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相关研究的综述

2015-03-19廉小彤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4期
关键词:效能个体理论

□ 廉小彤

一、引言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转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智力支持,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紧随其后,迅速推进。伴随着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的教育改革政策的开展,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就业竞争激烈。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由“统包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模式,面对更为广泛的工作,大学生们却挑剔起来,“北上广”扎堆严重、难觅理想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等,如此种种造就了当下“就业难”的形势。

大学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智力支持,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少年强则国强”,优秀的毕业生能够为我国的建设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能够在我国的各行各业中积蓄力量,能够引领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作为日后我国经济与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我国持续繁荣昌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新鲜血液。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在此基础上增长28万人次,达到727万,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面临即将迎来的2015年毕业热潮,高校各部门又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关注呢?掌握择业效能感的相关理论研究对于正确指导与管理大学生、提升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乃至促进成功择业就业的几率,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择业效能感概念的起源

择业效能感这一概念源于两个主要理论的结合,其一是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其二是克莱兹(Cr1tes)的职业成熟理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首次提出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深受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思想影响,在构建社会认知理论时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该理论表明个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特殊任务会进行一定推测与判断,这种对自我的评估被定义为“自我效能感”。一般情况下,成功的行为会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该行为的实现几率;而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导致其对该行为的回避,降低行为的实现几率。择业效能感(Career decision making selfefficaey)就是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与拓展。一方面,自我效能理论为择业效能感的概念界定及测量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即将个体的某一特殊任务界定为与择业相关的活动,从而使其概念界定与测量内容更为清晰具体;另一方面,该理论也为择业效能感的干预行为提供了思路,也就是说通过对个体择业效能感信息源进行干预,影响其择业效能感,从而有效地提高个体成功择业的水平。

三、择业效能感的内涵与特征

择业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赫克特和贝茨(Hackett&Betz)于1981年提出来的,他们结合了自我效能感理论和职业成熟度理论,将择业效能感定义为“个体在择业过程中对完成求职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自我评估或信心程度”,是自我效能感在职业中的体现,这一界定是在目前相关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最为常用的。在此之后,众多学者对择业效能感的研究日趋增多,这一概念也在部分研究中被称为“职业决策效能感”或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并有学者对其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贝茨和泰勒(Betz&Taylor,1983)就从择业效能感的维度角度重新定义了择业效能感,认为个体在择业过程中对完成准确的自我评价、搜集职业信息、目标定向、制定计划、解决问题这五项任务所需能力的信心水平就是“择业效能感”。

综上可知,尽管学者们对与择业效能感的具体界定不尽相同,但均体现了择业效能感的以下特征:一是择业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职业中的体现,是个体在择业过程中对自身能力的评估与信念,是面对职业选择时所产生的一种自我效能感。二是择业效能感是职业效能感的一部分,是个体在择业过程中为完成求职而产生的效能。三是择业效能感对个体的职业选择行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它存在于个体择业的每一个步骤中,并对个体的决策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可知,由于大学生涉世尚浅,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于择业、就业等方面的了解尚不全面,因而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在普遍内涵的基础上、相较其他社会成员具有独特的特征,如更高的波动性、随意性,更低的准确性、具体性等。伴随着大学生逐渐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逐渐对择业、就业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入,其择业效能感会稳健提升,并在自身的择业、就业过程中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

四、择业效能感的研究综述

目前,针对我国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较为广泛,大致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差异性研究。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差异性研究主要是针对不同性别、年龄、专业、种族文化等因素进行的差异化研究。其中,性别因素作为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基本研究视角,在众多研究中均有涉及,但基于研究样本、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目前研究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例如:我国学者张钰(2007)通过对850名高职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男性的择业效能感显著高于女性;张彬彬、郑日昌(2002)则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择业效能感在性别方面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具有男性高于女性的倾向。由此可见,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是否存在差异仍然需要深入探讨。

(二)职业相关选择行为的关系研究。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同职业相关选择行为的关系研究主要是针对择业效能感与课程选择、职业兴趣、职业选择等方面的研究。众多学者的研究均表明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决策过程中,择业效能感在其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通过调节和控制影响求职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也对求职行为的结果产生了影响。例如:樊立三、时勘(2009)的研究表明,择业效能感对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通过对择业效能感的了解能够有效地预测求职行为的产生;王波(2010)则在研究中指出较高的择业效能感能够缓解个体在择业、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压力,进而促进大学生成功、有效地进行择业与就业,可见择业效能感对于求职行为的结果同样产生影响。也正是由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同职业相关选择行为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与开发成为了各大高校与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

(三)影响因素及干预性研究。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是目前研究中最为重要而广泛的研究,现阶段的研究中主要是针对人格因素、归因风格、社会支持、社会适应性等影响因素的研究,并对变量间的影响机制与具体过程进行细致深入的探讨。以社会支持为例,由于大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校园环境中,涉事尚浅,在实际择业的过程中更多会听从父母、老师、朋友等人的意见与建议,在得到他人物质或精神的支持与肯定后,会更加自信与乐观,提升学习与生活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在择业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成功体验。周立(2010)的研究就对这一过程进行了验证,他以四川理工学院在校大学生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在进行数据分析后发现:大学生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对其择业效能感的高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受社会支持程度高的大学生具有更高的择业效能感,反之则择业效能感较低。通过对影响因素的探究,能够明晰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原因与机制,并可通过对影响因素的测量对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进行预测。

五、结语

伴随着对择业效能感的不断探究,学者们对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日益增多,通过不同角度与层面的研究,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理论建构也日益完善,不仅如此,众多研究更是为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培养与提升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建议。坚信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的方法下,大学生们面对“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也能轻装上阵、应付自如,有效提升成功择业与就业的几率。

[1]付雪丽.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择业效能感与大五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2]杨景.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分析及其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08

[3]周杰.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Hackett.G.N,Betz.N.E.A self- efficacy approach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1

[5]龙燕梅.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

[6]刘永贤.大学生职业兴趣、择业效能感量表的编制及其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

[7]李婵.大学生成就动机、职业价值观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8]王婧.研究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社会适应性与职业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9]康少果.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10]肖燕燕.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成就动机、社会支持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影响的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

[11]赵冯香.大学生职业决策量表的编订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

[12]郑日昌.择业效能感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2002

[13]刘玲.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与就业压力、成就动机、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湖北大学,2012

[14]张黎.硕士生择业效能感、成就动机与职业期望及其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15]邰炜.高职高专学生择业效能感及其与目标取向、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5

猜你喜欢

效能个体理论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