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政策规划探究
2015-03-18颜国梁
[台湾]颜国梁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目的
教育政策分析过程分为政策问题形成、政策规划、政策合法化、政策执行及政策评估五个阶段,皆受到环境系络及回馈的影响,且各阶段彼此有前后连续性的系统性关系。政策规划是替政策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艺术,连结运作手段与预定政策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教育政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与枢纽。惟有在实施政策之前进行妥善的政策规划,制定为社会所接受的可行方案,政策过程才能进展顺利。换言之,如果没有良好的政策规划,政策执行必然遭遇许多窒碍难行之处,当然就不会产生理想政策评估结果。因此,政策规划是相当重要的课题。
教育是国民素质的指标,教育培育人才,人才决定国家的未来,是教育和立国的根本要务,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的动力。国家的强盛与否,常决定于国家教育政策的适切性和落实与否。观诸当前各国无不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世界潮流,而延长国民接受基本教育的年限,且使其成为先进国家普遍的国民教育政策。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实施10年以上国民教育的国家共计46个,主要原因是许多国家已注意到国民基本教育与国家竞争力的关联。
就政策过程来看,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简称‘十二年国教)”已于2013年实施。但政策实施之后产生了诸多问题,包括学区划分、入学方式及特色招生的争议;课程设计与教育人员教学能力的疑虑;经费不足、高中职均质与优质的问题、利害关系人对政策不了解等。“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政策规划仍存在许多问题尚待厘清与解决。因此,有必要对“十二年国教”政策规划目标认同度、相关影响因素、问题,以及改进途经进行探讨。
基于上述说明,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包括:
·了解“国中”教育人员对“十二年国教”政策规划目标的认同程度;
·分析“国中”教育人员对“十二年国教”政策规划的环境影响因素的认同程度;
·研究“国中”教育人员对“十二年国教”政策规划问题的认同程度;
·探讨“国中”教育人员与教育行政人员对“十二年国教”政策规划问题改进途径的认同程度。
(二)概念界定
1.“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
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被界定为“国民”基本教育,分为义务教育(前九年)和 “国民”基本教育(后三年)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指6岁至15岁“国民”应受的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包括“国民”小学教育及“国民”中学教育;第二阶段是指15岁至18岁“国民”所受的教育,包括高级中等学校教育及五年制专科学校前三年教育,属于自愿、非强迫教育。
2.教育政策规划
本研究中的教育政策规划(educational policy formulating)是指教育政策问题形成之后,为解决问题,采取科学方法,广泛搜集信息,提出相应具体替选方案、法案、配套措施以及执行措施的动态过程。本研究编制了“十二年国教”政策规划运作过程与相关问题问卷,以了解“十二年国教”政策规划的目标、环境影响因素、政策规划问题、改进途径的认同度。
(三)研究范围
1.研究内容范围
本研究仅分析“十二年国教”政策规划阶段,不包括政策问题的形成、政策合法化、政策执行、政策评估阶段。
2.研究时间范围
2011年9月20日,“行政院”以院台教字第1000103358号函核定“十二年国教”实施计划,并自2013年8月1日开始实施。本研究政策规划探讨的时间范围,扩及从2004年筹组推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工作圈积极推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规划工作开始,至2013年7月31日,台湾15个联招区确定各联招区入学作业要点为止。
二、文献分析
(一)教育政策规划的内涵
1.教育政策规划与政策分析过程的关系
学者吴定强调阶段之间的循环关系与环境系络的影响因素,并将公共政策分析成为五个阶段(如图1),包括政策问题的形成、政策规划、政策合法化、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环境系络是指环境的各种因素,影响到各个阶段的运作。
教育政策范畴属于公共政策的一环,教育政策规划属于教育政策分析过程的第二阶段,即当教育政策问题形成之后,接着便进行教育政策规划的运作。运作过程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外在环境的影响。
2.教育政策规划的影响因素
综合各学者见解,本研究归纳出影响教育政策规划的因素包含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教育本身因素、组织文化与结构因素、利害关系人等。
3.教育政策规划的问题
归纳综合各学者见解,得出教育政策规划的问题包括规划者本身的缺失、规划机关本身的缺失、沟通与协调上的缺失、信息及研究上的缺失。
(二)“十二年国教”政策与内涵
1.“十二年国教”政策
在1968年实施九年“国民教育”之后,台湾教育部门于1983年开始提出延长“国民教育”的政策构想。整理将近30年的政策发展,归纳“十二年国教”政策的发展脉络,可知“十二年国教”政策的发展历经了五次关键时期。
·第一次:1989年,台湾教育部门负责人李焕提出希望三年内延长“国民教育”至十二年。
·第二次: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连战提出三年内完成“十二年国教”。
·第三次:2003年,台湾教育部门负责人黄荣村归结审慎规划“十二年国教”。
·第四次:2007年,台湾“行政院长”苏贞昌宣示2009年全面实施“十二国教”。
·第五次:2011年元旦,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宣布“十二年国教”于2014年正式实施。
“十二年国教”政策历经近30年,共经手19任教育部门负责人。虽然延长“国民教育”年限为共通目标,但各时期提出的政策版本却有明显差异。除目前版本外,其余版本即使出台了时程或其他细节,但都在提出后不久便不了了之。事实上,若马英九不宣布2014年要全面实施“十二年国教”,延长“国民教育”的政策就将持续停留在规划中。
2.“十二年国教”政策内涵
教育部门依据教育基本规定第十一条“国民基本教育”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延长其年限;其实施另以法规定之。目前推动延长的“国民基本教育”(15岁至18岁)指的是非强迫入学(非义务)、普及入学、低学费的教育,接受教育是“国民”的权利。“十二年国教”政策愿景、理念、目标及各方案关系如图2。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架构(见图3)
(二)研究对象
以教育部门统计处2012学年度的“国民中学”校别资料,取得台湾共计723所公立“国民中学”教育人员为问卷调查研究的母群体。
在样本选取方面,采用分层配额与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样方式分为预试问卷与正式问卷,在预试问卷对象样本选取方面,共计预试学校27所,抽取教育人员186位;在正式问卷对象样本选取方面,共计抽样学校85所,抽取1117名教育人员。
(三)研究工具
1.问卷内容
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资料,分成背景变项与环境变项;第二部分为“十二年国教”政策规划运作过程与相关问题,分成四个面向,共计55题。
2.计分方式
问卷除基本资料外,其余反应项目采用李克特(Likert-type)五点量表计分,依照程度的不同,包括五个反应向度,分别为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部分同意(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
3.专家效度
为提高问卷的内容效度,本研究邀请了专家学者共10名,针对问卷内涵的适切性、文句叙述的清晰性、题目的周延性等项目加以审查,提供修正意见,以建立问卷的专家内容效度。
4.预试问卷分析
第一,项目分析。
各题目的t值均达显著,表示所有题目均具有鉴别度,所以题目全部保留。
第二,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Cronbach'α系数进行信度分析, 各层面Cronbach's α值介于0.787至0.900之间,显示本问卷之总量表及各层面内部一致性极高,故保留所有题目,并作为正式问卷的题目。
(四)研究实施
本研究正式问卷总计抽样85所学校,调查时间为2013年12月30日至2014年2月14日,发出1117份问卷,回收921份问卷,问卷回收率总计82.45%,去除无效问卷28份,得有效问卷893份,可用率为96.96%。
(五)数据处理
本研究数据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t考验、单因子变异数分析。
四、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问卷以Likert五点量表计分。平均数得分3分以上视为倾向认同,未达3分视为倾向不认同;另外,在表现程度上划分成三个级距,得分在1.00~2.33之间为低程度,在2.34~3.67 之间为中程度,在3.68~5.00之间为高程度,据以进一步说明认同程度。
(一)“十二年国教”政策规划运作过程与相关问题现况分析
1.对“十二年国教”政策目标的认同程度
各题目平均数介于3.30至2.67之间(如表1),有4题倾向“认同”,包括落实中学生性向探索与生涯辅导,引导多元适性升学或就业;提升“国民”基本知能,培养现代公民素养;充实高级中等学校资源,均衡区域与城乡教育发展,其中第5题“十二年国教”可以落实中学生性向探索与生涯辅导,引导多元适性升学或就业得分最高。有3题倾向“不认同”,包括强化“国民”基本能力,厚植台湾经济竞争力;强化“国中”学生学习成就评量机制,确保“国中”学生基本素质;有效舒缓过度升学压力,引导“国中”正常教学与五育均衡发展。其中,第6题“十二年国教”可以有效舒缓过度升学压力,引导“国中”正常教学与五育均衡发展得分最低。
2.影响“十二年国教”政策规划的因素
各题目平均数介于4.02至3.63之间(如表2),均倾向“认同”,且除第14题属于中程度者外,其他题目均属于高程度认同。第8题“政治的因素”得分最高,其次为第15题政策本身的因素。第14题“国际的因素”得分最低。
3.“十二年国教”政策规划的问题
各层面的平均数及标准偏差如表3所示。就整体“十二年国教”政策规划的问题来看,其得分平均值为3.85,属于高程度范围;在其它四个层面中,“规划者本身”层面得分(M=3.91)最高,其次为“沟通与协调”层面(M=3.85)。
以整体“‘十二年国教政策规划的问题”项目来看(如表4),进一步分析所有题目发现,第32题“‘十二年国教政策规划受到时间压力,导致规划过于仓促”的得分最高(M=4.18);其次为“‘十二年国教的规划内容未能与教育人员、学生、家长、学校行政人员、县市教育行政人员等利害关系人充分沟通”(M=4.03);“未能确认‘十二年国教教育政策问题,所规划出的政策,无法解决教育困境”(M=4.00);第31题“‘十二年国教政策规划受到政治的影响,无法顺利推展”的得分最低(M=3.56)。
4.“十二年国教”政策规划的改进途径
就整体“‘十二年国教政策规划的改进途径”来看(如表5),其得分平均值为4.16,属于高程度范围;在其它四个层面中,以“规划者本身”层面的得分(M=4.24)最高,“沟通与协调”层面的得分(M=4.24)其次,而以“信息与研究”层面的得分(M=4.07)最低。
以整体“‘十二年国教政策规划的改进途径”各项目来看,进一步分析所有题目,被认同改进途径前五项中,第51题“‘十二年国教政策规划宜本于教育专业,避免受到政治的影响”的得分最高(M=4.35);其次为第52题“‘十二年国教规划,应与教育人员、学生、家长、学校行政人员、县市教育行政人员等利害关系人充分沟通,广泛搜集问题信息”(M=4.35)、“应纳入教育现场之教育人员,听取相关问题信息,以期能规划适当方案,真正解决教育问题”(M=4.29)、“应进行‘十二年国教政策问题认定,确认真正问题所在”(M=4.27)、“建立‘十二年国教相关信息网站平台,公开政策规划相关信息,并建立意见反映回馈机制”(M=4.22)。
注释:
①资料来源:台湾空中大学的论文《公共政策》。
②数据来源:教育部门“十二年国教”网站:http://140.111.34.179/index.php。
③N指样本容量。
责任编辑 吴婷 责任校对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