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豳公盨辨伪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2015-03-19杨德乾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4年8期
关键词:铭文青铜器字形

杨德乾

豳公盈又名遂公盈、燹公盈,2002年从海外文物市场上购回,现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豳公盈的铭文无疑是最吸引人的,因为其铭文所透露出的信息涉及顾颉刚先生早年在古史辨运动中提出的关于禹的一些论断,该青铜器或为这些论断和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更深入的线索。豳公盈自进入公众视野以来,已有许多学者对其铭文进行了考释,也有许多学者分析了其与大禹治水传说的关系,还探讨了这件器物所体现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质疑豳公盈真实性的声音仍然存在,并且在形制方面的研究也有欠妥当之处。因此,只有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再采用比较的方法对豳公盈作出研究,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件青铜器。

一、器形的比较

豳公盈高11.8厘米,口径24.8厘米,重2.5千克,器盖已不见。其造型整体为椭方形,四个角为弧形,四个壁比较平直。器物的两端各有一只兽形的半环状錾;口沿处饰有凤鸟纹,呈对称分布;其腹部有三道突起的瓦棱;其底部为圈足,圈足四面的中间部分有开口(见图1)。

豳公盈在器形上与其他该类型的青铜器存在差异,下面将从器壁形状和盈足两方面与其他青铜器进行比较。

1.器壁形状的比较

盈与簋在器形上十分相似,在用途上也都是盛食器。早期人们所见到的盈常常是在铭文中已经被命名的,有些没有在铭文中自命名的盈,往往被当作了簋。

将豳公盈与利簋(见图2)、白冬簋(见图3)等相比较,豳公盈的器壁较直,但四个角和两个簋相似,均为弧形。1992年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的晋侯对盈(见图4),器壁则比较圆鼓,接近簋的形状;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所收藏的白敢畀盈(见图5),器壁较直,与豳公盈的器壁形状非常相似,然而其四个角却呈现出直角的特征,与豳公盈不同。由此可以认为,豳公盈的器壁形状介乎晋侯对盈和白敢畀盈两者之间。

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的兴盈(见图6),在器壁形状上与豳公盈更加接近,只有两端的器壁略微圆鼓一些。在腹部与底部相接处,二者均呈现出内敛的特征。这一特征与晋侯对盈相符,但是表现程度上略微含蓄一些。白敢畀盈在长宽连接处呈现出直角的特征,给人方正刚硬的感觉,与豳公盈、兴盈、晋侯对盈截然不同。

除去足部,豳公盈与其他青铜器的高度相差无几,口部纵长也十分接近。如果当时的铸造工艺水平要根据器形大小来决定腹部与底部的衔接形状,而它们大小相似,那么就不应该出现器壁形状明显不同的情况,可见这与当时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水平无关。再仔细观察:晋侯对盈器壁的弧形程度最大,豳公盈、兴盈次之,到白敢畀盈则几乎不存在弧形。然而,它们的年代并非按照这个顺序排列的,可见偶然性是最主要的因素。

“偶然性”不是所要探讨的结果,而是要从这一现象中发现一个特点。盈。是用来盛放黍、稷、稻、梁的青铜器,有学者认为“它不是从盂、簋派生,而是从西周中期的附耳:方鼎发展而来,在当时是一种新型的盛食器”。我们可以大胆设想,这种新型的盛食器在周代基本轮廓已定型,但具体的部位并没有严格固定下来。

2.盈足的比较

豳公盈的足为圈足,与兴盈的圈足略有不同,它在圈足上有开口向下的大括号形状的豁口。其圈足与白敢畀盈、晋侯对盈的足相比,差异更大更明显。但这绝不能说明它们中的哪一个不符合盈的特征,更不能认为它们中的哪一个是后代仿造的,还在仿造中出现了纰漏。

李零先生认为盈的原始形式“应是保持附耳方鼎的样子,器耳为附耳,器足为柱足,器盖上有矩形纽”,由附耳方鼎发展而来,“但新趋势是易兽耳为兽首鋬,易柱足为圈足或跗足,与鼎告别,向簋靠拢”。

晋侯对盈为人形柱足,与鼎的足类似,豳公盈为圈足,兴盈也为圈足。然而晋侯对盈是西周晚期的器物,豳公盈、兴盈是西周中期的器物;越晚的反而越接近原始器形,这明显与上文所说的趋势不符。盈这种青铜器确实是从另一种青铜器演化而来的,但我们不应该把它的形态固定化,而应当明确,盈的形态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也可以说盈的形态一直在方鼎与簋的形态之间变化,它的特征可能有时倾向于方鼎,有时倾向于簋。

二、纹饰的比较

豳公盈口沿处有鸟形纹饰,共计十二只鸟,呈对称分布(见图7)。陈梦家先生在《西周铜器断代>中将鸟纹分为小鸟、长鸟和大鸟三种类型。“大鸟纹是指以鸟纹为主题花纹,并占据了青铜容器的主要部位。”“长尾鸟纹的特征是鸟身比较短小而身后拖着细长而卷曲的尾羽。这种鸟纹大都以带状形式装饰在容器的口沿下、腹上部或圈足上,作为辅助纹饰。”豳公盈上的鸟纹造型优美,头部前端有尖喙,头顶上有绶带形状的冠,身体小而鸟尾长。综合这些特征,李学勤先生认为这种鸟纹属于《殷周青铜容器上鸟纹的断代研究>中所分的Ⅲ5式鸟纹嘲(见图8)。

豳公盈上的鸟纹与Ⅲ5式鸟纹还略有区别。首先,Ⅲ5式鸟纹的身体比较臃肿,更加写实,而豳公盈鸟纹的身体比Ⅲ5式鸟纹的身体要纤细很多,并且具有优美的曲折,更加富有美术化特征。其次,Ⅲ5式鸟纹的身体上明显具有翅膀,尤其是351号,352和353号的翅膀是在身体上用线条来表现的,与351号相比较虽然抽象一些,但还是能明显感受到那就是翅膀。豳公盈鸟纹则没有体现出翅膀。其身体上方的粗线条与头部相连接,没有与身体连接,不能看作其翅膀,而应该当作它的第二重鸟冠。很显然,Ⅲ5式鸟纹不具有双重鸟冠的特征。按照陈公柔、张长寿二位先生所划定的标准,只有Ⅰ7式鸟纹具有类似的双重鸟冠,172号鸟纹表现得尤为突出(见图9)。最后,豳公盈鸟纹的尾部下方有云形纹,该云形纹上方还有飘起的长尾,虽然没和身体相连接,但和鸟尾是并列的、紧靠的,如同第二重鸟尾。Ⅲ5式鸟纹也有云形纹,位置与豳公盈鸟纹也一致。但关键的是没有与云纹相连接的飘起的长尾,明显是鸟纹和云纹的硬性组合,给人的感觉比较呆板,不如豳公盈鸟纹生动活泼,也不如豳公盈上的鸟纹和云纹组合得自然。根据《殷周青铜容器上鸟纹的断代研究》中的鸟纹图谱,西周昭王、穆王时期的Ⅲ4式鸟纹具有此种特征(见图10)。

殷商时期的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了鸟纹,目前发现较早的青铜器上的鸟纹并非都是线条简单的纹饰,有的鸟纹也很复杂,比如鸟纹鼎、虞侯壶等。由此可以看出,鸟纹并非由简单到复杂演变,也不是由复杂到简单演变。豳公盈鸟纹与商代鸟纹相比,更庄重优雅,更具艺术气息,体现了西周中期青铜器纹饰的较高水平,重要的是它兼具多个类型鸟纹的特征,不能被机械地归为<殷周青铜容器上鸟纹的断代研究》中的Ⅲ5式,应当是一种混合类型的新鸟纹。

陈公柔、张长寿二位先生将鸟纹分为25种类型,张光直先生也分出了35种类型,可见鸟纹样式繁多。“我们祖先对青铜器开始认识的阶段,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西周时期历时久远,人们对青铜器上的纹饰一定有了非常成熟的认识,工匠们在铸造和设计青铜器的时候一定会参考其他器物,舍去缺点,采纳优点,最终会呈现出别具特色的器物纹饰。

三、字体、字形的比较

早在1993年,丛文俊先生就提到过西周中后期的金文“线条式样单纯,线条的完成仅在于收束和平衡呈游离状态的每一个字形组合成分,从偏旁到一字,再到全篇,形成一种颇为特殊的秩序感”嘲。现在再来看豳公盈,每个字的线条质朴单纯,颇有秩序;前九行均为十个字,排列有序;最后一行虽为八个字,却是均匀排列的,利用放大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在整体上与前九行保持一致,仍然能体现出丛文俊先生所归纳出的特征(见图11、图12)。

丛文俊先生还提到过“(西周中期)还有一种比较简便实用的简化‘篆引形式,很少注意字形大小的均匀整齐和线条的屈曲圆转。从豳公盈的书写方法来看,其起笔处与收笔处有回环的处理,使得笔道两端均无锋芒,加之笔道整体用力均匀,字体呈现出高古质朴的特征,但又与后代小篆那种屈曲圆转的笔道不完全相同,这种字体已经体现出了篆引的特点。很明显,它具有西周中期青铜器铭文书法特征。

杜逎松先生曾说:“虢盘铭文书法,结体圆润灵秀,亮丽优美,昭示出小篆韵味,开辟了大篆向小篆发展演变的先导。”豳公盈的书法线条呈现出了曲折的状态,虽然不同于虢季子白盘,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具有了小篆的韵味。

豳公盈的金文字体与史墙盘、五祀卫鼎的字体十分相似(见图13、图14),几乎没有任何修饰,只是单纯的线条在有秩序地组合。上海博物馆所收藏的十五年趞曹鼎从字体风格和时间上来看,确实为西周恭王时期的器物,其笔道的形态与豳公盈如出一辙。“商代晚期和西周前期金文的字形,象形程度仍然比较高,弯弯曲曲的线条很多,笔道有粗有细,并且还包含不少根本不能算作笔道的呈方、圆等形的团块,书写起来很费事。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使文字线条化、平直化。”豳公盨与史墙盘、五祀卫鼎等青铜器的字体已经出现了线条化和平直化的趋势。这种“线条化”与“平直化”是将商代、西周前期金文的较高的象形部分(如实心的团块)变成线条,然而这种“线条化”“平直化”又不是隶变过程中“解散篆体、改曲为直”的过程。豳公盈的这种字体是古文字发展演变历程中的一个表现,是高度象形向篆文演变的过程中其特征的集中体现。比较草率的金文,则反映了俗体的一些情况。”

四、铭文考释的比较

自豳公盈发现之后,许多人都对其铭文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命名上尚存在诸多分歧。豳公盈铭文与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相比较,在格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大多数青铜器在开头处常常有年月、月相的说辞,在结尾处常常有“子子孙孙永宝用”或“万世永保用”这样的套话,而豳公盈全没有。李零先生认为豳公盈铭文的内容不是陈梦家先生所说的“祭祀类”“战功类”“册赏类”“诉讼类”等。从内容上看,它与《尚书》颇为相似,更像是一篇散文。豳公盈处处流露出独特,这正是它的特色。如果后人想造假,应该极力模仿其他青铜器才是,不会冒此大风险作一件差异很大的器物。

裘锡圭、李学勤、朱凤瀚、李零、冯时几位先生都曾考释过豳公盈的铭文,本文不一一列举,只对个别字的不同隶定进行比较一下(见表1)。几位学者考释之后,有的在字形上有差异,有的字形相似,但在字义的阐释上有差异。这些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关于第四个字,笔者有些想法。在隶定古文字的时候,有些情况下是可以隶定出多个字形的,这若干个字形甚至都是正确的。裘锡圭先生曾在《文字学概要》中提到过文字的分化,或许豳公盈上的这个字正好与此暗合。该字在后来的演变中,为了分散文字的职务,分化出若干新字形,这些新字形分散在当今的文字中,所以在隶定的时候,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不是没有可能的。

五、结语

在撰写本文之前,笔者从网络上发现了一些对豳公盈质疑的声音,遂完成此文。通过对器壁、盈足、纹饰和字体、字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1.豳公盈在器形上总体符合西周中期盨的特点,但不完全相同,这正是西周时期盈这种青铜器在器形上处于动态变化的表现;2.豳公盈的鸟纹不能简单地归为Ⅲ5式,而更像一种混合类型的新鸟纹;3.豳公盈的字体、字形完全符合西周中期的金文特点,并出现了俗体,我们不能认为出现这种俗体就是伪器;4.文字的分化是一种客观现实,因此在隶定古文字的时候很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通过对豳公盈的研究,我们可以断定,豳公盈确实是西周中期的青铜器,而且还可以发现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现象。

豳公盈的铭文记载了禹“敷土、随山、濬川”的事迹。从豳公盈的这些信息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禹在西周中期人们心中的位置,所以豳公盈确实是一件珍贵而颇具说服力的器物。裘先生认为豳公盈“不能成为支持顾氏‘禹是西周中期起来的说法的证据。谢维扬先生也认为“它对讨论‘层累说问题的意义就是打破了顾先生早年提出的禹是中国传说时代故事最早元素的假说”。客观来看,豳公盈真的可以推翻顾颉刚先生的观点吗?这就牵扯到文献是否有因承性这一问题。如果承认文献具有因承性,那么根据豳公盈的记载,就可以看出:禹在西周中期就已经是古老传说了,那么禹生活的时代一定远早于西周中期,并且禹确实存在,甚至在亡侠的文献中应该还有关于他的记载。如果不承认豳公盈具有文献上的因承性,那么就无法推论出上述结论,只能够证明顾颉刚先生把禹出现的时间定晚了。所以在探讨“层累说”的时候,不能绕开文献是否具有因承性这一问题。

虽然,豳公盈与众多青铜器相比较,只是一件普普通通的器物,但对于揭开早期中国文明面纱来说,意义非凡。

猜你喜欢

铭文青铜器字形
《文心雕龙》与《文选》铭文研究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品”字形汉字知多少
新见所谓“鱼匕”铭文再考
添一笔变个字
用“A”字形的性质求角
读中山王铭文札记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