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职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2015-03-19周武兵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职心理

周武兵

(赣州卫生学校,江西 赣州 341000)

现代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了新的定义和要求,除了对学生知识方面的教育以外,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要实现知识、思维、理解等认知方面的培养目标,而且要实现情感、兴趣、态度、需要、信念等方面的培养目标。然而,以往中职学校更多的是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教育。中职生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比如学习自信心不足,紧张、焦虑、抑郁、人际交往困难,担心毕业后求职难,对青春期充满困惑等,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本文旨在探析中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 中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中职生的心理正处在迅速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由于年纪较小,易受诸多因素如不良人际关系、学业挫折、经济困难等影响,常造成心理障碍,被心理学家形容为“暴风雨时期”。近年来,中职学校每年都有学生离校出走、自动退学、失恋轻生等事件发生,如不重视和处理好此阶段的学生心理问题,不但会影响学生学业,而且会影响其健康成长,严重者甚至会酿成悲剧。目前,中职生较为典型和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习方面

中职生大多因成绩较差而无法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因此会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加上中职学校的教育方式与初中教育方式有较大区别,使之一时无法适应,且目前中职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部分学生开始自暴自弃,失去学习主动性,学习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也不主动克服解决,导致成绩越来越差,时间长了,自然就产生了厌学情绪,而这种不良情绪甚至可以影响全班的学习气氛。中职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也在学生中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认知水平较低,学习焦虑普遍等方面。

1.2 情感方面

中职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处于青年初期的中职生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差,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容易出现极端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他们的情绪变化很快,稍遇刺激即刻爆发,出现偏激和极端行为,易冲动、不理智。中职生社会性情感表现为冷漠,这种冷漠是多次遭遇挫折之后的一种习惯性退缩反应。不少情感冷漠的中职生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对人对事态度冷淡,漠不关心,有时近乎冷酷无情,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事外。中职生抗挫折能力普遍较弱,面对当今社会的种种偏见,以及劳动力市场上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职生普遍感到压力较大,对现实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知如何把握机会。中职生情感严重压抑,情绪体验消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读大学才有前途,在职业学校学习,就是没出息。在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下,中职生心理压力非常大,常常有身心疲惫感。

1.3 个性方面

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中职生中认为自己是“落后者”“失败者”“多余的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他们很难拥有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个性。中职生缺乏理想和追求,不少学生精神萎靡,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依赖性强,自理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由于缺乏磨练,中职生社会生活经验较少,社会认知方式不够合理,往往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由于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不少中职生得不到他人认可。从当前实际情况看,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等不良性格倾向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中职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中职生中不良性格普遍存在[1]。

1.4 人际交往方面

中职生中有部分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行为习惯较差。他们往往因为生活环境的变化,不愿与同学交流、与老师沟通,部分中职生还会出现各种消极情绪,甚至做出过激行为。这种较差的环境适应能力,不仅延缓了其心理成熟速度,而且还造成他们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和不良心理体验。主要表现为社会性交往萎缩,异性交往行为偏差,师生交往缺乏信任,代际交往隔阂明显,网络交往失度失范。

2 对策

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说与其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相符,但有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焦虑等方面。造成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因素、家庭教育因素,也有学校教育因素以及社会因素。针对目前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2.1 转变观念,重视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发挥媒体的导向作用,净化社会环境,坚决取缔对中职生产生不良影响的场所,使其能够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完成自己的社会化过程。

2.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生整体发展。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学校转变教育思想,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全方位开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工作[2]。其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做好以上工作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心理学原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校园文化的陶冶、引导,能给学生的成长提供肥沃的精神土壤,也能抑制学生消极心理、偏差行为和不良习惯的滋长,使他们健康成长。

2.3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长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有一个合理的期望,确定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进而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家长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利用家长会、板报等途径,了解中职生心理特点。此外,还应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4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其心理素质。中职生素质的形成过程是知识、技能、道德观念不断内化的过程,没有学习主体内部积极的调动,这个“内化”就不可能实现。要注重发挥中职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其心理素质的培养,除了对课堂教学及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理解、接纳和内化外,还包括社会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进入社会,了解社会发展的动向,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不断优化心理品质,以适应社会需要。此外,还要重视中职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中职生自我保护能力,开展实践活动,加强中职生自我教育。

[1]李开霞.浅谈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职教之窗,2007(8):180.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中职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感受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