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Lo研究进展:理论与实践
2015-03-19彭召方贵州医科大学运动与健康学院贵阳贵州550025
□彭召方(贵州医科大学运动与健康学院贵阳贵州550025)
HiLo研究进展:理论与实践
□彭召方(贵州医科大学运动与健康学院贵阳贵州550025)
对国外HiLo相关研究前沿进行整理,进而对HiLo的起源、研究现状、生理学机制、对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等进行全面分析。用文献的元分析法对HiLo的训练学效应进行验证。为后期HiLo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HiLo起源与现状训练效应
HiLo由高原训练演变而来,是模拟低氧训练的一种新型的耐力训练方法。国内外关于HiLo训练效应还存在不一致的结论。基以此,本文用文献的元分析法对HiLo的训练学效应进行论证,对HiLo训练法取得突破的关键点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今后HiLo的应用和研究重难点进行探讨,以期充分挖掘HiLo的精华,为后期HiLo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1、HiLo的提出和研究现状
1.1、HiLo的提出
HiLo(HiLo)最初是由美国学者Levine在1911年提出来的,即指让运动员居住在高原或人工低氧环境,训练在平原或较低高度的地方。HiLo是高原训练的创新,与高原训练相比,HiLo的训练学机制更为简单,HiLo高度的可调性,可以根据不同运动员特点选择最理想的高度。此外,HiLo能够稳定提高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
1.2、HiLo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1997-2011年国内HiLo相关论文被收录情况及在国内HiLo相关论文被下载情况的统计,发现国内对HiLo的研究最多的两年是2006年和2007年,此外,从2012年9月以来HiLo相关论文被下载呈上升趋势。
在HiLo主要研究内容方面,国内围绕HiLo的相关研究主要是HiLo中的血象指标(如EPO、RBC、HB等)、生理生化指标(如VO2max、血乳酸等)和运动能力等方面,而对HiLo的训练最佳模式和发展趋势等研究较少,对于HiLo中运动员机体的免疫机能和营养方面研究最少。目前,HiLo主要运用于运动员训练。
2、HiLo对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2.1、对HiLo的认同
目前国外多数研究认为HiLo能够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特别是有氧耐力。如:Wehrlin J P在2006年的研究得出:10名国家队赛跑运动员在24天的HiLo后,与对照组相比运动员的5000m跑成绩平均提高约18s。国内外体育教练员和体育科研工作者不断加大对HiLo训练法的研究和利用,且取得了显著效果,如:前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Alberto Salazar,新西兰橄榄球职业联赛的冠军队都利用HiLo训练方法取得了优异成绩。
2.2、对HiLo的质疑
部分研究者对HiLo训练法表示质疑。如:国外研究者Allan先后完成了4次优秀女子运动员HiLo训练的相关实验研究,其研究结论为:HiLo训练法对运动员Hb含量影响不显著,且运动员的Vo2max呈现下降趋势,运动员运动能力提高但不显著(实验组比对照组:1.0+/-0.4%vs 0.1+/-0.4%)。Dehnert在2002年的HiLo研究中得出:21名铁人三项运动员在完成14天的HiLo训练后,运动能力提高但不显著。
2.3、HiLo训练效果的元分析
基于学者们对HiLo训练法作用效果的意见不一致,本研究对HiLo训练法的作用效果进行了森林图元分析,以达到清晰地认识这一训练方法的效度。由于考虑到不同研究中效应量为连续性变量,所以,本研究以标准化均数差(SMD)为统计量,通过对14项这一问题的研究合并估计来看,其合并效应量落在了无效区左侧区域,表示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
3、影响高住低训效果的各因素关系
有研究者认为HiLo中高住的持续时间与高住的高度有关,那么HiLo训练的运动项目、居住高度、居住时间、每天低氧暴露持续时间4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呢?为了弄清楚4者之间的关系,笔者对34位HiLo研究者的实验设计(居住高度和居住时间等)做了整理,并对4者做了相关分析(spss20),结果得知:运动项目与HiLo每天低氧暴露时间呈较高线性相关关系(r=0.495, P=0.003<0.01)。而HiLo的居住高度、居住时间、每天低氧暴露时间三者之间却没有线性相关关系。
4、结语
HiLo可以弥补高原训练强度上不去等问题,备受教练员亲睐。通过元分析,表明HiLo在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效果显著。运动项目与HiLo每天低氧暴露时间呈较高线性相关关系。教练员要针对项目差异和运动员个差异选择HiLo的最佳模式。
(通讯作者:国伟)
[1]胡扬.模拟高原训练的新发展——从HiLo到HiHiLo[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1).
[2]LevineBD,Stray-Gundersen J,Duhaime G,etal.“Living high training low”:the effect of altitude acclimatization/normoxic training in trained runners[J].Med.Sci.Sports Exerc,1991,23.
[3]赵可伟.模拟“HiLo”对小鼠心肌、骨骼肌线粒体抗氧化能力和游离钙浓度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6.
[4]朱荣.HiLo对运动员红细胞CD58、CD59和T淋巴细胞CD2表达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WehrlinJP,etal.Livehigh-trainlowassociatedwith haemoglobin mass as preparation for the 2003 World Championships in two native European world class runners[J].Br J Sports Med.2006,40(2).
[6]高颀.HiLo对优秀青年女子跆拳道运动员运动能力和红细胞功能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
[7]Allan G.Hahna,Christopher J.Gorea,David T.Mrtina,et al.An evaluation of the concept of living at moderate altitude and training at sea level[J].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physiology,2001.
[8]Dehnert C,Hutler M,Liu Y,Menold E,Netzer C,Schick R, Kubanek B,Lehmann M,Boning D,Steinacker JM.Erythropoiesis and performance after two weeks of living high andtraining low in well trained triathletes[J].Int J Sports Med,2002,23(8).
[9]赵宁,俞顺章.Meta—analysis(元分析)[J].山西医学院学报, 1995,26(3).
[10]董德龙.我国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取得突破的关键点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