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念倡导到工程实施:大连金州新区的探索
2015-03-18高奇志
高奇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大连金州新区依托“五品”工程,即高品格德育培养工程、高品质课堂塑造工程、高品位特色文化建设工程、高品行教师队伍培育工程、高品性校本课程实施工程,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高品格德育培养工程,
秉承德育正导向
立德是教育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铸德之根。大连金州新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认真反思总结德育的历史缺憾,发现区域德育工作存在四个“缺乏”:各学校各行其是、各搞一套,难以形成评价体系,缺乏指导性;德育目标模糊,内容假、大、空,没有抓手,学生不得要领,缺乏实践性;德育工作枯燥乏味,学生敬而远之,缺乏趣味性;难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共建的良性局面,缺乏呼应性。为此,大连金州新区树立“大德育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价值标杆和价值取向,创新区域性德育工作体系,以学生“好习惯三三三工程”为突破口,推动受教育者道德素养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家校携手、师生结合、全员共建德育体系的新探索。
“好习惯三三三工程”,即每日三句话(你好、谢谢、对不起)、每天在校做好三件事,在家(生活)做好三件事。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好习惯养成做起,积小成大、积少成多、积微成著,推动学生十几年的健康成长。为了增强学生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大连金州新区还精心设计了学生人人喜爱的卡通人物——小海娃,编辑出版《小海娃成长记》德育系列读本,从幼儿园到高中,一年一本来记录孩子们的成长足迹。目前,这套读本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面向全国出版发行、推广,并在大连金州新区初中以下近十万学生中全面普及。各校开展了许多以小海娃为载体的丰富多彩的德育创建活动,区域还创编了小海娃系列校园歌曲、动画故事、教育文化用品等,取得理想效果。
高品质课堂塑造工程,
坚持教学有教育
课堂集文化知识学习、道德情感培养、价值观念形成于一身,既是提高学习能力、学业水平的主战场,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为此,大连金州新区在国内率先提出了“高品质课堂”新理念,旨在构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尚、本真、丰厚、灵动的课堂,不断实现育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同时,区域还通过改善教师备课技术,改善校本研修和教师培训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度创新研究和创新实践,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符合区域实际、凸显育人效能的课程教学实践体系,并编纂了《高品质课堂创新案例研究丛书》,目前这套丛书已成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化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实践成果系列开篇之作,由教育科学出版社面向全国出版发行。
与此同时,金州新区还在国内率先推出《课堂直播》专门电视栏目,把课堂原汁原味地展示给社会,接受社会评议和监督,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把正向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和社会,有效推动了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高品位特色文化建设工程,
构筑成长新家园
文以载道,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生命质量。学校文化唯有与学生的知识学习相结合、与学生的成长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品德养成相结合,方能魅力永恒。
大连金州新区力戒学校文化中的四种庸俗化倾向:到处贴标语,挂口号,满墙宣传画,华而不实,浮于表象化;文化内涵大而全,貌似内涵丰富,其实学生难以系统性消化吸收,感觉庞杂化;找人设计,请人装饰,缺少师生参与,脱离学生实际,更游离于学生的成长需要,彰显装潢化;换一任校长换一种学校文化,甚至一任校长反复更换校园文化,师生无所适从,体现速变化。如今,大连金州新区的学校文化凸显“多样化”与“特色化”,因为一所学校,一个学段,不可能完成大而全的文化建设,小而专的主题式的学校文化则可以让学生领略不同的风景,获得不同的熏染,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培植更优质的素养。
大连金州新区通过“一校一品”学校文化工程,努力打造区域共享的公共文化资源,并设计推出“小海娃校园文化游”,实现区域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滨海学校的“海洋文化”,倡议师生“到海的对岸去”;开发区五中则在“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中让师生懂得“生命因你更精彩”;新城小学的“生命博物馆”,引发孩子思考“假如这个世界没有生命”的内蕴;金石滩小学的“旅游世界文化遗产”,以“我们将留下什么样的文化遗产”为主题词;城内小学的“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号召全体师生“热爱我们美丽的家园”;开发区九中的“美在九中”,让师生明白“美,就在我们身边”……
值得一提的是开发区五中和滨海学校,这是两所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生源均是本地农民、渔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近两年来,两校开展主题鲜明的高品位文化建设,学校整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师更自尊,学生更自信,教育教学质量连年上升,学生有了竞争力,学校有了生命力,高端的校园文化带给孩子们从内到外的喜人变化。
高品行教师队伍培育工程,
弘扬师德铸师魂
有好的校长,才有好的学校;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大连金州新区对校长和教师提出了明确的专业素养标准。一名优秀的校长,应该成为影响一方的社会贤达,受人景仰的道德楷模,让学生受益终生的良师益友。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做到内外兼修,立德树人;治学有术,博闻强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如今,这些标准已深入全区广大校长教师之心并自觉践行。
为了不断提升区域校长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实现与国内教育发达地区的全面对接,大连金州新区不断完善培养规划、持续优化培训体系。区域连续举办系列化“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校长论坛,有效提升了校长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智慧,成为品牌活动,同时以“三名工程”为载体,高位规划未来5—10年的人才培养战略,以“品牌带动一般”为战略重点,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管理的长效机制。目前大连金州新区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三大领域中的近万名教师中评选“三师”,产生了77位首席教师、80位名教师、30位德育导师,他们是师德的楷模、学术的典范,必将对整个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和素养提升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三师队伍”成为提升区域教育品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支撑。
大连金州新区还开拓性地面向全区选聘200名“社区教授”,不仅丰富强化了社区教育资源,为社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也促进了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有效互动,创设了良好的区域教育文化氛围。除此,大连金州新区每年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1000万元,每年安排500人次以上骨干教师赴国内外名校、科研机构进行各种形式的专业化培训。目前,全区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率达100%,全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高级职称比例达到65%,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例达到22%,拥有区级以上荣誉称号教师比例达到55%以上。
夸美纽斯曾说过:“德性的实现是由行为,而不是由文字。”大连金州新区教师的价值取向与追求,在潜移默化地推动着区域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高品性校本课程实施工程,
搭建平台多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情境、平台和路径。
不同学校乃至学生个体都存在差异性,如何让课程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大连金州新区进行不懈地探索和实践。目前,全区84所中小学,100%开设校本课程,课程总量多达1200多门。其中,涉及身心修养、人文艺术、传统文化、工程科技、生活技能、社会实践、学科拓展等多个领域,结构上凸显多样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在选课方式、开设方式等方面更加灵活,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和学校办学理念,学生个性化、多样性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学业、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生生有特长“的特色局面形成。
大连金州新区精心设计了“艺体人才一条龙”全新培养模式,即从小学到高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成长需要,开通艺术、体育特长培养绿色通道,解决目前条件下,各学校特色发展人才逐层断档以及学生特长培养由于学段升级而失去链条的难题。2014年,大连金州新区选择了足球、篮球等13项体育项目,确立了39所项目布局校,选择了声乐、器乐等8项艺术项目,确立18所项目布局校,实现全程对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同时,大连金州新区还提出了“拥有一门特长,生命不同凡响”和每天“运动一小时,不戴近视镜”等成长目标,切实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上半年,全市性艺术比赛,大连金州新区拿到全部冠军,滨海学校夺得全国中学生校园足球锦标赛冠军,金州高中夺得全国高中女足锦标赛冠军,并代表国家队赴意大利参加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夺得第五名。在国内外舞台上、赛场上,大连金州新区的孩子们展示着别样的风采,在成长体验中悄然积淀积极的情感体验,一种无形的正能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邃内涵生动落地。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强调,要进一步增强中小学德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不断改进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努力促进年轻一代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大连金州新区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性、把握《意见》的科学性,依托顶层设计,实施“五品”工程,构建了“全员、全力、全心”的育人格局,真正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彰显出崭新的生机和活力,区域教育稳步走向均衡化、优质化和特色化。
责任编辑/李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