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
2015-03-19翟亚丽
翟亚丽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辽宁 铁岭 112000)
大学生正处于从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即心理上的断乳期,有其独特的人格及行为方式,自我意识较强,生理、心理均处于半成熟状态。近年来,全国乃至全球高校中因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家庭是塑造人格的主要环境,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的家庭因素,应受到充分重视,从而发挥其真正作用。
1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有许多是成长早期就埋下了种子,其中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占较大比重。
1.1 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发展和健康作用不可小觑。父母不当的管教方式会对子女造成不良影响。望子成龙、期望值过高,会使子女感到压力过大;过分严厉,则会使其自卑、胆怯或充满怨恨,甚至自暴自弃;过分溺爱,则会使其依赖、盲从,以自我为中心。王玉洁[1]2004年对郑州铁路职业学院医学分院的165名大一至大三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接受父母温和、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大学生普遍心理健康;接受父母拒绝否认、过分干涉、惩罚严厉教养方式的大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1.2 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卢勤[2]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家庭信息问卷对成都市某大学5090名2009级新生进行的调查表明: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3个因子分有显著影响。寄宿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生,与人交往时更加敏感。单亲家庭学生的抑郁程度更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心理障碍较严重,心情抑郁、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更严重,由于家庭结构不健全,子女往往失去与父母中的一方进行交流的可能,相对只能获取部分关爱,与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2]。
1.3 家庭氛围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又一重要因素
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大学生身心愉悦,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如果父母死亡、离异、分居,家庭成员有违法乱纪行为或身心缺陷,以及长期与父母分离等,则会使大学生承担过多的和不必要的负担,影响身心发展,造成其情绪、人格失调,人际关系紧张。所以,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大学生身心愉悦、乐观、意志坚定、人格完善。
1.4 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影响
研究表明,富裕或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比中等层次家庭的大学生有更多心理、行为问题。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显得更加抑郁、自卑、焦虑、怯懦、偏执、人际关系敏感;富裕家庭的父母由于工作、交际等原因,往往以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需要来弥补与孩子一起生活时间少的缺憾,以此表达对子女的关注。父母并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喜欢用钱和权“搞定”一切,把生意场和官场上的规则带进家庭,显示自己的“才干”。所以,相对而言,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与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 建议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心理素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家庭不仅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性格的“加工厂”,而且是大学生面对心理压力、心理挫折、心理危机的“疗养所”,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因此,要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
2.1 家长要主动承担起教育责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对大学生有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一旦缺失,往往会造就有心理行为问题的个体,对家庭、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主动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
2.2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学生敞开心扉
家是永远的避风港。家长应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民主、平等地与孩子沟通,耐心倾听,告诉其:无论何时何地,家都是他们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
2.3 针对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家庭教育
大学教育和儿童早期教育的目的完全不同,大学生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单纯积累,家长应对大学教育更新观念,不能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鼓励大学生走出教室,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其体会到父母关心的不仅是专业学习,更是身心健康。鼓励大学生广交良师益友,提升个人魅力,遵循真诚、平等、尊重、理解、互利互惠的人际交往原则,积极融入周围环境。面对大学生因恋爱产生的心理困惑,家长应引导其树立健康的爱情观,对于恋爱中的大学生,家长要善于疏导,而不是责备,做好性健康教育,帮助其正确处理爱情、学业、事业之间的关系;面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困惑,家长应尊重孩子的选择及其兴趣爱好,并给予支持,同时降低期望值,减轻孩子的压力。
2.4 家长、学校积极沟通
家长应定期访问学校网站,了解学校各项通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动态,与辅导员常联络、常沟通,清楚孩子的校园生活,到学校探望孩子,在与孩子同学、老师的交谈中了解其生活、学习状况。同时,学校也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1]王玉洁.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32):110-111.
[2]卢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