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
2015-03-19勇重庆市开县陈家中学
黄 勇重庆市开县陈家中学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
黄 勇
重庆市开县陈家中学
笔者在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时,涉及到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笔者在课堂上针对这种特殊政策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学生们看法不一,针对学生这种情况,笔者根据“论从史出”的原则引用了一些的史料来分析西汉的“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是西汉统治者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形式,对于这种政策的判断我们应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加以分析。西汉时期的“和亲”有不同类型,第一种类型是针对敌对的民族,如西汉初年和匈奴的“和亲”。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钱),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由此可见西汉初年,天下初定,经过秦末“诸侯并起”,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失作业”,国家极端贫困,以致“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人民更是生活在困苦中,“人相食,死者过半”。尽管如此,汉初面对势力强大的匈奴的入侵,西汉统治者也曾想用军事手段抵御入侵,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是时,汉初定中国,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匈奴大攻。围马邑,韩王信降(于)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踰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击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昌顿(匈奴单于名)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山名),七天,汉兵中外不得相救。”此后,汉政府深感实力不足,乃用刘敬的建议,与匈奴结“和亲之约”,规定汉把宗室女作为公主嫁给匈奴最高统治者为阏氏(皇后),并每年奉送匈奴大量物资,同时进行贸易。可以说此时的“和亲”政策是汉初的一种被迫采用的带有屈辱性的无奈之举。
这种政策一直实行到汉武帝统治初期。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大为增强。据《史记·平淮书》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民足,都鄙(城乡间)廪庾(指粮食)皆满,而府(指国家币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困,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另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指转运军粮、輜重的步兵)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骠骑始出定襄,当(挡)单于。捕虏言:‘单于东’。乃更令骠骑出代郡,令大将军出定襄。兵即度(渡过)莫(沙漠),人马凡五万骑,与骠骑等咸击匈奴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匈奴不利。薄暮,单于遂乘六蠃,壮骑可数百……驰去。”此时的西汉经汉初七八十年的努力,粮食丰积,钱财充足,战马众多,战士训练有素,具备了反击匈奴,安定北方的条件。据《汉书·匈奴传》记载:“今帝(指武帝)即位……汉使马邑人聂翁壹间关(指犯禁私出)出物与匈奴交易,作为卖马邑城以诱单于。单于信之,贪马邑财物,乃以十万骑入武州塞。汉伏兵三十(万)于马邑旁。……单于既入汉塞,未至马邑百余里,见畜布野而无人牧者,怪之,乃攻亭。时雁门尉吏,……知汉军谋,单于得欲杀之,尉吏乃告单于汉兵所居。……单于……乃引兵还,……自是之后,匈奴绝和亲。”汉武帝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而放弃了“和亲”政策。
汉武帝之后,随着匈奴族的内部矛盾、对汉战争失败,特别是汉族文化的影响,不少匈奴人倾向与汉族恢复“和亲”。这时就出现了另一类型的“和亲”即针对友好的民族,如昭君出塞和西汉中期与乌孙的“和亲”。汉元帝时,呼韩邪率部归附汉朝,汉匈结束了长期的战争状态,转入和平、友好的关系。呼韩邪单于提出要求当汉家女婿以便进一步亲汉时,宫女王昭君毅然应召,自愿扮演一个“和平使者”角色,于公元前33年出塞,嫁给呼韩邪。吴师道《昭君出塞图》中有诗曰:“平城围后几和亲,不断边锋与战尘,一出宁胡终汉世,论功端合胜前人。”王峻《题明妃出塞图》云:“塞上香风暗度时,琵琶声急马蹄迟,美人一曲安天下,愧煞貔貅百万师。”两诗都充分肯定了昭君出塞“和亲”,使边塞烽烟熄灭,解除了广大人民的征战之苦;颂扬了王昭君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换取北部边疆的和平与安定。王昭君在加强汉匈两族之间的友谊、团结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这是汉匈之间重大的和亲行动。但这次“和亲”不像汉初那样有屈辱性,而是在匈奴归附中原后发生的,是汉匈之间和平友好的象征。除汉匈之间有和亲关系外,为联络西域各族,共同抗击匈奴,西汉皇帝也曾与西域各族实行过“和亲”,如汉武帝时,曾将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下嫁给乌孙王。这种和亲实际上成为一种外交策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