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农机维修培训工作的“瓶颈”
2015-03-19黄冈市农机推广站柴文胜
黄冈市农机推广站 柴文胜
突破农机维修培训工作的“瓶颈”
黄冈市农机推广站 柴文胜
农机维修培训工作属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范畴,是农机化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农机维修培训工作的成效将直接影响到农机化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新型农业机械和新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和保障。一方面机械保有量大增,但另一方面维修工作却是“短腿”,严重影响了农机使用率和作业效率的提升,搞好农机维修工作也直接影响到农机推广。但是目前基层农机维修培训工作的现实却不容乐观,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技术缺失,基础薄弱,承担农机维修培训的基层农机管理机关(主要是县一级的农业机械化学校),无论是技术上、功能上,还是师资力量上等方面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机维修人员自身也存在问题。
1 培训的内容
农机维修培训内容陈旧,老生常谈,导致学员所学知识与实际不相适应,培训内容枯燥,导致参训人员积极性不高,上课时昏昏欲睡,甚至产生抵触和反感情绪,严重影响了农机维修培训工作的开展。农机维修培训除将一般常见的故障维修方法、技巧讲授外,更要讲针对性较强的、培训人员正在使用的和培训人员想学的农机具维修内容。并将农机新技术、新成果通过培训而让农民接受,并使之转化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培训的内容要有新成果,重点是技术和机具两个方面。无论是技术还是机具,应该着力于先进、适用、安全、环保、节能、高效,而技术还应着力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2 培训的方式
培训的方式、方法与农机维修人员的需求不适应,影响了参加农机培训人员的积极性。有的培训内容抽象,不直观,农民听不懂,再就是偏重于理论讲解,而机具演示操作、故障排除内容偏少。使农机操作人员不能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加之培训的方式陈旧,多采用集中到某地点培训,而农民在时间和交通上的不便,也影响了农机培训人员的积极性。培训效果的好坏与培训方式直接关联。而目前基层农机普及式的培训方式仍然是以会代训或者短班式的强化训练,培训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培训的方式必须要有新举措。可以采取定向委托培训(有实力的农机维修专业机构),专家指导,厂家、经销商,农机学校一体化培训(农机维修技术专业院、系)等形式,增强培训效果,提升技术水平,实现成果转化,促进整体提高。
3 培训的载体
目前农机培训的主要载体就是县级的农业机械化学校或者是一些短班,这些培训载体的技术条件不成熟,承载能力、创新能力也不高,缺少“教”与“学”的平台。农民一般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也渴望学到维修知识,特别是农业机械作为生产工具以后,他们也渴望全面掌握有关知识,但真正能掌握农业机械性能和原理的维修员也是凤毛鳞角。所以,农机操作人员只能是机械没故障就用,出现故障就送修理部,至于日常的保养、调整等一概不知。县级农机校由于体制、师资、经费等诸多原因,无法长期深入到基层,就是深入到基层,也是由于维修人员的组织问题,而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教”与“学”的平台,成了农机维修培训的瓶颈,培训的效果难以理想,要实现农机培训的效果,在培训载体上应该有新的突破,首先,培训的主体即职能部门技术要成熟,教学形式和手段要优化,特别是培训的方向要适应当地的客观要求和条件。其次,在培训的载体上,可以借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平台,开展实地培训,服务上门;也可以利用职业技术学校等载体,培训农机维修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通过手机、互联网等信息平台;通过各种各样的推广活动、科技下乡等宣传,推动农机维修培训的社会化。
4 培训的水平
随着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农业机械化也在飞速的发展以及全面的推广。在农机维修培训当中,是否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培训质量的高低,只有一支素质优良、教学水平达标的队伍,才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农机维修培训目前师资力量薄弱,老教师退的退,年轻教师经验不足,讲课缺乏趣味性,有时只是照本宣科,学员不愿听,也听不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知识更新慢,没有新意。按老套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讲的理论多,实践的少,内容陈旧乏味,吸引不了学员。因此,培训的水平要有新的境界。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要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在教学中打破理论实践实习的界限,做到讲、练同时进行,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学习进修,不断补充新知识来提高教师素质,使其成为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的优秀人才。
5 培训的对象
农机维修从业人员大多来自相关行业的下岗职工,也有部分老机手或年轻学徒工。其中当然也不乏有真才实学的技术人员,但大多数人员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正规培训,绝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没有办理从业资格证,维修工作量在一年之内极不均衡。农忙时工作量大,农闲时关门休息。相当一部分农机维修人员是有事开门,无事关门,有活修机,无活种地或从事其他工作,参训积极性不高。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无钱参加培训。有的维修人员经济困难,有要求参训的愿望,但又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而不能参加培训;二是不愿参加培训。怕参加培训学习耽误时间影响收入;三是不敢参加培训。有的维修人员认为本身年龄大,文化水平低。对维修人员加强技术培训,农机主管部门应该把农机维修人员培训与其他的培训工作同等对待,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部分培训经费,弥补农机管理部门经费不足的困难,减轻学员经济负担。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这个平台,组织开展维修培训。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应与农机科技进村入户工作结合起来,使农民能就地就近学习农机维修技术知识,给学员以最大便利。要把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做到边讲解、边示范,学员边听课、边操作,让学员听懂、学会,使他们了解掌握新的农机维修技能,并能熟练地排除农机具故障,提高他们的维修技术水平和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
总之,农机维修培训工作遇到了一定程度的困难,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抓住机遇,更新观念,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学培训质量,立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知识、有技能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将农机维修培训工作推向前进。
201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