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个全球500强为何突然找不到自信了?

2015-03-18丁丁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惯性玩法

前不久,笔者应邀和一家跨国公司的营销团队做闭门交流。这家全球500强的公司,曾经风靡多时,至今体量依然,但他们现在自称为“传统的IT公司”。

这家外企曾经的国际品质、高性价比、独特的服务支撑体系等等,随着电商兴起的冲击,这些优势不再。

它在中国,向来鼓励局部创新,但前提是需要在全球战略之下来完成。随着全球定位逐渐模糊,于是,各地的市场费用投入不够坚决,更难说精准。

这家公司是谁并不重要,我们暂且简称为“500强”吧。重要的是这支营销团队遇到了什么困惑,他们在关心什么,值得关注。

他们最头痛的事情就是:“一次次看到各个行业新的营销热点出现,一次次却都与自己错失交臂。”而往年,这些营销热点都是他们引领的。

他们今天的危机感更加强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玩呢?如果丢掉移动互联网,他们注定全盘皆输。

交流之后,笔者私下里形成了一个结论是:“500强”如果不能“置之死地”,很难“后生”,他们的机会反而属于那些小企业。

下面邀请你一起来“剥洋葱”。

先看看他们提出几个疑问

笔者应邀分享的是2014年操刀做过的几个社会化营销的案例。案例本身不再唆,亮点在分享之后,“500强”团队对我提出的疑问。

疑问一:

在听完中粮腰果发动自组织做“吃货大赛”的案例时,“500强”团队惯性提问的问题是:你们从哪里找到的水军,能创造这么多好玩的内容?

他们在按照惯性思考问题。

我笑着反问:这个20天完成的社会化营销活动,请问你们认为需要发动多少人才可能创造这么多好玩的内容呢?

这些UGC(用户自产内容)的内容,足够让企业做一两年微博和微信的内容。

“500强”团队说:或许把自己已有的几个4A公司服务商的团队全都发动起来,也搞不出来这么多。

他们没有看到,高手在民间,借助移动互联网,话题、社交、互动、参与、激发,可以把这些高手聚集起来,完成推广宣传、口碑传播放大、共同丰富品牌内涵、产品迭代提升。

疑问二:

在听完“三个爸爸”儿童空气净化器案例如何在细分市场快速启动,以及“大可乐3”手机如何25分钟在京东完成预售1万部的案例之后,“500强”团队惯性提问的问题是:你们邀请了多少“熟人”来点赞、转发?这些销售额中,你们自己实际刷了多少单?新客户的转化率到底有多高?制造事件之后,达到现在的品牌效果,你的费用总投入有没有达到千万……

“500强”还是在按照惯性思考问题。

他们没有认识到:

如果只是一次一两千万元的销量行为,一次几千元上万元的点赞推广活动,就能成为引起全行业关注的事件?

刷单作假,只是厂家的自娱自乐,你的品牌何以能够建立?你的品牌故事何以得以自发传播?

另外,你们每年的品牌费用投入过亿,今年砸出了几个水花呢?

事实上,以上疑问,几乎是每个传统营销人在与我交流时,都会提到的问题。

传统企业的惯性行为是这样的

品牌建设,原来是闭门生产出来,完成勾兑润色之后讲给用户。他们这种玩法可谓娴熟,但似乎总需要那层魔术幕布的遮挡才能完成。

如果突然撇去那块幕布,他们就不会玩了。

这是中国的传统企业的所有问题。尤其擅长发挥品牌的力量(当然不少只是广告的力量)!擅长发挥渠道的力量!也相信员工的能量(全员营销的概念风靡一时)!

但是,要想发挥老顾客的力量?这时候他们会变得很不自信,会犹豫迟疑,甚至想都不敢想。

为什么?

因为不论是渠道,还是员工,都是他们的生意合谋者,他们曾经向一个共同的群体合谋——他们口头上的上帝(消费者)。

今天,让“500强”与消费者合谋起来?这几乎是让他们自拆魔术。

“没有这样的人去做这些小创新”

“500强”队员对我提出的一个个疑问,其实是他们在每个问题上在做自我检视。

中间,“500强”团队得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结论:距离用户更近?在我们公司,没有这样的人做这些事情。

因为,这些都是“公司”的事情,公司对外发言都是要有谨言慎行的,不可能从内部推出一个甚至几个这种与用户对话的人。

即便能找到这样的人,也找不到“有逼格”的职业经理人,老大更不会轻易出来上蹿下跳的……

对他们来说,要想与用户距离更近?显然很难。

KPI考核,毁了他们!

“500强”团队的好奇还在继续。继续说。

比如:他们不断追问我,三个爸爸空气净化器耗费那么大的力气,只是要形成一种“偏执狂爸妈”的定位,聚焦于爸妈人群,是不是太小众?如何评价每一次推广的有效性呢?如何评价每一次的投入产出比?

“你这么做小众,你的平均成本得多高啊?这种玩法能不能形成规模效应?”

“你怎么可能整合这些资源呢?你怎么可能迈出了这些边界的呢?”

……

大品牌曾经有太多优势、太多资源可用,经历过辛苦打拼的人们,高高在上;执行层、一线战士,与上层代沟严重,而且屡经换防,现在真正落地干活的人,更明白如何顺水行舟,他们早已忘记了当初发展时期的艰辛和尝试动力。

他们以前的做法,都是投放广告、直接中介化执行所有的对外传播,他们的评价体系也都是围绕这个展开的,比如:到达率、曝光频次、点击率、千人访问成本……ROI考核体系明确,内部工作的评价体系明确,在你的既有规则之下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最安全的,也是最理所当然的。

你跨出脚步做创新,一旦失败,则可能被放大成为罪责。

在2007年,索尼前董事天外伺朗写过一篇文章,《KPI考核毁了索尼》。2013年这篇文章在中国企业里引发了大讨论。当时文章里提道:因为考核主义的导向,导致了索尼的“激情集团”(公司那些不知疲倦、忘我状态的集体)消失了,“挑战精神”消失了,团队精神消失了。

当时我颇为不解。如今,面对这家500强企业的诸多疑问,让我的认识加深了。

大家距离KPI更近,但失去了抱团啃硬骨头的风气。

大家各自在自己的边界里打转转,互不“侵犯”、各自为安,看似每个人都做好了自己“坑”里的工作,但失去了一气呵成、步步紧逼的攻势,也越来越看不到协同作战的团队风气。

“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在越来越多的团队里成为期许。

在KPI这个圈圈里面,胆小的人,裹足不前。胆大的人,伸头探脑,迟疑难定。

他们即便距离市场很近,但他们距离市场的变化不见得近。

现在的工具应用频出,受众关注度频频转换,热点转换加快。他们往往希望能够抓住一个有效阵地,形成依赖。所以,他们对新变化、新趋势,甚至已经失去了扫描能力和关注能力。

“500强”以前的做法,都是做“以一持万”的事情,然而,如今的“去中心化”的时代,这种只会做大、不会做小的习惯,大事玩不出来花样,“小事”不愿做(看不上小创新),结果只会失声,品牌快速被人遗忘。

新的尝试,如果不能从小(细分)起步,就不可能向大(主流)跨进。如果他们还梦想着一个产品通杀、一个玩法通杀,他们就不会有本质变化。

他们自己的话说:一次次看到各个行业新的热点出现,一次次却都与自己错失交臂。

只是借助个人的驱动力去尝试创新,一定不会成为气候,无法实现一个组织的创新。

而这恰恰是创业型企业的机会。

这些新品牌,只要有明确的人群目标,只要选取了目前人群聚集的阵地、并发动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就一定会有人关注、传播、分享和互动。它的衡量标准很简单:有没有传播、有没有影响力、有没有关注度。

有效信息只要能被传播出去(比如儿童空气净化器,比如偏执狂爸妈、新爸妈对孩子的爱,比如创始人的创业情怀等等),就是一定能打动人心。

在变化加速的年代,大企业有大企业的优势,但他并不会总是领先;小企业有小企业的灵活,总能寻找到机会(当然,小企业的机会并不是大企业留给你的,而是消费者留给你的)。

至少,小企业有一个机会是不会改变的:你距离变化更近。

【总结】

1. 有时候,如果说一个企业的玩法落后了,或许不只是它一个个体的落后,而可能是一个模式的落后,一个群体的落后,一个产业链的落后(它的服务商们)。

2. 你的团队是不是落后了?来自于这个团队是否自我设定了边界,而且只是这个边界里面“逛游”。你们是否设定了边界,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你有没有随时学习、随时变化、随时与人合作的开放心态,而且不是惯性前行。

3. 颠覆别人是创新,作为成功者通常希望下一步是保护成果。只有持续颠覆自己,才会持续创新。

(丁丁:北京联思达整合营销机构CEO,微信公众号:深度粉销。)

品牌建设,原来是闭门生产出来,完成勾兑润色之后讲给用户。他们这种玩法可谓娴熟,但似乎总需要那层魔术幕布的遮挡才能完成。

如果突然撇去那块幕布,他们就不会玩了。

猜你喜欢

惯性玩法
高阶非线性惯性波模型的精确孤立波和周期波解
鸡蛋托的创意玩法
向时尚ICON借衣之“花”式新玩法
吃亏的“赚”和占便宜的“输”
无处不在的惯性
对惯性的认识误区
无处不在的惯性
2009年高考物理专项训练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