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周末赛宝会》看鉴宝类节目的生存之道

2015-03-19李季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4年8期
关键词:藏友鉴宝海选

李季

多元化的电视节目满足了各层次观众的需求,但掩盖不了当今中国电视普遍存在的理性缺失的现象。尤其是娱乐类节目,盲目追风仿效,缺乏原创,同质化现象非常突出。很多节目仅仅为了满足观众低层次的需求,却将电视的文化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遮蔽了,丧失了电视的文化本性。让有文化或者想获得一定知识的观众远离电视,进而导致民族文化传播途径趋向狭隘。观众的思想也逐渐产生惰性,削弱了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在这样一个全民娱乐的大环境下,安徽广播电视台却力推了一档旨在普及收藏知识、倡导正确收藏理念、提高百姓鉴赏水平的大型文化服务类栏目《周末赛宝会》,这也是安徽第一档属于自己的鉴宝节目。对于安徽藏友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幸事。

安徽需要一档鉴宝节目。安徽历史悠久,地域宽广,文化积淀丰厚。从年代上讲,从人类起源时期延续到清代,安徽每个历史时代的文物都有,没有缺环,这在全国各省市中也是极为罕见的。安徽的文物数量多,仅馆藏可移动文物就达55万件之多,位于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文物大省的收藏大军自然也数量庞大,在这样一个拥有大量文物及收藏爱好者的地方建立鉴宝交流平台既是历史文化的传播需要,也是广大收藏爱好者的迫切期待。

《周末赛宝会》于2011年在安徽综艺频道开播,时长65分钟。它的基本内容就是邀请一流专家为普通百姓鉴宝。节目播出以后,市网平均收视率很快达到1.1,排名进入前10位。在这个周六晚八点的黄金时段也是竞争最残酷的收视环境下取得了非常不容易的收视份额,在省内外获得了较好的影响力。一些外地藏友通过网络或安徽国际频道的播出看到节目,专程从国外或者其他省份赶到合肥来参加节目。在全省海选的过程中,每到一地,藏友甚至会从周边地区专程赶来,一些人怕拿不到报名号甚至会提前几天赶来,就怕错过了参与栏目的时机。

一档文化类的节目在娱乐为王的收视环境下为何能产生这样的反响?又有哪些要素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受众,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人群:

1.收藏爱好者,20岁以上的男性为多

这一部分人是最忠实的受众,收藏对他们来说往往是除了本职工作外的最大关注点。他们大都有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收藏史,热爱收藏文化,手中有一些藏品,对鉴定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个人群需要参加《周末赛宝会》来鉴定手中的藏品,也需要从这个节目中获得大量的鉴赏知识。这个人群有多少呢?一个被收藏界广为认可的数字是:全国5000万人。也就是说不到30个人中就有一位收藏爱好者。

2.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并有投资意向者,集中在40岁以上男性

简单地说,这批人群就是手中有投资热钱的人。越来越多的人在经过一番生活基本建设和资本积累之后,自觉不自觉地想起要更有名堂,有道理地去花一些钱,投资是他们的主要目的。于是他们将脚步移向了和“精品商厦”“超级市场”南辕北辙的市场。人们开始注重艺术品和古董的投资,因为目前在三大热门投资领域中,证券、房地产已经让普通百姓望而生畏,唯有收藏可谓独领风骚。按一般情况说,投资一件艺术品或古玩玉器之类的收藏品,时过2~3年,其价值可比原购入价升高1倍,这是个保守的升值率,有时甚至可以在短期内升值数倍。比如你在某个偏远小市场上以100元买来一只清早期的民窑青花龙纹盘,带到上海或许可以用300元之价求让;比如花600元买来一大捆旧碑帖,而其中一本旧拓就可值3000元。这就是收藏圈里常用的一个词“捡漏”。

大家还可以看到这种现象:现在围在街头巷尾古玩摆件摊边上的人,不再光是那些内行的老面孔,而是增添了许多陌生面孔。他们想买一枚大清龙洋,想买一件蝉形玉佩件,想买一把颇有些包浆的紫砂壶,他们真的想买,却又很少成交;他们老是在旁边一群“行家”们的议论中左顾右盼,莫衷一是,不知如何是好。手头有“多余的钱”当然是投资的首要条件,可是懂不懂行,有没有眼力,恐怕已成了比“首要”更首要的问题。太多人花了一辈子积蓄却收藏了一屋的伪品。

因此这批人,只有多学习,多看《周末赛宝会》这样的节目才能提高鉴定能力和水平,才能把握好自己的投资风险,才有可能去“捡漏”。

3.历史文化爱好者,45岁以上

收藏之所以魅力巨大,不光因为它有造福子孙的财富回报,还因为藏品本身蕴含的丰富历史价值。从一件藏品中可以解读出政治、生活、审美、技术工艺等方方面面的时代信息,是实实在在的面对古人,触摸历史。爱好历史文化的观众通过这样的节目,借助别人的藏品及专家的解读,获得更为真实的感知。甚至可以想象,即使一个没有刻意文化追求而仅仅爱看清宫戏的主妇观众,她也势必会对节目中出现的宫廷佩饰发生极大兴趣。

由于新媒体的发展,电视观众的年龄正趋于两极化。撇开低幼年龄段,那么45岁以上具有文化情结的人都是潜在的观众群,他们通过收看《周末赛宝会》,实现一次对历史的穿越。

4.其他不确定群体

还有一种节目参与者,他们不是收藏爱好者也没有投资欲望,收藏也没有文化诉求,但是他们因为偶尔看到节目,会想起家中似乎也有个类似的老物件,不知那是什么年代的,有什么经济价值,于是《周末赛宝会》节目中经常走来那些怀揣着奶奶的奶奶留下的种种老物件的人。除了家传之外,还有馈赠来的、抵押来的、交换来的等等。这里蕴含着很多故事和情感,每个人都在寻求着不同的答案。他们参与节目往往是一种偶然,因为手上东西有限,也许来过一次就不会再来。但是这样的不定群体极为普遍,几乎普遍到每一个家庭。

综上所述,《周末赛宝会》的受众面其实是较为广泛的,中年以上男性更是主要受众群体,这是栏目之所以很快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当然,靠“天收”还远远不够。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只是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全国鉴宝类节目有近10余年的历史,观众口碑也是毁誉参半。尤其是近几年,收藏类节目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屡屡曝光,遭到质疑和批评,这大大损害了此类型节目的社会公信力。

《周末赛宝会》相对于其他鉴宝栏目来说,起步较晚。要想后来居上占据一席,必须要建立自己独特的品质。我们在充分研究所有类似节目的制作模式及收视分析之后,总结出六个字:权威、真实、生动。它们分别对应的是鉴定、参与、制作三个层面。找到这六个字,栏目也就找到了核心竞争力。

1.鉴定环节的权威性

所有鉴宝节目,观众最看重的是鉴定的权威性。有些鉴宝节目正因为专家的专业性不够而给藏友带来困惑,从普及收藏鉴定知识的角度来说更有误人子弟的危险。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我们也就看到了安徽台《周末赛宝会》的生存发展之道,那就是建立一个公正权威的鉴定平台。

专业藏友们都知道,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是国家最高鉴定机构,是国家一级文物的鉴定人。全国最多只有88个名额,而且名额数不会增加,即缺少一位才增加一位。我们借助各种力量,非常幸运地邀请到其中四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成为我们的专家团成员。他们也是首次走到台前与电视媒体合作,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在业内有口皆碑。

观众普遍认为,安徽台《周末赛宝会》的专家团队是权威和强大的,在目前国内所有鉴宝节目中,有着罕为人见的阵容——这很快就成为吸引全国藏友参加节目的重要保障。全国最高文物鉴定专家为普通大众百姓鉴宝,成为栏目重要标识。

2.参与环节的真实性

节目的参与实行线下海选和现场录制两个环节。栏目每个月在合肥进行一次面向全省的海选,同时每个月还深入全省各市县,选择一个地区进行地方海选。海选零门槛,所有持宝人都可以在指定时间地点参加,经过筛选后获得节目录制的入场券。通过海选来的藏友本身具有真实的情感和诉求,他们对上节目的渴望是极为真实和迫切的。

每期节目录制现场可以鉴定十件藏品,其中有五件藏品经过专家认可登上栏目设置的藏宝阁,登上藏宝阁即可获得所有专家的集体签名证书。

我们在录像之前,所有专家必须再次对藏品一一过目,并给予统一意见。任何一位专家对某一件藏品有不同见解,都将该藏品撤出,即一票否决制,以保障所有通过节目播出的藏品鉴定都准确无误,真实可靠。

3.制作环节的生动性

尽管有着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但是节目制作必须适合观赏才能有效长久地聚拢人气。栏目要求的“生动”性是节目“好看”的重要因素,它包括环节设置的灵动性和画面剪辑组接的生动性。《周末赛宝会》的现场有三个区域,一个突出故事即主持人和持宝人的访谈区;一个突出互动即猜宝人和观众的互动区;一个突出严肃和权威即专家鉴定区。三个区域的情绪呈现了多样化的格局,温暖、传奇、悬念、争执、面对结果的悲或喜都随着藏品在节目中的深入而不断交织碰撞,从而让一个原本较为严肃的事情表现出了生动的影像。特别是猜宝人众说纷纭天马行空式的猜宝,增加节目新鲜思维和视角,带动普通观众兴趣,从而更有效达到聚拢人气和传播收藏知识的目的。

栏目影响力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仍在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比如建立全省十大海选基地,常年驻足地方进行海选,与各地藏友紧密互动;推出藏友交流平台,凡是经过专家鉴定过的藏品,藏友都可以通过栏目发布个人藏品的信息,以便藏友之间互动交流;不定期在剧场开展针对市场的由国内顶级专家和市场评估师的《周末赛宝会》专题讲座,就一个时期收藏市场进行针对性分析和信息发布;与省级文物商店或大型现代艺术品公司合作,进行专场展示或者发布。这一切举措归结一点就是更注重栏目的服务性,更贴近普通百姓,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尽可能实现他们的需求。

栏目的宣传口号是“周末赛宝会,有宝你就来”,虽然简单质朴,却道出栏目之道,即:大众藏品,高端解读;全民参与,服务至上。

猜你喜欢

藏友鉴宝海选
沈从文“鉴宝”
沈从文“鉴宝”
沈从文“鉴宝”
刘军成
开心一刻
浅谈村民自治中“海选”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海选后妈”
品画
品画
是谁窃走了稀世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