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管理的信息方式

2015-03-18孙军

江西教育A 2015年1期
关键词:校长师生学校

孙军

所谓信息方法,就是指运用信息论的观点,把系统看作借助于信息的获取、传送、加工、处理而实现其有目的运动的一种方法。校长作为“师生之司命,学校安危之主”,肩负重任,必须对自身的领导与管理状况有清醒的了解,必须不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并对各种信息加以统筹和处理,丢弃那些无聊的信息、无用的信息,将关涉学校发展、师生成长的重要信息留存下来,积累起来,持续加以关注和分析,并适时在日常领导过程中,逐步予以渗透。要不断改进管理理念与实践,对一些关键信息的理解、吸收与传播,从长计议,逐步推进。这些,对于校长而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知识类信息注重存储扩容。毋庸置疑,校长的管理能力是与他的知识储备密切相关的。眼下,中小学教师严重缺乏阅读量、中小学校长读书少的现象广受诟病。作为一校之长,必须坚持阅读,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与管理思想、方法相关的各类信息。当下,一些校长为校内教师和管理人员开列书单,一些学校组织校内的管理人员、教师开展读书交流会等活动,这对于促进校长本人和校内教师群体知识类信息的吸纳与储备大有裨益,值得广大校长积极参考。

政策类信息注重深层解读。解读教育政策是校长的一大基本功。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每年都会出台大量的各类政策,其中有一些政策会对当下产生一定的影响,另有一些政策则会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后,从国家到地方先后组织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对于国家政策进行多方位的解读。在这些学习活动中,有一些教育行政领导和校长对于教师流动,敏感地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研究,意识到这将是今后学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及时地准备策略与举措。南京市从2014年起开始试点教师的“区管校用”,即由区教育、组织、编制、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对教师资源统一管理,由学校对教师资源分别使用。这一模式打破了人才的学校所有限制,引导、鼓励和促进了广大教师进入人才市场,实现了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这成为今后教师流动的良好开端。由于部分校长此前已经有了深入的思考和充分的准备,因此可以从容而积极地面对这一变化,并以此作为学校再发展的新起点,及时调整学校发展思路,积极做好校内教师的合理调配,为学校的后续良性发展开启了全新视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舆情类信息注重多方兼顾。报纸、杂志、网络、电视、校内舆情、社会舆论都是舆情类信息的来源,都需要校长及时关注。这方面尤其涉及招生、考试、师生评优等事关师生切身利益的舆情,校长更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重视了,才能够发现问题,才能够更进一步妥善解决问题。而在这一类的信息收集中,作为校长必须注意兼听则明这一原则,力求客观、准确。绩效工资改革、教师岗位职称晋升、工作质量考核与评价等管理工作中的大量鲜活例子证明,校长一旦忽视了舆情信息,有可能导致学校管理工作陷于被动甚至混乱。

在学校里面,有大量的信息是量化的,还有大量信息是可以通过量化的方式来体现的。校长对于校内这些信息的分析和评价必须秉持公正、立足客观,同时兼顾工具先进、手段科学。

在当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非常重视教师素质的提升和教师的职业化发展,而广大教师对于自身的岗位晋升、评优评先、质量考核更为关心。以往常见的举手式推选方式、领导拍板式推选方式,已渐渐演化为“民主测评+量化打分”模式。这当中的“量化”即是信息分析的一种方式。而在质量评定中,也有一些学校尝试引入更为科学的先进评价方式。例如有学校仿照托福、SAT、雅思的标准分计算方式,对于学科成绩考核以统计学方法处理,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更加科学地呈现出学生个体、学生群体的学科成绩的真实状况。

校长们常常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到底是有个过程不太令人愉快的最佳结果好,还是有个令人满意的可以接受的结果好?许多优秀的校长对于自己学校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理想化的设计,但是,面对学校发展的实际现状,他们无一例外地采取了同样的办法:首先让学校发展、师生发展能够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过程和可以接受的结果。这看起来是一种妥协,但又何尝不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如果学校一直在稳步迈向愿景目标,在良性发展的持续进程中,校长何必另起炉灶,再搞一套?当上级主要领导已经明确了自己的教育发展思路,明智的校长常常会选择与上级保持方向上的一致,而对于那些“有思想”、热切期望体现自我教育理想与价值追求的校长来说,此时是不是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呢?而面对太多信息、拥有更多选择的时候,是不是反而产生了“一种无法应对现状的感觉”?一些校长身处这样履职环境的时候,适时采用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的SWOT工具进行诊断,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风险、优势、劣势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明晰学校发展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而后进行最简单、最直接、最理性的选择,确定远期发展规划,调整近期发展目标。在规划与目标的实施过程中,适当掺入自己的教育思想,计划好每一个阶段的工作进展,并通过校内的有力执行去逐个实现阶段目标。从一些成功校长的领导实践来看,这种做法更加切实可行。

学校每天都要面对大量新产生的信息:人、财、物、事的信息,各处室、年级组、学科组的信息,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的有关信息,等等,包罗万象,信息的累计量也在不断增加,而校长所接触的这些信息中,许多与学校档案重叠,也有少量属于仅供校长知晓的涉密信息、敏感信息。纷繁复杂的信息常常使校长处于一种混乱状态,表现为乱糟糟的办公桌、电脑桌面,更可怕的是校长脑袋中的大量信息处于混乱存储状态。对于信息的分类整理应当是有序的,如同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有序摆放一样,丰富的信息资料也需要分类整理、有序存放。

信息的整理其实从校长上任之初就已经开始了。俗话说,好的开端,成功一半,抓好源头对于工作的全面开展,意义重大。当企业开始构建供货商信息系统时,一般厂商都只以客户类别去区分系统,但广达电脑公司考虑到未来海外市场不止在美国,于是宁愿在开始阶段多花时间,把客户类别再依照国别划分。后来市场多元化时,这家公司因为基础扎得够稳,“往上盖”的速度自然比别人快,后来逐渐成为全球第一大笔记本电脑研发设计制造公司。这个例子对于校长有序整理信息可以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某种程度上说,对于信息的获取、统筹、指导实践的能力,是一名校长履职能力的重要标志。校外各种信息的获取与判断,校内师生成长需求与实际情况的信息获取与判断,学校及师生发展的重大决策,本校师生的有价值的探索成果向外宣传,都需要校长进行信息统筹。广泛阅读,参与各类教育研讨活动,保持与上级领导与学校管理者队伍的良好沟通,深入师生了解实情,都是信息来源的基本渠道,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信息统筹,始终都是在校长睿智的大脑中完成的,体现了校长工作的创造性和不可替代性。只有成功地进行信息统筹,才能让校长真正体现出自身的重要性,他不仅是学校的“CPU”,更是“President(总裁)”兼“CEO(首席执行官)”。

成功的信息统筹,往往表现为校长决策时能够自如、稳妥地驾驭信息。信息统筹的意义可以从学校面临的危急事件中看到,某民办初中有个单亲女生,周末在家跟妈妈闹意见,妈妈一气之下,只身返回了老家,并关闭了自己的所有通信工具。这个学生一时想不开,欲跳河,被路人拦下送到派出所。校长得悉后立刻安排专人,把孩子接回学校;他在第一时间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后,立即安排专人加以疏导和抚慰。一周之后,孩子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在这个例子中,校长所进行的信息统筹非常成功,决策执行及时而有效,不仅挽救了一个学生的生命,挽救了一个家庭,也避免了学校因为这样的事件而产生负面影响。

注重稳定。在学校领导与实践中,信息传送的渠道多样,主要包括对外宣传、网站文献、家校沟通、会议庆典等。在学校的管理实践中,信息传送必须注重内容的把握,首先必须确保学校大局的稳定。几年前,曾有一所市郊学校为教师建设集资房,而在建的房屋数量比缴费的教师数量少两套。校长原本已经与隔壁的开发商谈妥以集资建房的价格再购两套,以顺利完成这一批次的房屋分配,但是广大教师不知道这个应该及时传递而不应该被保密的信息,生怕自己得不到房子,于是在临近分配的前夕,纷纷迅速出手抢占房屋,导致校内管理出现严重混乱,并进一步导致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产生纷争。校长由于信息传递出现的重大失误而导致工作极端被动,在广大教师面前顷刻失去了可信度,直接带来了个人声誉和学校声誉的双重受损,给学校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严重阻滞了学校发展。新校长到任后,花费数年时间才疗愈此伤,但由此波及的暗伤的治愈,还需要更加长久的时间。

把握时机。在当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中,越来越多的校长意识到,学校的发展,师生的成长,必须讲究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来不得半点糊弄。优秀学校的发展,无不都是在厚实的基础上沿着既定方向逐步成长起来的,所以许多优秀学校的现任校长,很少避讳前任校长的功绩。例如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的前后几任校长,时常在学校重要的时间节点上邀请总校校长、分校的前任校长来学校督察,开设讲座,为师生颁奖,与师生座谈,这不仅是对总校校长、前任校长的尊重,也是对他们正确决策的执行状况的一再检视,还是对学校自身发展方向以及每一个脚步的自我肯定与自我认同。同时,这更是借机对广大师生的一种宣告:学校的发展将一如既往,不会发生重大的偏差。这一套措施,从学校成立之初,就一直贯彻下来,给学校的持续发展带来了稳定与高效。联想起来,这也就不难理解,优秀校长为什么常常利用一些重要的时机,例如开学典礼、表彰大会、毕业典礼等时机,给广大师生发表重要讲话,因为这些都是校长传送信息的大好时机。

重在引导。对于校长而言,信息的传送并不仅仅是“发声”,而是要利用发声来引导广大师生朝某一个方向前行。例如,关于教师的岗位职务晋升,许多校长都会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达到晋升条件的教师人数往往远远多于允许晋升的名额限度。而实际上,作为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部分,岗位管理的实施有利于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激发教师活力,有利于校际教师流动、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打破教师职业终身制、建立教师退出机制。这些年来,从人社部、教育部出台有关政策,再逐级出台如何操作的文件,直到学校进行具体实施,前后时间跨度很长,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不断被释放的过程。一些校长对于此类信息关注度不够,或者根本就是严重缺乏这种信息逐步输入、吸收、理解与应对的意识,没有利用这一大段时间对教师进行渐进的宣传与教育,结果导致大量教师仍然停留在“排排队、吃果果”的意识层次上。这就使得一旦岗位管理的实施办法正式出台、竞争上岗的操作方法正式公布,一些学校立刻“炸了锅”,甚而导致教师群体与校长正面冲突的现象发生。对职称评定、岗位管理、绩效工资等几者之间的关系应认真梳理,妥善解决这一难题。

注重方式。在信息传送中,常常有校长忽略语言沟通的表达方式。俗话说,一句话可以让人笑起来,一句话也可以让人跳起来。在学校里,校长与师生交流,不论正式场合、非正式场合,实际上都需要注重信息的传送方式。在尊重师生的前提下,校长可能需要针对语言交流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看什么人讲什么话”。曾有一位优秀的学科教师与校长晚上一起饮酒,结果很晚还没有到家。校长接到教师家属的抱怨电话,第二天当着众人把这位教师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结果这位教师很快递交了调离申请。这样的例子,是校长们常常有可能面对的,其实都涉及信息传递方式的问题,应该可以找到稳妥解决的办法。◆(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校长师生学校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学校推介
麻辣师生
论校长的修养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