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璇诗话淇河 蕴美育德

2015-03-18邱璇宋立文

中国德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校孩子

邱璇 宋立文

古往今来,人们对鹤的喜爱和追求未曾停止过:卫懿公痴迷养鹤的传说;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等一大批骚人墨客的诗句;“鹤唳华亭”等与鹤相关林林总总的成语足以佐证。鹤壁,则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之说而得名。谈鹤壁,自然先想到淇河——豫北唯一未被污染的河流。在江河遍地的远古、中古甚至不远前的现代中原,一条干净的河流不足为奇,但在当下,她因稀少显得弥足珍贵。2014年9月13日,中国诗歌学会授予她“中国诗河”的称号。借用中国诗歌学会负责人张同吾的话,“自《诗经》开始,鹤壁和淇河紧密相连,成为诗歌发源和传承的重要地域,把鹤壁淇河命名为‘中国诗河实至名归。”

“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两千五百多年前,人们在淇河赋诗抒怀,而今,人们在淇河传承文脉。那么,这条流淌了数千年的“诗河、史河、爱河、文化河”会滋养孕育出怎样的儿女?笔者来到淇河河畔,沿河岸一路走来,边听边看,希望把这里的故事带回去,讲给更多人听。

淇河悠悠 沁心无声

“心理健康是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近年来,我们致力于构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教育体系,努力为他们的一生幸福打牢基础。在这一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先导性、基础性的地位。”一直以来,鹤壁市教育局局长王朝庄教授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构建学生健康成长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不懈探索与实践。2012年,鹤壁市被教育部评为首批20个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之一,鹤壁是河南唯一获此殊荣的省辖市。正如鹤壁市教育局办公室杨自起主任所讲的那样,“回顾鹤壁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一路走来,青涩渐褪,成熟的果实在阳光下发出诱人的光彩,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颗美好健康的心灵。”

“我们狠抓课程建设,督促指导各学校开设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并使之常态化。”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与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人格结构和性格特征由不稳定趋向稳定,在情绪情感、学习竞争、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心理困扰。鹤壁高中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自1999年起,在高一年级持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高二、高三学生因早恋、学业压力大等问题易出现心理偏差,学校定期邀请专家到校开展专题讲座,如针对高三学生考前心理焦虑问题开展的《与青春对话》《树立自信是成功的保证》等系列讲座,确保学生以积极、放松的心态备战高考。

从2009年起,鹤壁市教育局将每年的五月定为“心理健康教育月”,各学校以此为依托,因校制宜,形成了“一校一色”贯穿全年的系列化活动。”2014年5月12日,鹤壁市淇滨中学第二届校园心理剧大赛拉开帷幕,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将反映两代人心理冲突的《小孩不笨》等作品改编成心理剧搬上学校舞台,给师生、家长带来一次次心灵的激荡,唤起强烈共鸣。“阳光心理剧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性尝试,剧社的全部人员来自学生。他们在老师指导下,把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心理冲突、烦恼困惑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在愉悦的氛围中,既增长了知识,又使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宣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和支持。我们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半径,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在王朝庄局长的思想引领下,鹤壁全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由“单打独斗”变为“共同作战”。比如,淇县实验学校利用校报《实之花》定期印发给学生家长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辅导资料;淇滨区大赉店镇实验小学开办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山城区第五小学建立开放式心理辅导室、名师工作站、校园网站等等,既密切了家校关系,又方便了家校双方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及时纠正其心理偏向,为孩子心灵健康保驾护航。

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形又无形,它可以在课程、学科中完成,也能于活动和多样化的载体中渗透。鹤壁市桃源小学八年探索、五次改版,创造性地设计出集德育、作业、积累、评价和家校沟通等功能于一体的“八合一成长日志”。“八合一成长日志”作为一种有效“载体”,在学校、家庭与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家长关爱”“老师寄语”等栏目,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针对学生的个性和当时的状态,适时进行思想和情感疏导,既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原则,又实现了浸润每个孩子内心的“心育”。

鹤壁市鹤山区地处煤矿山区,又正值新旧城区改造阶段,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留守儿童也随之增多。为了给这些自卑、孤僻、缺乏关爱的“小草”一个快乐的童年,鹤山区中山小学可谓动了一番脑筋。学校选派特长教师,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组建了各种社团,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活动,让留守儿童的生活一样缤纷多彩。最受欢迎的非泥巴社团莫属了,一团团黏糊糊、黑兮兮的泥巴在孩子们灵巧的小“魔术手”中不一会儿就“变”出一个个新生命——小猫、小猴都活了,它们陪孩子们一起玩啊、闹啊……不知不觉间,孩子眼神中的黯淡和忧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与阳光。淇县北阳中心小学面对这样的孩子,老师们自发充当起“父母”的角色:每天早晨提醒叠被子、整理内务,中午关心是否吃好饭,晚上督促睡觉,生病带去医院,开心时分享喜悦,难过时仔细询问……在这里,“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但他们依然是学校和老师手心里的“宝”,学校就是他们第二个“家”。

淇河潺潺 课堂叮咚

谈到教育改革,王朝庄局长有着自己的看法:“改革是动力,创新是灵魂。”

“基础教育要改革,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首先是改变教育观念。”

“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必须根据学校、班级实际,以及各学科特点、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学生特点等等因素综合起来考量。”

有个问题困扰了鹤壁市外国语中学石来根校长很久:一方面,学校是所完中,初高中各学段学生思想、行为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班主任教育管理水平存在客观差异,每周一次的班会效果参差不齐。怎样把班会的德育效果最大化,让班会不再流于形式?几番周折、摸索,石校长想出一个“另类”的办法——把班会提高到课程的高度,改班会为德育课。

学校首先以年级为单位成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再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定德育主题,每学期设计八节德育课,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在完成校本课程开发任务之后,及时组织教师进行德育公开课研讨,于实践中再对课程作进一步完善,最后将优秀德育课教案和课件汇集成册,在全校推广。“我和明天有个约会”“毕业典礼”等内容新颖的德育课在学生内心打下了难忘烙印,成为学生心灵的“加油站”。

2013年8月的一天,刚通过竞聘上任的淇滨区明达小学王军霞校长面带微笑、信心满满地来到教学楼“巡视”。然而,透过玻璃窗映入眼帘的“景象”却完全出乎她的预料——趴在课桌睡觉的,三五成群说话的,趁老师不注意在背后“袭击”的……理应有序有趣的课堂俨然成了喧嚣杂乱的“菜市场”。新校变强校,在王军霞校长看来任重道远,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出路唯有一条——改革。“首先从课堂改变,因为只有课堂改变了,学校才会发展;课堂高效了,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了,学生才会优秀;课堂创新了,学生才会创造”。抱着这种想法,她迈出了大胆改革的步伐。王校长决定,在保持学生在校时间不变的基础上,将低年级每天的6节课变为8节课,每节课时间变为30分钟。一学期后,数学老师郭保云告诉笔者,“一节课的时间虽然只少了十分钟,却感觉过得飞快,孩子们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台湾教育名家黄武雄先生的 《学校在窗外》一书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这个追问为引线,重新审视学校教育和当前社会,也引发教育人重新思考一个问题:学校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的到底是什么角色?相信很多教育人的思考与黄先生不谋而合:孩子去学校,最主要的是学会与世界联结,而联结的方法恰恰是打开真实的经验世界,进一步发展他与人、自然、社会的互动,让每个人都拥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实现人格的最大发展,让每个生命都活得精彩。

国学大师南怀瑾认为,经典古诗文能使孩子们渐渐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可是,单纯地学习和诵读古诗文对小学生来说过于单调、索味,不足以“吊”起孩子们的“胃口”,怎么办?山城区实验小学的老师们群策群力,拿出了解决方案:古诗文的部分内容故事性、可表演性强,孩子们可以摇身一变成为“编剧”“导演”“演员”,把诗或文改编成一个个课本剧,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古诗文之意境。《孔融让梨》《掩耳盗铃》等经典通过孩子们有声有色的表演,道理更直观、易懂,也更具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在改编和表演过程中,孩子们的思想得到碰撞与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辨析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全面培养。

随着下课的校广播音乐声响起,自小喜爱乐器演奏的山城区第八小学校长牛小方放下手中竹笛,走到办公室门口,看着操场上嬉戏玩耍的孩子,脑中突然萌生一个想法:竹笛具有浓郁的华夏民族特色,发音动情、婉转,而且普通竹笛构造简单、成本低、易携带,为什么不把竹笛引入课堂教学中?学竹笛既能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又能丰富在校生活,同时音乐也是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一举多得。牛小方和其他几位校领导商议后,大家纷纷“点赞”。志愿上竹笛课的老师们先“暗下苦功”,由牛小方亲自指导,每周五集体培训,把学到的知识快速“消化”后,下一周再分三节课传授给学生。冬去春来,几年的坚持使学校的竹笛特色教学开始“崭露头角”。2014年9月,学校师生手持百根竹笛参加了鹤壁市“淇水悠悠”中国诗河命名现场表演,令在场每位观众都沉浸其中,笛声悠扬婉转、三日绕梁。

意境幽深的粉墨山水,憨态可掬的弥勒佛,活灵活现的蓝孔雀……细腻的线条、玲珑的姿态呈现在画纸、画布上并非新鲜事,但拿石头替代画纸、画布创作出的石头画,笔者还是第一次见到。置身淇滨区嵩山小学的石头画展厅里,面对着一件件精妙绝伦的石头画作品,很难想象它们都出自小学生之手。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到淇河边捡拾一块块光秃秃的石头,分工合作:清洗、擦干、讨论、设计,你勾画,我涂色,玩得不亦乐乎!石头画给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任他们在创作的天空中翱翔——巧妙构图、大胆着墨、恣肆淋漓。笔者似乎看到了石头上有一扇大窗缓缓开启,望向窗外,远方是因想象而愈发真实的景致。无尽的视野,像亨利·马蒂斯不断描画的窗外(《开着的窗户》),想象世界与真实世界逐渐合而为一……

淇河汤汤 德声嘹亮

鹤山区位于太行山东麓,属典型的浅山丘陵区,有不少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的农村学校。这些学校怎么办学?如果仅靠政府“输血”,自身不“造血”,出路在哪?笔者走进这片丘陵区,在鹤山教育人的身上找到了答案。

有这样一位校长,他上有老下有小,一周却只回一次家,是全校师生的“大管家”;他患老胃病,经常一两天滴水未进继续工作;他是“工作狂”,抓管理工作的同时,兼任两个班级的历史课老师;他是“城里人”,曾在鹤山区最好的中学任教,却选择留在一所农村学校当校长,至今七年。他就是鹤山区北辰中学校长张予峰。

关于成绩,张予峰闭口不提,但笔者从随行的鹤山区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刘常利口中了解到他干过的一件“大事”:位于鹤壁集镇窦马庄村的北辰中学建校十年没有操场的窘迫局面远近皆知。2012年8月,张予峰自筹资金15万元,争取国家资金15万元,几十次与窦马庄村委会干部“谈判”“周旋”“斗智斗勇”,终于成功向校园东侧征地10亩,建造了现代化的操场,结束了北辰中学建校数十年没有操场的“黑色”历史。

在张予峰校长带领下,学校涌现出一批敬业奉献的好老师,坐在张予峰旁边的杜志荣便是其中一位。有多次机会可以调到更好的学校发展,可以与远在天津的丈夫团聚,她都没去。家中是幼小急需照顾的双胞胎儿子,学校有几十上百个渴求知识和关爱的孩子,感情的天平里,她已经分不清哪边是亲人,哪边是学生,她只知道,她是北辰中学所有孩子的“母亲”。

马保全,一位山村教师,用38年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因爱孩子而从教,用爱心以育人”这句话的涵义。他自己也没想到,16岁时一头扎进山村教育事业,一干竟是38年。比起自己,他更想让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改变命运。1986年春节,三岁孩子的一句“爸爸,为啥总让我穿别的小孩穿过的衣服?”刺痛了马保全,他想到外面闯闯,让妻儿过好日子,但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神和话语让他心软了。如果说16岁的他是因为刚毕业一时冲动选择从教的话,这一次,是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使他留了下来,并且再也没有过离开教师岗位的念头。

2002年,马保全被选调到邻近的毕吕寨小学并担任部分管理工作。六个村的孩子都到这所学校上学,家远的要走五六里路。为保证孩子路途安全,他每天往返四次陪学生上学、回家,12年他走了21600公里……说不完的事迹,抒不尽的感动。38年太长,但对于钟爱教育事业的人来说,又太过短暂。马保全说,只要还能教,他就教下去,只要还能走,他会一直走下去。

一位好校长是一所好学校,一位好老师则是阳光和雨露,供给生命以养分,助其长大,又是道德修为的参照镜,助其成长为大写的“人”。人民教育家霍懋征老师说,不爱学生,就不可能关心他,也不可能教好他。可以说,教育的真谛就是“爱”。爱是奉献、是坚守、更是一种智慧和艺术。

镜头拉回2009年秋冬交替之时,鹤山区几十里矿区拆迁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满目的废墟上,一簇簇绿色格外引人注目,那是各家小院无法随迁带走的一棵棵果树。这些粗细不一、高矮不齐的果树,成了市民在此生活多年的唯一见证,对无尽的荒凉诉说着往日的生机。在鹤山区中新小学耕耘了二十多年的老校长彭济岭以他特有的敏锐眼光,洞悉到这些被遗弃的果木中隐藏的德育契机,推敲出一个适合彰显学校特色,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校园果林化建设。经过近三年有计划地栽培,学校现已拥有不同果木80多棵,初步形成石榴园、柿子园、山楂园等小型果木林。暮秋时节,黄了柿子,红了山楂,甜了石榴……扑鼻的果香溢满校园,果实挂满枝头,装扮成学校独有的景观。果树从栽种到管护,不正是体验教育?学生从观察到绘画、写作,不正是审美教育?果实从养育、采摘到献给老师、父母,不正是感恩教育?这一潜力无限的宝藏——果林,为学校孕育出源源不断的德育果实。

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他们的感人事迹中彰显出的是一种人间大爱,朴实的话语背后跳动的是颗颗热爱教育的滚烫之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9日与北京师范大学代表座谈时强调的那样,“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走了这么久,讲了这么多,该停下来找一处小憩片刻了。见东方不远有家小店,便走去讨茶喝。老板娘笑脸相迎,说店里只有自制的“家乡茶”。口渴难耐,顾不上思考太多便将茶快速送入口中。咦?淡淡的麦香和咖啡的焦糊味萦绕口中,再来一杯,慢品,竟回味无穷。热情的老板娘不吝讲出“秘方”:把麦粒用铁锅炒糊,再用沸水沏之即可,说罢,自忙去。笔者恍然大悟:正所谓大道至简、淳朴自然,苦苦寻觅的鹤壁教育之道岂不是就在这清茶之中?

责任编辑/高艺菲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学校孩子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