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护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四个对接”建设模式研究

2015-03-19李保勤韩长进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基地实训医院

李 红,李保勤,韩长进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山东 单县 274300)

我院是在菏泽卫生学校基础上组建的综合性高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是我院特色专业、骨干专业、重点专业,2011年11月被列为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扶持建设资金185万元,菏泽市政府配套建设资金34万元。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院探索出实训基地环境与医院病房环境对接、基地实训项目与医院工作流程对接、基地管理制度与医院护理工作制度对接、基地文化与医院护理文化对接的高职护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四个对接”建设模式,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背景

1.1 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菏泽市总人口833.81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市政府先后下发相关文件,把新农合、卫生支农、乡镇卫生院上划管理、村卫生室建设等涉农惠农卫生工作列为“十大民生工程”重要内容,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全面提升全市6709所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基层卫生院所服务能力的提升急需卫生职业院校先进培训设备、科学办学理念来支撑。

1.2 实习工作的需要

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医学院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人满为患,学生动手操作练习的机会减少;另一方面,医患关系紧张也导致医院接收学生临床实习的门槛逐渐抬高。

1.3 科技发展使仿真性实践成为可能

随着人体工程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发展,教学模型、模拟病人系统等医学模拟教学手段不断优化,使得校内实训基地开展仿真性实践成为可能。

1.4 护理模式的转变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

社会进步引发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转变。随着护理模式由以疾病护理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逐渐向以整体人的健康护理为中心转变,护理理念也从功能护理、责任护理发展到整体护理,着眼于人的需要和感受,赋予护理专业更深刻的人文内涵[1]。护理模式和理念的转变必须由先进护理文化来引领,靠护理工作人员文化素养的提高来实现。因此,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除专业技能训练外,还需加强学生护理理念与文化的熏陶。

2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四个对接”建设模式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指出,职业教育要“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对此,我院认为在护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实训基地环境与医院病房环境对接、基地实训项目与医院工作流程对接、基地管理制度与医院护理工作制度对接、基地文化与医院护理文化对接。

2.1 实训基地环境与医院病房环境对接

2.1.1 基地场地及设备来源 学院将原实训中心整栋楼扩建为护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设备来源主要有:(1)实训基地原有设备;(2)利用中央财政扶持和市政府配套建设资金购置新设备;(3)菏泽市卫生职业教育集团成员捐赠设备。

2.1.2 场地布置 医院新护士集中分布在门急诊、病区、手术室、产房、ICU(重症监护室)五大护理工作岗位群[2],基于岗位群,实训基地分布如下:

一楼:门诊部、康复中心。门诊部设导医台、收款室、药房、各科诊室、B超室、化验室等。

二楼、三楼:病房(含“教、学、做”一体化教室)。设有内科、外科、儿科、妇科及产科病房等,其中妇科、产科病房与助产专业共建共享。

四楼:病房、手术室、ICU。

上述场所床位、设备等均按目前三级医院规格配备。

2.1.3 功能实现(1)门诊部:同时承担校医院职能,对师生和教师家属提供常见疾病的诊疗和护理,完成生产性实训任务。由校内专业课教师担任医生,护理专业实训学生担任分诊护士、输液护士等。教师分急诊医生、值班医生两类值班,实训学生分急诊护士、值班护士两类值班。上课时间由急诊医生、急诊护士值班,自习时间和双休日由值班医生、值班护士值班。这样,学生在校内就能获得一定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2)康复中心:与医学康复技术专业共建共享,完成仿真生产性实训任务。实训学生在实训课上可进行康复技能训练,双休日和课余时间为师生提供医学推拿、按摩服务。在为师生服务的同时,既可锻炼康复技能,又能积累临床工作经验。

(3)病房、手术室、ICU功能区:完成学生实训与基层医疗机构社会培训,面向社会开展护理员(初、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妇幼保健员、保健按摩师、育婴员等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工作。

2.2 基地实训项目与医院工作流程对接

2.2.1 实训项目的确立 由学院牵头成立菏泽市卫生职业教育集团,由北京协和医学院、泰山医学院、卫生职教集团部分专家、学校护理专业带头人、部分课程负责人共同组建护理专业建设委员会,经充分调研、多方论证,确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各课程项目内容的分解、组合由医院相关专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及学校课程负责人共同研讨决定。

以内科护理学教学项目的确立为例,课程开发小组按照临床内科护理工作岗位要求,在对临床内科护理工作任务、岗位所需职业能力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将临床内科常见疾病护理工作流程转化为若干内科护理技能模块,将内科护理学分解为如下教学项目:(1)护理资料采集;(2)护理体查;(3)提出护理问题;(4)实施药疗;(5)实施内科护理技术操作;(6)观察病情;(7)健康教育;(8)完成护理记录及护士交班报告,建立完整病历护理资料[3]。

2.2.2 实训项目的实施 将实训项目分为普通技能项目和专业技能项目。普通技能项目由学院专任教师完成,专业技能项目由兼职教师完成。兼职教师来自卫生职教集团不同教学医院,各教学医院组建若干专业教学团队,分阶段、分批次完成项目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保证实训技能与临床工作零距离,又不影响兼职教师本职工作,有利于提高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2.3 基地管理制度与医院护理工作制度对接

以班级为单位、分若干小组进行实训是目前护理专业实训的主要方式,在该方式中学习委员工作量大,其他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没有机会参与管理,不利于学生沟通、管理能力的培养。为此,可将医院临床护理中的成组护理、责任制护理、个案护理、功能制护理应用在实训基地管理中[4],具体做法如下。

按临床成组护理和责任制护理工作原则,将每个实训班级分成两组,每组再分出5个小组,分别选出大、小组长,大组长负责与实训管理教师沟通、管理实训物品,小组长负责本组具体实训管理工作。

按临床个案护理工作制度,在不同项目实训中选择不同学生担任小组长,特别注意选择不善沟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训。

按临床功能制护理工作制度,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这项工作由小组长负责,每位成员除基本实训任务外,另外承担3个辅助任务:负责维持本小组学习秩序,负责协调、指导本组实训工作,做好本组实训物品管理工作。

2.4 基地文化与医院护理文化对接

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以精神文化对接为引领,以环境文化对接为基础,以工作态度、语言、行为文化对接为主要内容,以活动文化对接为载体[5],落实“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开展基地文化与医院护理文化对接建设。

2.4.1 以精神文化对接引领基地文化与医院护理文化对接 首先,通过宣传以蔡红霞、林崇绥、成翼娟、王海文、王克荣、邹德凤等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为代表的护理工作者的感人事迹,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护理工作价值观;其次,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渗透优秀护理精神文化,通过潜移默化,使优秀护理精神文化逐渐内化为学生精神品质;最后,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及时肯定学生的优良品质。

2.4.2 以环境文化对接作为基地文化与护理文化对接的基础首先,通过病区设置、医疗设备摆放、管理制度上墙、引导牌设立,彰显医院环境硬文化;其次,要求师生进入实训基地必须穿护士服、戴护士帽,彰显医院环境软文化。让学生进入基地如同进入医院,身临其境,耳濡目染,感受护理文化熏陶。

2.4.3 将工作态度、语言、行为文化对接融入实训教学 首先,将护理礼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临床护士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规范学生仪容、仪表、仪态和日常礼貌用语,将护士职业道德要求贯穿于学生日常管理中;其次,在实训过程中实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护士和病人进行真人真练,以此来体验护士和病人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职业认同感的同时,达到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一体化培养。

2.4.4 以活动文化对接作为基地文化与护理文化对接的平台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渗入护理文化元素,让学生在课余活动中践行护理文化理念、体验护理文化精髓,促进基地文化与护理文化的对接。例如,组建护理专业学习兴趣小组,加强护理技能、护理行为规范和护理文化自我教育;定期开展护理礼仪和护理技能大赛;每年为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组织“5·12”国际护士节烛光授帽仪式,通过在南丁格尔像前庄严宣誓和授帽活动,净化学生心灵;组织学生参加医疗卫生志愿者活动,到社区、养老院、幼儿园等场所,为居民进行健康查体,宣讲医疗保健知识,为老人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在学校文艺演出活动中,联合医院共同排演文艺节目;邀请医院护理专家和优秀护理专业毕业生到校开展护理文化“百家讲坛”活动。

3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四个对接”建设成效

3.1 初步建成仿真医院

实训基地包含门诊部、康复中心、手术室等6个病区,建筑面积6200 m2,教学设备总值860万元,基地环境布局、岗位设置、工作制度等均按三级医院标准设置,可提供400个护理实训岗位。现已按医院临床护理中的成组护理、责任制护理、个案护理、功能制护理等管理制度有效运转。

3.2 推动课程改革

在对临床各护理工作岗位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聘请医院相关专业专家和课程开发专家共同对临床各护理工作岗位所需能力进行分析,再由护理专业各课程任课教师和课程开发专家一起,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将临床各科常见疾病护理工作流程转化为护理技能模块,构建基于项目教学的课程体系,开发项目教学教材。

3.3 丰富校企合作渠道

原先的校企合作只由教学医院承担学校学生实习工作,兼职教师的聘用也没有形成制度。在中央财政扶持建设期间,由我校牵头成立了菏泽市卫生职业教育集团,学校与集团内的教学医院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合作医院除承担学生实习工作外,在毕业生安置、医疗(教学)设备流转、学校专任教师到医院顶岗实践、医院兼职教师到学校开展实训等方面与学校形成了制度性合作关系,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运行进入良性循环,“四个对接”建设模式得到有效实施。

3.4 开展对外服务工作

实习基地承担了校医院职能,开展师生及教师家属常见疾病的诊疗和护理工作。在建设期间定期进行职业培训,协助市卫生局完成了社区护士及在职护理人员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任务,菏泽市县区医院护士长培训班一期40人,基层护理人员培训2期,平均200人/期;开展了护理员、养老护理员、妇幼保健员、保健按摩师、育婴员等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平均完成1000人次/年。依托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面向各类人员开展护理员、养老护理员、妇幼保健员、保健按摩师、育婴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平均完成1000人次/年。承办了菏泽市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2012年12月,单县女职工培训基地在我院挂牌,由我院提供场地和师资,单县总工会负责组织下岗职工、农村富余劳动力来我院培训,截至目前,已举办了4期,对1000余名学员进行了家政服务、母婴护理、老年护理等专业培训。

3.5 增加学校美誉度

2013届实习生完整经历了实习基地的两年建设期,进入实习医院后工作上手很快。在年终访谈会上,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护理职业技能、工作态度、职业融入度均感到满意,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给予了肯定。我院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爱心公益社等学生社团,除了每周末到养老院为老人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健康查体外,还经常为街头、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查体,宣讲医疗保健知识,这样不但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增加了学校美誉度。

3.6 通过省、部级验收评议

2013年底,我校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作为重要建设内容的护理专业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顺利通过了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的省级验收和两部评议。

[1]余祖光.护理文化教育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2(31):72-74.

[2]夏立平,常唐喜,何曙芝.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护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5):82-84.

[3]李君,张俊玲,李春.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5):73-74.

[4]袁慧玲,郭丽.高职护理实训与临床护理岗位工作方式对接研究[J].武警医学,2013(11):1006-1007.

[5]闫文晟.高职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护理文化对接研究[J].职业,2012(12):127-128.■

猜你喜欢

基地实训医院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我的基地我的连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萌萌兔医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为县级医院定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