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管理为何如此高校?
2015-03-18黎国胜
黎国胜
2013年9月,我随成都市双流县名教师工作室导师团一行十人来到美国新泽西州学习考察。在新泽西州城市大学教师学院听了专家讲座,并到新泽西州布隆菲尔德市教育局考察。当我们在教育局二楼会议室坐定后,没有过多的礼仪和客套,座谈会就准时开始了。
布隆菲尔德市是一个学区,相当我们的一个县(区),有一所高中、一所初中、9所小学,在校学生6300余名,高中四年制。小学一个班学生不会超过25人,中学一个班一般是25人,不会超过30人,共有教职工1000余人。
布隆菲尔德市教育局总共9人,局领导3人,局长1人、助理1人和副局长1 人。局长不由市政府任命,而是由来自当地的社区志愿者组成一个委员会,由委员会选举局长。该局长也是志愿者和教育爱好者,他不在教育局领取工资报酬。助理和副局长由局长任命,助理负责预算和经费管理,副局长负责联系学校和社区,局长主要负责组织选举、考核聘用学校的校长。
学校办学经费由当地居民纳税的40%、州拨款、联邦政府资助三部分组成。
教育局对学校没有专门的考核、检查,州每年有一次统一考试,然后对学校在全州进行排名,教育局要对社区内的学校排序,位于最后一名的学校不会有惩罚,但会更加重视,有专门的、特别的关注和帮助。
在教育局座谈结束后,我们到布隆菲尔德市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学习、考察,重点参观了校园和教学设施,并到教室里听课。在参观过程中,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学校的组织结构都非常简单,只有校长1人,副校长或校长助理一个年级1人。布隆菲尔德高级中学4个年级,1000多名学生,100多名职工,就只有5个管理人员;没有中层干部,没有年级组长,没有行政班,当然也就没有班主任。但一个学科有一个学科长,相当于我国中小学校的教研组长。
这么少的管理人员,学校管理却井井有条,秩序井然,环境优雅,美国学校的管理是多么高效呀。
反观我国中小学校的管理,一所高中学校高层管理干部少则4~5人,多则8~9人,中层干部10多人,还有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一个班一个班主任,各类科室的工作人员,非教学人员有的要占全校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功能处室也越来越多,导致学校对应的管理部门越来越多,工作人员与日俱增。
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设置多了,每一个部门为了履行职责,都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开展工作,于是举办各种会议,组织检查、评比。最终导致一线教师为了应付各种检查、评比、培训,疲于奔命,苦不堪言。就以课改培训为例,教师要参加国家级培训,然后参加省级、市级、区县培训,最后学校的研培处还要搞校本培训。教学研究部门组织了培训,科研部门还要组织培训,电教部门也要组织现代教育技术全员培训,这些培训都有必要,都很重要,但也占用了一线教师大量的时间。而且,还有很多培训缺乏针对性、操作性,不切合教学实际,让一线教师苦、累和不情愿,极大地挫伤了一线教师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说:忙碌只能导致平庸。一线教师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总结反思,甚至没有时间陪陪家人享受生活,这样的忙碌有何意义?管理的本质是什么?肯定不是制造员工的不满,而是让员工获得最大的快乐、满足和幸福。
那么,我国中小学管理如何向美国学习,提高我们的管理效益?
首先,学校管理要做减法,追求简单。
一要会议精简,主题明确。美国的中小学一周一次的教学研讨会,聚焦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发言人,大家会前搜集资料,会上积极讨论发言,这个研讨会对教师的教学有很大帮助。我们在布隆菲尔德初级中学参加了7年级的英语和数学教研会,英语组在讨论如何分层实施教学,分层的依据、方法和问题;数学组在讨论应该选用什么样的例题。这样的会议会前有准备,有指定的主发言人,主题是教师自己选择的,大家都很踊跃参加,效果自然就会好。
二要减少各种评比活动。在美国,教师们没有各级赛课活动。我国中小学有各种赛课活动、课件制作比赛、论文比赛,活动接连不断。每次教师参加赛课活动,就特别要反复打磨,反复排练表演。这样的赛课更多的是教研活动的虚假繁荣,强化了教育的功利。
三要减少各种考核。一些学校每个月都有一次常规检查,半期、期末、年底是检查的高峰时段,这些检查可不可以砍掉或者合并?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员工自己管理自己。2000多年前老子就提出无为而治的观点,他把领导人分为四个层次: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也就是说,校长管理学校的最高境界是,教师不知道校长的存在,校长在与不在学校都一样秩序井然,教师照样努力地工作;其次的是教师们亲近他、赞扬他;再次一等的校长是教师们害怕他;最低等的校长是教师们讨厌他、咒骂他。
其次,学校管理要充分信任,只有尊重与信任的管理才能培养出上进的团队。
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尊重学生,要尽量多要求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爱护学生,但严格要求必须以尊重为前提,要把尊重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而自我教育的实现必须依靠尊重和信任。教师教育学生如此,学校管理教师也是如此,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学校更是如此。我们的管理基本上是不信任管理,教育局总是担心学校领导管理不够完善和全面,学校领导担心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教师总是要对学生强调课堂纪律、学习的重要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心都是善良的,都有上进心,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要信任教师,要信任学生。教育如果彼此不信任,那么我们就会在学生的心中种下猜疑的种子,真诚互信、坦诚相待的和谐社会就难以建立。
被人尊重更能自重,被人信任更能自信,自尊者、自信者才能上进,追求卓越。
最后,要大幅度增加管理制度,减少管理部门。
美国的学校几乎都有一本厚厚的书,里面全是学校管理制度。这个制度是由学生家长、社区家长委员会组织讨论制定、通过的,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就发到每一个学生手上,家长都要认真学习。这些制度对学生、家长、学校、教师每一个教育参与者都作出了详尽的规定,每一项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这样一来,厘清了教育系统每一个参与者的责、权、利,大家都按章办事,学校管理就省了很多麻烦。比如,学生在校出了安全事故,该怎么办?家长提出,家长委员会出面按照规定处理就行了,就不会出现家长到学校闹事的尴尬局面。
因此,学校教育需要加强制度的建设,而且这些制度要细化,可操作,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同,一旦公布就要严格执行,这是我国学校管理最缺乏的内容。
制度健全了,大家都按制度办事。教师的杂事也就少了,就可以集中精力钻研教学业务,有时间同学生交流沟通,有条件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