咨询室是高校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它不同于普通的行政办公室或一般的学生活动场所,在工作环境、办公面积、设备配置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特别是咨询对象是研究生群体,性格特征和思维意识都相对成熟,有一定的敏感性,接受咨询时的表现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更大。目前各个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办公条件都相对简陋,资源配备不够合理、办公面积不足、办公设施陈旧成为普遍现象。少数高校甚至没有配备专门的办公地点和专用咨询电话,与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等其它部门共同办公,共用电话。有的高校即便设置了专门的研究生心理咨询室,但是缺乏专业氛围,学生信任度不高,因此很少有人问津,来访者屈指可数。
(五)对心理咨询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导致承担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欠缺。目前承担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大部分不是专职人员,大部分由辅导员、班主任或团总支老师兼任,个别高校由于编制不够等原因,甚至出现由研究生导师担任的情况。由以上人员组成的心理咨询师团队虽然有着一定的工作经验,也不乏满腔的工作热情,但缺少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缺乏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突发事件的方法。因此,对心理咨询人员进行大量系统专业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培训不仅要涉及理论知识的教学,更应当结合当今高校研究生群体的特性,穿插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练习,把心理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
(六)对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有所忽视,导致实施辅导过程中过分偏重学校的作用。近年来,研究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突发事件大都发生在学校,因而人们往往认为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大都是在学校产生的,从而忽视了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仅仅靠学校单方面来完成,缺乏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与支持。这样的教育是片面的、达不到目的的。研究生群体已经是成年人,甚至有的已成家,有的已为人父母,他们与家庭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心理问题的产生已不仅仅与学校有关,而是多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因此,作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当取得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学校、家庭和社会要相互协助、相互理解,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提升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一)以教育科研为先导,逐步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为了更好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性,必须大力实施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的培养及教育体系,促进教学与研究形成有机融合。搞好教育科研,一是要加大对心理工作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目前现有的高校研究生心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还不高,业务水平还有待提升,急需通过专业的业务培训来提升知识技能,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探索,熟练掌握心理理论和技巧。二是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定位有其特殊性,需要关注研究生学习心理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要面向全体研究生,开展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三是注重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不仅要加强主讲教师团队的选聘,更要注重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内容组织,以增强教学的感染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推动互动体验式教学,大胆开展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教学模式,以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二)以第一课堂为载体,逐步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与渗透面。在网络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第一课堂依然是研究生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为利用好第一课堂,并将课堂功效发挥到最大,一是要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平台,通过运用心理学理论,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在研究生中实现心理知识的全覆盖。二是要以各学科教学为突破口,通过挖掘各学科本身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达到心理教育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实现心理教育的全渗透。三是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研究生导师管理为重点,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营造和谐的学术与人文环境,从而塑造研究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与道德素养。通过既面向群体的普及教育,又注重个体差异的个别教育,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专业学习渗透和日常生活渗透,提升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危机与突发事件发生。
(三)以活动拓展为抓手,充分注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与差异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发挥校外活动的有利作用,让研究生的心理品质得到健康发展。假日夏令营、户外素质拓展、实践兴趣小组等是经常奔走在实验室和办公室之间的研究生们最渴望开展的校外活动项目。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来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内容积极健康的校外活动,从而使研究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得到充分展示,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他们在活动中感受与他人智慧、情感和生命的交融,把研究生从实验室和办公室真正解放出来,这对于研究生释放压力、提高身心健康、锻炼心理素质等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发挥导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让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经受锻炼。导师可以说是研究生在校期间接触最频繁的人,研究生的大多数学习和科研活动都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同时研究生的心理问题诱因之一恰恰是来自学业和就业的压力[5]。高校导师要充分发挥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带领和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依托企业、农田、工厂等社会实践基地,让他们将课堂上的专业理论与现场的实际操作相结合,体验生产实践的成就感和挫折感,通过导师的示范与操作,让学生增长见识、加深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在社会实践中,研究生的身心意志得到磨练,心理素质也会不断加强。
3.发挥学校和家长密切配合的作用,让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共同关注。家校联系是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校方要通过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介,积极开设专题、专栏等形式,对研究生家长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普及科学的教育观念的培训,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校双方共同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通过电话、面对面谈话、书信交流、组织座谈会等形式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情况和思想动态,方便家长更加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状况,搭建一座学校和家庭之间理解与沟通的桥梁,使学生能够自由健康成长。
(四)以优化环境为主线,积极营造研究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高校校园文化是培养研究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塑造学生良好性格,为促进学生积极健康成长,养成丰富文化内涵起到巨大的作用。高校优化校园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内外文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丰富多彩的球类运动、艺术展览、报告会、科技论坛、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能够释放研究生的活力,增进友谊,促进不同学院不同专业间研究生的相互交流;二是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让研究生有倾诉和宣泄的场所。一个音乐调节室、一个心理宣泄室、一个心理沙盘室、一份心理期刊室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场所必须具备的,只有营造良好的咨询环境,研究生的内心之门才会真正向心理咨询教师打开;三是健全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使高校文化精神得到有效传承。严格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师生的行为习惯是提高高校师生人文道德素质的重要保障。一所高校是否有着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离不开制度建设,为此,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提倡人文教育,从心灵上净化学生,从精神上感染学生,培养研究生真正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1]宋摘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关注[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9
[2]黄珣.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3]郑爱明,李梅.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
[4]胡月,戴艳军.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5,1
[5]牛跃,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科技与管理,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