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推进湖北省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的思考

2015-03-19鹤峰县下坪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涂绍岗

湖北农机化 2015年6期
关键词:种薯机具湖北省

鹤峰县下坪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涂绍岗

关于推进湖北省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的思考

鹤峰县下坪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涂绍岗

1 基本概况

1.1发展现状

近20年来,湖北省马铃薯生产稳步发展,种植面积逐步扩大,20世纪末基本保持在250万亩(1hm2=15亩)左右,2006年发展到320万亩,年总产量达到300万t;生产效益稳步提高,亩产值平均达到960元,种植区的农民仅马铃薯一种作物就人均增收120元以上;种薯生产体系初步建立,示范推广2年制种薯生产体系,建立了一年制种薯工厂化生产体系,为湖北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产业发展优势利用不充分,组织化程度低,马铃薯加工企业少;品种少、技术推广速度慢;脱毒种薯繁殖和供种率低,品种退化;投入严重不足等。

1.2区域布局

(1)鄂西南山区种薯优势生产区:这一区域包括恩施、宜昌、十堰和咸宁市的部分区县。在该区域建立马铃薯优质种薯生产体系和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发展优质种薯生产。

(2)鄂西粮、加、饲产业区:这一区域主要包括恩施州、宜昌市和十堰市海拔1 000 m以上的马铃薯产区。该区域马铃薯生长季节长、产量高、品质好。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发展精淀粉、全粉和薯片薯条加工,使湖北省成为全国马铃薯加工中心之一。

(3)平原商品薯产业区:该区域以江汉平原和汉江流域为主体,包括荆州、襄阳、宜昌、荆门、随州、武汉市等。该区域有冬闲田和滩涂地53.3万hm2,冬季马铃薯已成为冬季农业开发的优势作物,是湖北省扩大马铃薯种植的主要基础。重点发展规模化商品生产,主攻单产和效益。适当建立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

(4)鄂东南丘陵产业区:该区域主要包括咸宁市、黄石市、鄂州和黄冈市的部分县市,水稻后茬冬闲田多,有利于马铃薯产业的冬季农业开发,是湖北省冬作马铃薯开发具有潜力的新区。要扩大面积,应用早热型品种,主要开发菜用型马铃薯。

2 机械化生产存在的问题

2.1种植标准化水平有待提升

湖北省马铃薯种植分布广泛,尤以山地、丘陵种植居多,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习惯差异大,种植制度复杂,单种与间套种并存,起垄高低不一,农机农艺融合不紧密。农民为了减少投入,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收益,更易于接受和应用先进的农艺技术,而忽略农机化技术要求,严重阻碍了马铃薯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普及。

2.2机械化发展不平衡

生产环节,机播和机收依然是制约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薄弱环节。区域发展方面,地区间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明显。如:荆州市李埠镇推广示范5 000亩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投资概算200万元,项目主要示范推广马铃薯机械播种技术、马铃薯中耕、培土技术以及马铃薯收获技术。基地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50%。天门市依托全市23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马铃薯生产基地,进行了马铃薯生产的机械耕整地、机械播种、机械植保、机械除苗、机械收获等农机化技术的示范推广,示范推广面积15 000亩。但恩施的一些山区还停留在人工种植阶段。

2.3技术创新有待突破

与国外先进机具相比,当前市场上的国产马铃薯作业机具虽然有价格上的优势,但在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技术方面,国产机具总体上融合信息化、智能化的大型机具少,为机具操作人员提供的工作条件普遍比较差。在播种环节,能够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铺膜、覆土的复式作业机具少,对种薯切块的要求较高,易出现重播漏播现象。收获环节,能够一次性完成挖掘、分离、分选、装箱作业的联合收获机具少,广泛应用的挖掘收获机适应性差,明薯率低,易雍土阻塞,对马铃薯损伤较重,尤其是薯皮损伤问题突出,而且需人工拣拾,强度大、成本高。质量方面,低水平重复制造与仿制问题严重,很大一部分机具存在着制造粗糙,零部件加工精度、装配质量、外观质量较差,制造材料不达标,关键零部件寿命短等诸多问题。整机质量可靠性差、故障率高,作业效率比较低。

2.4技术规范有待熟化

行标和地方标准未涵盖全部环节,在用的马铃薯机械化行业标准非常少,并且行标和地方标准主要集中在指导机械化播种和收获作业上,未涵盖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全部环节。技术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农业部出台的《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在环节上未能全覆盖,已有的技术内容不够系统详尽,各项技术指标量化不够。湖北省各地根据指导意见,结合实际制定细化技术指导意见的还比较少,并且制定的技术指导意见大都停留在省级层面,对于指导马铃薯机械化技术应用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够强。

3 机械化生产对策建议

3.1大力扶持新型经营主体

加快土地流转、农田修整改造,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推动服务体系的建立。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农业和生产经营规模,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并向马铃薯种植龙头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倾斜,促进马铃薯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据调查不完全统计,全国有马铃薯行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共700多个,农户会员数达12万以上,带动农户93万户,年经营规模32亿元以上。

3.2大力推行标准化种植模式

一是在大面积种植区相对统一区域化的种植模式,统一垄距、行距等技术要求;二是在一定区域内实现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播期、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机械作业,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土地流转,形成众多种植大户,大力推进标准化种植、规模化作业和机械化生产,逐步形成规模化、区域化种植,为马铃薯机械化收获创造条件。

3.3加大资金投入,补贴强力带动

制定实施促进马铃薯机械化的奖(补)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大主产区马铃薯机具购置补贴投放力度,将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补贴先进适用的马铃薯机具上。今后要继续扩大补贴机具种类。把马铃薯生产机械列为各级购机补贴范围并予以重点倾斜,除了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还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

3.4强化技术创新,主攻薄弱环节

加强技术装备引进和创新。以马铃薯机械化播种和收获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加快国外先进技术装备的引进、消化、再创新,研发制造机艺协调化、功能集成化、全程规范化、作业高效化的马铃薯机械化技术装备。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自主创新。有计划地启动一批技术研发项目,突破马铃薯装备技术瓶颈,提高装备制造水平,研制适应性强、可靠性高、价格低廉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产品牌机具。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开展试验示范,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把经试验验证成熟的配套机具推广给农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机具科学运用。

3.5制定完善技术规程标准

强化农机农艺专家联合攻关,促使农艺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整合不同区域不同栽培模式,形成相关的技术规范。其次,要不断完善操作规程。坚持把制定和落实最严格的操作规程作为确保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根据现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按照各地标准化操作规程,进一步建立健全湖北省各地种薯质量管理和市场管理办法,制定完善马铃薯脱毒瓶苗、原原种、原种、一级和二级种薯、无公害商品薯等5项生产技术标准和马铃薯贮藏保鲜技术规程,为全面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提供依据和保障。

3.6打造示范园区基地样板工程

根据湖北省情和地域特点,制定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在马铃薯种植相对集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不同生产区域,有计划、有目的建立一批马铃薯高产高效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使之成为马铃薯产业农机化科技创新的载体、技术示范的窗口。

2015-11-03)

猜你喜欢

种薯机具湖北省
郑州航空区炎黄不锈钢蜂机具部
郑州航空区炎黄不锈钢蜂机具部
打造新亮点!山西将这个产业的7类机具全部纳入补贴!
电务系统大型机具上道时的作业防护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脱毒马铃薯技术要领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脱毒马铃薯微型种薯繁育技术
西北高寒地区马铃薯种薯的收获与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