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竞局
2015-03-18宋鑫陶
宋鑫陶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城市群的竞争仍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间。而升级为国家级城市群,成为所有区域城市群的梦想。
暗流之下,其实汹涌。
古往今来,世界范围内的城市竞争一直都在,或以政治论争,或以经济角逐,或以规模比拼。古老的城市渐次没落,新的城市取而代之,并迅速崛起。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城市经济依存度的提高,城市之间的竞争逐渐扩大为城市群之间的较量和抗衡。
国家级城市群将增至5个
2014年12月30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和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课题组共同主持完成的《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4》在上海发布。
这份涉及87个城市的报告,着眼于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均衡性五个维度,对我国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进行了排名,依次为: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位居第一阵营,山东半岛城市群属于第二阵营,中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属于第三阵营。
多年来,长三角城市群在我国城市群中的经济排名中一直位列第一,此次更是在综合排名上超过了珠三角城市群而跃居首位。第一阵营代表了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最高形态和方向。
英国地理学者戈德认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作为从大城市演变而来的城市群,其通常以一个特大城市为核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联合周边城市所构建起的一个高度同城化和一体化的城市群体。
上世纪90年代,正是在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为代表的三大城市群的带动下,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的潜力被充分挖掘了出来。未来20年,这三大城市群被认为仍将会主导我国经济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国城市群总面积占全国的25%,却集中了全国62%的总人口、80%的经济总量、70%的固定资产投资、76%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的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和92%的移动电话用户、98%的外资和48%的粮食。
这正是城市群的集聚和集约效应的体现。也因此,在进入本世纪之后,关于城市群的打造和竞争也就进入了白热化,而升级为国家级城市群,更是成为了所有区域城市群的梦想所在。
据相关媒体报道,目前我国的城市群规划已进入正式编制阶段,将分三类打造20个城市群。其中,包括了5个国家级城市群、9个区域性城市群和6个地区性城市群,这意味着我国将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3个国家级城市群的基础上,再增加两个国家级城市群。而根据最新城市群编制方案,这两个去年就被各地纷争的名额将极有可能落户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
未来的竞争仍集中在第一阵营
上世纪90年代,当时国内新型的内燃机车开始运行,从北京坐火车到上海需要28个小时。如今,乘坐高铁只需要不到5个小时。
交通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也逐渐模糊了城市的边界。在资本和产业的不断集聚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更多地开始表现为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主任刘勇看来,长三角地区之所以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发展得比京津冀好,与其民营经济发达有关。反观京津冀,国有企业比重过高,滞后了民营经济的改革,使其缺乏承接北京制造业的活力,而河北地区产业结构相对低端,也难以承接北京和天津的高科技产业。
此外,作为首都,北京有着巨大的“虹吸效应”,产业、人才、资源和各种功能的过于集中,强化了它的核心作用,也弱化了周边城市的竞争力。城市功能的大而全,还带来了严重的产业同质化问题。
与京津冀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则得益于有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中小城市。上海是长三角的核心,广州是珠三角的核心,但这两个城市群却不是一核在运转,而是朝着多核的方向在发展。特别是作为珠三角另一核的深圳,在近两年的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上,深圳都排在广州之前。2014年,广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6万亿元,增长8.5%,而深圳也突破1.5万亿元,增幅10%,即将赶上广州。
改革开放后,我国一直借助于“后发优势”战略,通过模仿和学习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长三角就是实施这一战略的典型。如今,没有了人口红利和“后发优势”,长三角也必须转向谋求“先发优势”,向创新驱动转型。
上海自贸区的获批,让长三角城市群走在了改革和探索的前面。当然,珠三角和京津冀也不甘落后,天津自贸区和广东自贸区也都顺利进入了第二批自贸区试点名单。所以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城市群的竞争仍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间。
在《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4》中,山东半岛城市群之所以能位居第二阵营,凭借的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基础,“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综合指数除2008年有所下降,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是体量不大但在总体发展水平上却超过成渝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的主要原因。”该报告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认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综合发展水平依然具有绝对优势,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水平虽落后于三大城市群,但远高于中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
从整体而言,包括中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在内的中西部城市群大都因为“经济基础薄弱,一体化程度较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均滞后,在发展思路与模式上也比较被动,依附并受制于东部而缺乏应有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觉。”这使得城市群之间的层级分行更加明显和突出,而且日益固化。
当然,各个城市群也有着各自的优势所在。以济南和青岛为双中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有着较好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产业基础、交通网络和城镇体系,所以无论是就规模、经济实力,还是影响力而言,山东半岛城市群都已步入了大型城市群的行列。同时,山东半岛城市群也存在着核心城市实力不足、腹地相对狭小、港口竞争激烈和资源环境压力大等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产业布局、企业集聚和整体竞争力都得到了优化和提升。
城市群是未来主导性的空间载体
单个城市的承载力有限,人口的过度集聚、资源的过度开发、空间的极致利用和产业的无序布局,使得城市面临着雾霾、水污染、交通拥堵等严重的“城市病”,而城市群的建设恰恰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所以,城市群被看做是未来我国主导性的空间载体。
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建设城市群也被认为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一条主路。因为其不仅可以实现城市与城镇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互动和融合,还可以通过对人口的分流和产业的转移,减轻大城市的承载压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中西部城市群的培育,可以平衡区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打造下一个“中三角”和“西三角”。
所以,去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就提出,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完全符合全球化背景下的城镇化一般规律,符合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本特征。
但是,“与西方城市群主要是城市地理与经济自然演化的结果不同,我国城市群规划与建设的主要动力是人工的规划、设计和推动,因而,其中必然要更多地加入历史趋势、时代特征和当下诉求等‘时间性因素,或者说,很多紧迫性、当下性的需要和愿望很容易混入并主宰我国的都市化进程。”这也造成了我国多数城市群只是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的“一群城市”,还存在着普遍的重形态建设、轻实质发展等问题。
《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4》也显示,目前我国城市群还存在着合理的城市层级和分工体系尚未形成,以及较为严重的“简单均衡”或“一城独大”现象。
2015年1月26日,世界银行发布的《变化中的东亚城市区:十年空间增长测量》报告指出,珠三角(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已在2010年超越著名的东京都市圈成为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世界第一大城市圈。但业界普遍认为,相比于东京都市圈、纽约都市圈等发达国家城市圈的发展质量,珠三角城市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该报告还指出,城市管理碎片化是中国迅速城市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中国在大力推进城镇化,但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却没有跟上速度,由此带来了各种边界问题。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主要障碍就是行政区划的分割,在规则体系共建和市场监管共治方面的能力都需要提升。
所以,不只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就整个我国城市群的发展而言,我们都还处在一个发展的起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