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家访为依托帮助单亲孩子融入班级的策略

2015-03-18李嫣昉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5年3期
关键词:玩游戏爸爸妈妈笔者

李嫣昉

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笔者,就担任了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作为一名新上任的班主任,学校要求在开学的一个月内对班内所有的孩子进行一次家访。一开始,笔者并不明白学校这一安排的用意究竟为何。在随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笔者逐渐体会到,作为班主任,只有走进学生的家庭,走近他们的生活,亲身体验孩子成长的环境,才能真正去了解孩子,才能建立促进家校沟通的桥梁,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升各项能力。下面笔者就一名学生的转变过程来说明家访对单亲孩子融入班级的重要性。

疑惑:孩子对事物时而沉静时而易怒

初初一看,A是一个长相清秀、小巧灵活的小男孩。虽有点内向,却也不失六七岁男孩的天真、可爱。下课时,他也会与班内熟悉的小伙伴玩游戏并玩得不亦乐乎。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的孩子在班里结识了越来越多的朋友,课余时间也会在一起聊聊天、玩玩游戏。而他的朋友却仍然只是原来同一个幼儿园的同学,有时甚至只是一个人在座位上静静发呆。

在一次大扫除中,A的手指不小心被其他孩子手中的工具划破并流血了,小朋友们急匆匆地跑来告诉笔者。对于这么一个“严重”的伤口,A的表现很平静,即便是处理伤口时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适与不快。于是,笔者表扬了A的大度和勇敢。然而有一次,A与班里的一名男生发生激烈的冲突——两个男孩子竟然动起手来。等到他们都冷静下来后,笔者问及他们为什么动手时,原因居然是对方在走路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A,而他一下子生气起来,一拳打到了对方身上。笔者问他原因,他则说那个同学是故意打他的,可周围的同学都说那个同学的确是无意的。

笔者将A经历的两次事件进行了对比,感到非常奇怪:同一个孩子,都被其他小朋友“伤害”了,为什么他的反应会有怎么大的差别?

探寻:孩子行为的与众不同究竟为何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也为了尽量避免同样事情再次发生,笔者决定走进这位孩子的家庭,向他的家人了解他的成长经历以便找到适合他的教育方法。

这次的家访是一次被泪水浸润的家访。孩子的奶奶告诉笔者,当孩子只有三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因病去世。他的父亲也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因此心思一直用在工作上。这几年,孩子一直是在爷爷奶奶的悉心照顾下长大的。奶奶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就越来越感到自己与其他孩子的不同。每一次出去玩,当他看到其他孩子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时,就会低下头走开;当他听到同学在谈论一家出游的经历时,总会不自觉地沉默。所以这个孩子有时候会非常敏感,只要他觉得有小朋友对他不太客气的时候,他就会变得暴躁,即便小朋友们对他真的没有恶意。”原来这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如此与众不同,难怪当其他孩子玩在一起的时候,小小年纪的他也会流露出孤独的眼神;也难怪,他很少像其他同龄人一样,有真正发自内心的欢笑。

这一次家访让我真正体会到家访的意义——只有走入孩子的家庭,才会知道孩子的成长环境,才能够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真正做到和孩子进行“交心”的交流,能够“对症下药”。

实践:用关心爱护提升孩子的归属感

单亲家庭的孩子,在集体中容易产生孤独感,是因为大多数的孩子都成长在三口之家,学校里开展的同学之间的交流活动较大一部分的内容是有关三口之家的,这恰恰是单亲家庭孩子所缺少的。久而久之,他们会产生 “我和大家不一样,大家不会接纳我”的心理。就如A同学,其实其他孩子的交谈只是无心的、随意的,而他却感觉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了他的情况而特意在他面前炫耀。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理,他自然与每一名同学产生距离,不愿与他们靠近,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孤独,从而对孩子的性格和心理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在接下来的教学生活中,笔者增加了对A的关注,也让班里的孩子更加主动地和他成为朋友。

1.教师带着他参与集体活动

秋游那天,当笔者和另一位带队老师邀请同学们玩游戏时,孩子们开心极了。当大家玩“摸脸认认”时,笔者观察到A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他的眼神中有点失落也有点向往。于是,笔者就蒙上眼睛朝着他的方向走去。笔者一边摸着他的脸,一边描述着他的面部特征,最后才说出他的名字。当其他的孩子都说猜得正确时,笔者摘下蒙住眼睛的布,看到A笑了,笑得很灿烂。随后,他开心地蒙上了自己的眼睛,继续和大家玩起了游戏。秋游结束后,他竟然主动地拉住笔者说:“我今天玩得很开心。”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笔者充满了期望,也让笔者相信:今天的尝试是正确的,接下来更要努力。

对于孩子们来说,一年一度的亲子活动是一件让他们更加开心的集体活动,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也参加。因此,当笔者向大家发出活动号召时,绝大多数的孩子踊跃报名,唯独A显得异常平静。放学后,笔者问他:“你想参加亲子活动吗?”他摇头。“为什么?”笔者很想知道原因。A轻轻地说:“其他人都是爸爸妈妈一起参加的,而我没有妈妈。”是啊,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所理解的亲子活动就是三口之家一起参加的活动。那A是不是就不能参加这次亲子活动了呢?不行,这是孩子们的第一次亲子活动,真的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参加。因此,笔者利用午间谈话向大家重新定义了“亲子活动”——亲子活动是一项让自己的家里人参与进来的学校活动,大家可以邀请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来参加。下课之后,笔者再次邀请了他。这一次,他迟疑了一下回答:“我回家和爷爷奶奶说一下。”亲子活动那一天,笔者看到了班里每一个孩子都邀请了自己的家里人参加,特别是看到A带着爸爸和奶奶来参加的时候,感到特别开心。

2.同学主动邀请他参加游戏

亲子活动时,集体性的游戏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孩子们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踢毽子,以大组为单位进行拔河比赛。其他的孩子正和爸爸妈妈玩得不亦乐乎时,只有A和家人坐在一边看着大家。正当笔者要上前去邀请他们的时候,班里的几个女生已经一起走到A的面前,热情地说:“大家都很想你也参加游戏,你和我们一起玩吧!”说完,她们还主动地拉起A的手,和他一起踢起了毽子。此时,其他的家长也盛情邀请A的家长也参加游戏。在大家的邀请下,A和家人终于跟大家一起参加了各种游戏和活动。这一次的亲子活动,A从一开始的不参加到后来的愿意试着参加,这就是一种跨越。因为A感受到了同学的热情,大家都非常希望他能够真正地融入到他们中间。

3.妈妈们说我们是你的妈妈

经过两年的时间,A已经融入了班级这个大家庭,孩子们也非常愿意和他一起玩游戏、参加假日小队活动。笔者真的为他的改变而感到高兴。

到了三年级,学校开展“献给妈妈的歌”的活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所有的妈妈和孩子一起合影留念。其他的孩子都兴高采烈地站到自己的妈妈身边,只有A又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这时,笔者走向他:“老师和你一起拍照,好吗?”就在孩子还在犹豫的时候,妈妈们走过来和他说:“孩子,来拍照吧,我们都是你的妈妈!”A终于和大家站在一起,来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因为有了同学的邀请、关心,因为有了各位家长的呵护、关爱和包容,因为有了老师的陪伴,A终于慢慢融进了班级,终于能够开怀地与大家说笑、玩游戏。孩子的转变得益于他一年级时的第一次家访。因为有了那一次家访,让笔者了解了他的家庭和成长环境,笔者才能在往后的教育活动中根据他的经历去关心他、爱护他,让他感受到大家的爱,让他成功融入集体。

(浙江省杭州市文一街小学秀水校区   310000)

猜你喜欢

玩游戏爸爸妈妈笔者
老师,别走……
回到古代玩游戏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我的爸爸妈妈
出海捕鱼啦
我眼中的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我能行
玩游戏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