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体学的认知语言观
2015-03-19柳晓辉
柳晓辉
(长沙理工大学,长沙 410003)
论语体学的认知语言观
柳晓辉
(长沙理工大学,长沙 410003)
语体学研究关注语言运用的情境性和规律性。考察语体学奠基人Charles Bally的思想可以发现,语体学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蕴含认知语言观。语体学研究对语义的关注、对说话人心理意向、感知体验、交流互动、社会经验的重视和研究有助于其实现与认知语言学之间的理论借鉴,进一步研究或许可以催生认知语体学这一新的交叉性学科。
语体学;Charles Bally;认知语言观;认知语体学
1 引言
语体学发端于20世纪初C.Bally《法语语体学》(1909)中的语体思想,经过J.R.Firth, F.R.Palmer, R.Quirk和W.Labov等人的进一步发展,于60年代逐渐成型。简言之,语体学主要研究“语言体裁”。由于学术界还没有对“语体”和“语言体裁”等概念的明确界定,所以很多研究将语体与文体、体裁、语言风格等概念相混淆。事实上,“语体是指同一语言品种(标准语、方言、社会方言等)的使用者在不同的场合中所典型地使用的该语言品种的变体”(程雨民 2004:3)。换言之,语体可以看成同一语言共同体中的说话人根据语境变化选择使用的语言变体。这一界定能够比较清晰地把语体和文体等概念区分开,同时对语体这一研究对象做出规定。
Bally的语体学研究主要考察人们的社会心理在语言中的反映,其中包含的心理主义语言观与认知科学研究产生契合。语体的形成与判定是一个互动的、体验的认知过程。现代语体学和认知语言学之间存在理论吸收和借鉴的可能性,因此,从认知视角对语体的进一步研究或许可以催生认知语体学这一新的交叉性学科。
2 语体学的理论根基
按照Bally等学者的研究,不同语体的形成以人们对言说情境的观察为基础。说话人在不同情境中选择不同语体表达相同意义,这就意味着相同语义的不同表达方式是区分和判断语体的重要标准。正是基于这一点,语体分析有相对一致的理论基础和较为系统的理论发展,由此现代语体学被逐步建构和完善。
人们适应不同言说情境而选择不同语体的过程也是依据相同语义变换语言表达方式的过程。根据学者们对语体的界定,“语体学研究的不是在某场合典型地说些什么,而是怎样说,即在某场合典型地选择哪些语言成分来说话。因此语体的实质是一些在使用场合上有区别的同义变体的选择”(程雨民 2004:49)。Quirk等学者认为,这种适应环境的特殊语言能力因人而异,并且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和文化水平紧密相关(Quirk 1968)。例如,领导人之间交流国事可能会用到“政治语体”,律师之间讨论法律案件可能会用到“法律语体”,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可能会用到“科学语体”……然而,须要注意的是,“政治语体”、“法律语体”和“科学语体”等专业语体通常出现在报告、发言、谈判和学术写作等正式场合。在日常生活中,既使是政治家、律师或学者等在私下交流时也使用“日常语体”,甚至地域方言。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老师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医生向病人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律师向当事人说明法律规定和案件进展等,说话人既要讨论专业问题,又要确保听话人能接受和理解所谈的内容。因此,说话人须要随时变换语体来应对特定情境,而听话人也会明显感受到这种语体变换的过程以及不同语体之间的差异。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帮助听话人识别和区分不同语体的正是说话人所传递的意义。
3 Bally语体学思想的认知语言观
以同义性思想为基础,Bally最早揭示并分析语体现象。笔者经过初步考察Bally的心理主义语言观发现,在认知科学兴起之前,他的语体学思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包含认知语言观。
3.1 认知语言观概说
认知科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60年代之后得到较大发展。本文所讨论的“认知语言观”主要指“第二代认知科学”(王寅 2007:22),即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认知科学语言观。这种语言观强调语言形成和表达的体验性、互动性。它重视语言意义、功能和主体因素的所用,认为由于受到社会文化、主体心智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语言具有个体差异性。
认知科学与语言研究的相互渗透形成认知语言学这一交叉学科。在认知科学的影响下,认知语言学以人类身体经验为出发点考察语言范畴、概念、认知和推理等内容。体验主义认知观强调,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起始于对自身和周围空间的认识,从而逐步形成概念和范畴。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直接作用于概念结构的形成和语言的表达、运用与理解。因此,语言差异也代表着认知差异或概念结构差异。因为人们从不同角度去体验和认知,所以会突显事物的不同特征,从而得出不同名称。这就意味着语言的形成是有理据的,同义词的形成是人们从不同角度体验同一事物,并力求突出事物不同特征的结果。换句话说,人们与外在世界不断互动,通过不同视角观察和体验同一事物并获得不同感知,进而创造出大量同义词汇。可见,与乔姆斯基的观点相悖。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并不是天赋的、自治的,主导句子生成的是语言意义而不是句法规则。以此为基础,Langacker建构“认知语法”并强调,“句法的形成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体验为基础”(Langacker 1991:34)。Lakoff和Johnson进一步提出,“句法并不是独立于意义的,它以表达意义为目的;语言既不独立于身体,也不独立于文化和交际,而是来自感知动觉系统,并与文化的最深层次相一致,与交际策略相一致” (Lakoff, Johnson 1999:479)。这一观点力求说明,语言以人对外界的感知和体验为基础,“语言意义相较于句法具有更加基本的地位”(李洪儒 2013:73),它是形成语言表达的根基和源泉。
认知科学的理论基础——体验主义哲学认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缘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体验与感知,即人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因此,心智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语言的形成和话语的表达也离不开人的感知、体验与互动。语言意义正是一种体验性的心理现象,它由主客体的互动形成,并且须要从感知体验、文化背景和百科知识等角度来描写。认知语言观反对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认为无论语法还是语义都由于认知差异而具有语际间差异和说话人差异。
3.2 Bally的心理主义语言观
关于语言学家Bally,学术界通常熟知他与Albert Sechehaye一起整理索绪尔的授课笔记并出版《普通语言学教程》(1915)。实际上,Bally的语言学著述非常丰富,《法语语体学》是其中之一。此书开篇即阐明语体与个人语言特征、写作风格的区别。简言之,语体与个人语言特征和写作风格的区别是,它是某一社会共同体通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一般个体在整个语言集团所面对的各种平常的、共同的场合下使用语言,而诗人、小说家和演说家等则通常是有意识地、有目的地使用语言。因此,他提出“语体”这一概念对两者加以区别。
须要强调的是,Bally部分地继承他的导师Saussure的语言理论,其语体学的理论基础是心理主义。语言表达体现思想和概念的形成,语体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词、词组和句子等语言单位所承载的说话人的“情感内容”(程雨民 2004:11)。这是因为在传递相同意义或概念的基础上,语体差别的形成依赖说话人在不同情境中形成的不同情感和意向。这种依附于概念传递的说话人心理意向的变化正是语体学的主要研究内容。Bally认为,语体学研究的准备阶段须要对各种语言表达式进行划分和确认,即划出与思想单位相一致的语段并为这些语段找到接近于中性的同义词来验证和比较;这种划分和确认所形成的同义词群称为“语义家族”(Bally 1909:21)。经过同义词划分和确认后,可以具体考察其中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语体。Bally认为,语体学应该研究“自然的感情特征”,比如,通常我们听到或看到某些词语就会感到愉悦或厌恶,这些词语令我们产生的感受可以视为它们所携带的自然感情特征。
以心理主义理论为基础,Bally的语体研究揭示语言表达与情感内容之间的密切关系。以语言意义或概念传递的一致性为理论依据和保障,对说话人心理意向和感觉的强调要求通过内省来确定同义词及其情感内容。另外,在研究方法上,Bally同样侧重主观体验,具体考察社会因素,特别是社会个体之间的互动对语体的影响。这种观点和研究模式与认知科学对语言的考察十分接近。相较于认知语言观,Bally基于心理主义的语体学研究同样承认语言表达离不开人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样关注人对客观事物、社会文化的体验与感知。这种心理主义语言观揭示出语言表达受制于人的心理特征和社会经验,不同语体的形成与人的感知体验、交流互动密不可分。以这种心理主义语言观为基础,在具体研究语体特征时,Bally通过深入观察语言事实,详细探讨不同语体表达中的句法手段、语音和语调的作用,细致考察社会文化对语义传递的深刻影响,并由此揭示出语言表达的情境性和规律性。这种研究模式与认知语言学基于互动与体验的语言研究具有一定相似性。由此可见,Bally的语体学思想对语义的关注和对说话人心理意向、感知体验、交流互动和社会经验的重视与研究已经在某种意义上预示着认知语言观的形成。
4 认知语言观与认知语体学建构
对以Bally为代表的语体学研究中所蕴含的认知语言观的发掘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语体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事实上,语体学与认知语言学研究都是力求更好地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不同情境下的言语交流和意义传递,从而解释人们如何、为何能够感知语体的变换,这是两门学科的重要契合点。从认知语言观切入,对语体学与认知科学的考察可以充分发掘两门学科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等方面的重合区域。尤为重要的是,以心理主义为基础的认知和心智研究有助于解决语体学的一些重要问题。
认知科学是当代显学,“许多语言问题的理解依赖于对最基本的心智过程的理解”(徐盛桓 2010:30)。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对现实的表征依赖于大脑对现实的表征,后者地位更加基础,前者是对由后者形成的意向和信念等心智构成要素的自然转化。因此,对语言问题的深入研究有赖于对心智能力的揭示。从这一观点出发,认知语体学的建构无疑有助于深入探索语体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比如语体成分的界定和同义词的区分、人们如何感受、区分和验证不同语体等。简言之,按照语体的定义,语体成分可以被界定为“其区别在于不同的典型使用场合的同义词语”(程雨民 2004:6)。由此,我们可以找出语言当中的各种语体成分,进而对语体变换作出解释。这就须要充分收集和考察日常语言用法中的同义表达式。既然语体成分以同义性为基础,那么不包含同义词的成分也就无法实现语体变换,然而,语言中的同义现象极其普遍,如何区分具有语体变换作用的同义表达式,这依然是尚待解决的问题。Crystal和Davy提出,研究语体必须以这一假设为基础:“任何人都能够本能地将语言中的某些成分同他经历中的某些非语言的方面联系起来”(Crystal, Davy 1969:11),也就是能够对语体成分作出本能的识别。因此,语体学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判断和论证这种本能识别是否能够覆盖具有语体意义的语言成分的全部范畴”(Crystal, Davy 1969:12)。不难发现,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直接关涉认知科学研究。
总体而言,认知语言学关注的核心问题莫过于“心理表征和认知过程”(Croft, Cruse 2004:329)。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分支——认知语义学正是从认知科学角度为隐喻、转喻等修辞格、熟语、隐语、委婉语等特殊语言用法的形成提供依据,旨在回答人们为什么会用一种具有固定使用模式的语言表达代替某些通用表达这一问题。相关研究形成映射论、合成论和传承说等。在这些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自然地将目光投向这一问题:我们是如何认定映射、合成或传承的内容。例如,The surgeon is a butcher.这一隐喻把外科医生比作屠夫;以此为基础,学者们在研究中很自然地把patient-dead animal/scalpel-butcher’s knife/operating theatre-butcher’s shop/healing-producing edible portions/surgery-cutting flesh等都看作“合成的内容”(Croft, Cruse 2004:208)。这类合成内容的选定方式与语体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产生契合。心智哲学对意向性问题的研究表明,语言运用中的任何选择和判断都不是盲目的。当人们需要在语言运用中选择一种表达来替代另一种表达时,通常倾向于关注那些自身更易于生成意义的表达,这为我们提供解决语体学问题的新角度。换言之,由于思维活动具有意向性,人们对语体成分的判断虽然无法脱离主观因素的干扰,但却往往具有某种必然性。也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有这种“本能的”识别和判断能力。
5 结束语
现代语体学奠基人Bally的思想强调,语言表达离不开人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离不开人们对客观事物、社会文化的体验与感知。这种心理主义语言观表明,语言表达受制于人们的心理特征和社会经验,不同语体的形成与人们的感知体验、交流互动密不可分。以此为基础,语体学研究所蕴含的认知语言观得到进一步揭示,语体学的研究模式与认知语言学基于互动与体验的语言研究自然契合。作为“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学”(王寅 2007:12),认知语言学与语体学共同致力于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不同情境下的言语交流和意义传递,两者之间的理论借鉴有助于为人们如何、为何能够形成不同语体并感知语体变换提供依据。
其实,语体学和文体学原本都是具有“寄生”(封宗信 2015)性质的学科。目前,文体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面研究和交叉研究如火如荼,认知文体学、语用文体学、篇章文体学和批评文体学等被先后创立。语体学同样存在这一发展需要。通过充分吸收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认知语体学的建立不但有助于进一步解决当前语体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而且能够有力促进“语言整体性研究”(李洪儒 谢萌 2014:709)的发展。
程雨民.英语语体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封宗信.文体学跨学科与界面研究[Z].黑龙江大学讲座, 2015.
李洪儒.说话人意义的形成机制及其功能——“语言与人”系列研究(1) [J].外语学刊, 2013(6).
李洪儒 谢 萌.海德格尔此在时间性思想与语言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5).
王 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徐盛桓.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J].外国语文, 2010(5).
Bally, C.TraitédeStylistiqueFrançaise[M].Genève:Geor get Cie, 1909.
Croft, W., Cruse, A.D.Cognitive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Crystal, D., Davy, D.InvestingEnglishStyle[M].London:Longman, 1969.
Lakoff, G., Johnson, M.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 1999.
Langacker, R.W.Concept,ImageandSymbol:TheCognitiveBasisofGrammar[M].Berlin:Mouton de Gruyter, 1991.
Quirk, R.TheUseofEnglish[M].New York:St.Martin’s Press, 1968.
OnCognitiveViewofLanguageinStylistics
Liu Xiao-hui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3, China)
The study of stylistics focus on situationality and regularity of language performance.By exploring the founder of stylistics Charles Bally’s theories, we find out that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stylistics contains cognitive view of language to some extent.The focus of stylistics is on the meaning of language, speaker’s psychological intention, perception and experienc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social experience as well as the realization of mutual learning between stylistics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By further research, we hop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cognitive stylistics.
stylistics; Charles Bally; cognitive view of language; cognitive stylistics
H0-05
A
1000-0100(2015)04-0036-4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4.008
定稿日期:2015-02-03
【责任编辑王松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