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驻村龙头企业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以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石庙村为例
2015-03-18罗菲
城镇化进程中驻村龙头企业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以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石庙村为例
罗菲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摘要]在城镇化进程中,企业驻村已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破解“三农”难题、培养农村“造血”功能的有效载体。依靠驻村企业的资金、人力、管理和市场等资源来发展农村实体经济,从而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升级、农民增收、乡村文化建设和基层自治等产生重大影响。但企业驻村使得乡村治理的主体由单一变成了多元,势必带来了乡村治理新的难题, 驻村企业与乡村“两委”之间应协调关系,实现共赢发展;加大对乡村扶持力度,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完善乡村治理的法律法规与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制度;做好乡村治理工作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加大对乡村扶持力度,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明确乡村多元治理主体地位。
[关键词]城镇化; 驻村; 龙头企业; 乡村治理
从史至今,我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食为人天,农为正本”就很好地诠释了“农”的重要地位,因此,做好农村工作始终是各代各级政权的重要议题。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城镇化将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在各地城镇化进程取得有效成绩的同时,随着市场化经济改革和扩大开放等国内外多方面因素影响,特别是村域集体经济、农业龙头经济、合作社式混合经济等迅猛发展,对所驻村落的乡村治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难题不断更新,使得“三农”问题越发得到中央高度重视,并把乡村治理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位置。因此,分析驻村龙头企业对乡村治理的影响,探索适应驻村龙头企业对乡村治理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尽管从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方面来看,驻村龙头企业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可有效解决乡村治理问题,然而,从学术界现有研究来看,驻村龙头企业对于乡村治理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是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的方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交易模式。如受交易特点、商业环境以及交易主体因素的影响,对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约与治理带来一定的风险[1]。同时,企业进村在推动农村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显露出对村庄建设(如村庄环境、土地流转、村民福利等公共性问题)的不利因素,从而对农民的满意度造成影响,由此给乡村治理带来新的问题[2]。民、村两委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在现有体制下无法得到合理分配 ,引发的矛盾也会阻碍农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良性发展[3]。目前学术界关于龙头企业对于乡村治理的研究大多是理论分析,缺乏用实例来探讨村庄与驻村龙头企业共建下的农村如何引导村民治理及乡村治理。本文以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石庙村为例,就驻村龙头企业如何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完善所驻村的治理情况,实现村企“双赢”作系统研究。
1企业影响乡村治理的一般机制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引导、财政资助的不断加大和企业发展的持续化,农村内外都发生了巨大转变,许多企业(特别是农业企业)越来越多地扎进农村,正在深刻改变着原本相对朴实、封闭的农村,现阶段,企业驻村给乡村治理带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影响。企业对乡村治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归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1.1 通过企业优质资源来影响
企业是市场化的重要主体,是市场存在的必要细胞元素,有着许多乡村所不具备的特色资源。企业的进驻,势必会给农村带来丰富的人才、资金、管理、技术等资源,这些先进的优质因素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就业和提高收入等等问题,这对于经济相对落后、渴望发展的农村和村民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企业进驻农村的重要原因是可以利用较小的成本代价获得土地资源和农村廉价劳动力等利益最大化,这两者需求结合,在企业和农村的二元地位中,企业可以轻而易举地凭借优质资源来影响乡村治理。
1.2 通过对农村资源控制来影响
企业的进驻不可避免会占用农村的一些基础资源,如土地和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还控制着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渠道甚至是企业修筑和捐赠的公益设施。在某种程度上讲,企业的进驻可能导致对农业基础资源的绝对控制,而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对农村资源的依附性不曾降低,这就导致了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受制于企业。对农村资源特别是关键性资源的控制为企业影响乡村治理提供了强力依托,如何引导企业正确的影响农村发展,为乡村治理提供正能量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1.3 通过劳资关系来影响
从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角度上看,劳资关系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雇主和员工的关系。劳资关系的建立,农民作为企业的员工,自然会存在着某种利益需求或者迫于某种外界压力而受制于人,企业可以通过员工(当地农民)来影响乡村的治理。这种影响是双面的,既可以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等来促进乡村治理的发展,也可以通过控制农民(部分企业员工)来达到企业的某种目的;控制的流向也是双面的,企业和农村之间都可以通过农民(员工)相互影响。
1.4 通过文化思维来影响
企业驻村就是通过企业平台来发展农村事业,走的是一条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企业带动农村的路子。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撑,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本质内涵,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农民进企务工,势必接受企业文化的培训,接受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换而言之,企业有目的性地培养农民,让其认同企业的文化价值,这就是在思想上影响员工,影响乡村文化,也影响着乡村治理。
1.5 通过企业、乡村利益共同点来影响
企业驻村,实现了企业、乡村二者的有机结合,本质上是市场对资源配置的结果。企业的追利本性和农村渴望发展的需求融合,二者要实现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离不开共同利益的纽带。一方面,农村要改变落后的面貌,摆脱“等、靠、要”发展的被动局面,农民要增收等,离不开企业提供的资金、管理经验和科学决策的推动;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壮大也需要农村土地、劳动力和对企业的认同感等各种稀缺资源的支持。在众多共同利益的前提下,企业和乡村的有效沟通、彼此支持、相互影响势必广泛存在,因此驻村企业通过二者的共同利益影响乡村治理工作也就顺理成章。
2硕健蔬菜科技公司对石庙村村级治理的影响
石庙村位于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产业特点为新型的蔬菜产业人均年收入2.2万元[4]。襄阳市硕健公司系村民周玉良回乡创办,成立于2012年5月,注册资金500万,现有蔬菜种植面积70多hm2。公司以“健康为民”为宗旨,实行把生产加工基地搬到农民地里头的农业生产全新模式,做大“菜产业”,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2.1 硕健蔬菜科技公司影响石庙村村级治理的路径
2.1.1合作化硕健公司在建设蔬菜种植产业园过程中,通过挨家挨户深入细致思想工作,得到广大群众理解和支持,成功流转140多hm2土地,并建立企业与合作社、农民之间利益共享机制,通过组织培训、政策支持、法律帮助等形式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大大推动农村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组织化合作从原有的农村自治模式转化为农村共治模式。
2.1.2农村新社区建设农村新社区建设与产业化相结合,统一进行乡村规划,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原有的村容镇貌;建立幼儿园和便利超市,方便农民购物及解决幼儿上学等问题。通过土地增减挂,农民增收渠道呈现多元化(收取土地增减挂的租金+就近打工或外出务工),企业可以通过土地增减挂得到土地,投资扩大农村产业化发展,增加村集体经济。
2.1.3产业及销售化硕健公司积极推进产业化战略,实现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化和品牌化模式。采用农家化肥(鸡粪加稻壳发酵做成肥料),取代化学农药生产绿色蔬菜,将附近的养鸡场废弃的肥料加以利用,既节约成本又保护环境。硕健公司有统一物流配送中心与直销连锁门店,加上公司承包的食堂,用菜量需求大,这样加大了蔬菜产量和销售量,提高企业的收益与农民的收入。
2.1.4网络化硕健公司与湖北文理学院合作,建立基地并聘请留美博士作为基地生产技术顾问,对基地农作物进行土壤监控、产品质量检测、安全生产掌控、市场监管等。通过信息化、网络化和现代化市场相结合,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增强与农民之间的交流,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在不断加大农民与企业的合作发展、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处理了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关系。
2.1.5决策民主化石庙村与硕健公司合作,改善农村原有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立蔬菜生产基地带动农村现代化产业发展。为了进一步发挥村民的积极性,硕健公司针对本村村民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凡在生产基地打工及种植蔬菜的,三餐费用均免;幼儿入园入校均提供免费三餐并免学费;凡是承包大棚蔬菜的,统一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免费提供农家肥,并聘请专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在推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硕健公司积极扶持农民组织的建立,确保村民在村务生活中享有民主权利。
2.2 对硕健公司参与村级治理的评价
2.2.1积极评价
1)改变传统农业发展,通过扩大产业链实现农民增收
企业利用石庙村东临柳堰集水库,南对红水河水库,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势特点,改变传统种植方式,采用地下大棚种植,走品牌化发展道路,通过把农村变成生产加工基地,实行市场化科学管理运行模式,扩大生产规模,保障产品的质量,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企业按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农民符合标准化的蔬菜并按绩效付工资,土地流转补偿上严格按国家制定的标准。公司在推动产业链发展的同时,实现“农产品找到了出路,村民就业找到了道路,家庭增收找到了门路”。
2)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化道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密切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企业“进村入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动力支撑,持续增加农民的收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硕健蔬菜公司在石庙村的发展无疑证明了企业入村的经济效益带动土地流转的可行性的。企业进村入户后改变发展落后的乡村面貌,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不谋而合。企业利用国家支持农村发展的有利政策,科学规划,通过集资修路、修建垃圾回收站、修缮灌溉水渠、建设幼儿园等,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村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乡村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3)村民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
乡村里建起了企业,企业把市场化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和社会信息化带入了相对封闭的村落,给淳朴的乡风注入了一缕时代的清风。硕健蔬菜公司的进驻,把健康、绿色蔬菜的需求信息带入了农村,带动了村民种植绿色健康蔬菜的热情,提高了村民的知识眼界、市场化竞争力和就业技能,也增强了村民土地流转动力。企业的入驻拓宽村民的固有的生活、生产观念,提高他们对知识、科技、人才的认识。
4)乡村政治建设与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
在家门口办企业,吸引了大量农村精英回流就业,增加了农村常住人口数量。大量外出人员的回流,必然带回经济发达地区的新思想、新观念和先进的管理,这些优良因素的重新加入,势必对改进农村基层政治整体水平、吸收新进优秀人才、优化基层“两委”干部班子结构、提高科学决策和政务公开水平、增强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带来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企业带来相应的管理制度、法律规章等,都必然会对村民起到良好的教育示范作用,提高了乡村的法制水平,增强了村民的自治能力,有助于促进乡村的社会发展。
2.2.2消极评价
1)治理主体的失衡
在我国的乡村治理中,村民是农村治理的主体。企业进村使得原有的农村治理主体由单一转为多元的共治模式。驻村企业成为了农村治理的特殊主体,由此形成了“村民自治为主,企业治理为辅”的多元自理模式。但企业拥有较高的权威性及较强的经济地位,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的多个领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农村治理。深入石庙村调研发现,企业与乡镇、村委领导干部之间治理权责、协调分工不明确,加之企业在村庄治理中的对象大多数是参与合作社组织的人员,其他人员不在治理的范围中,乡村甚至还存在靠家族势力治理的陋习,导致乡村治理新问题的出现。
2)市场化倾向过度化
企业的特性注定了它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根本,利益化驱使下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势必会影响村民的逐利思想,加上外出务工人员的回乡,或多或少带回了“经济至上”的思想观念,在这种过度逐利思想的影响下,企业和乡村、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仅不能实现,更会使得单纯朴实的劳动村民丢弃了原本的人性之美,造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偏差,这无异与建设“美丽中国”背道而驰。
3)本土乡村文化瓦解
乡村文化既是乡村的特色名片,也是它的生存基石。驻村企业的发展壮大,必定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也会吸引许多外地人员加入企业并跟随企业进村,加之浸染外域文化多年的务工人员大量回流,导致原有的团结、友爱、互助、善良、淳朴民风民情悄然改变,也会给所驻村村落的文化建设带来不可小觑的冲击。
4)村民过于依附企业
驻村企业无疑是带动乡村产业化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对石庙村调研发现,由于绝大多数家庭都参与了土地流转,村民都当上了企业的员工,从企业获得的收入就成为了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加之村民文化程度低(大多是小学文化),法律意识淡薄,对市场信息缺乏了解只能依赖于企业,被动接受企业提供的条件。但是种植业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企业因经营不善、自然灾害、公司违约等导致企业承诺难以兑现,农户的合法利益将会受到损害。
3对村级治理硕健模式的思考
3.1 驻村企业应与乡村“两委”之间协调关系,实现共赢发展
我国乡村治理工作中,村级“两委”制度在维护乡村社会稳定、带领农民勤劳致富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驻村龙头企业的特殊地位,注定了其对村级事务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同时企业自身的发展也离不开村民、“两委”的支持,特别是像“硕健”这样的龙头企业,走的是“市场驱动乡村治理”的路子,势必会吸引村级资源向其靠拢。做好村级“两委”与企业职责、权限的划分,保证村民自治和企业的科学管理二者之间的向心引力,这样才能减小企业的后顾之忧,保障乡村的合法权益,为企业专心发展提供起飞的弹射器。
3.2 完善乡村治理的法律法规与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制度
做好乡村治理工作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需要进一步将农村社会组织建设与依法治村有效结合。新时期下乡村治理工作需要尊重村民当家作主的愿望,还权于民,注重劳工合同和收益分配合同的签订,提高村民的法律素养和道德水准,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维护法律的权威,营造依法治村的良好氛围。这对进一步优化乡村治理工作、搭建村民—企业—乡村之间的良性互动平台有着积极的作用。
3.3 加大对乡村扶持力度,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农村要发展,不仅要放权于农,让利于农,还应认识到农村公共事业基础薄弱和投入不足是造成农村发展乏力的重要原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应该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农村水利设施严重老化、乡村道路建设缓慢、农村教育整体水平不高,职业技能培训不足、文化传播设施匮乏,此需要企业与政府强化自身的的主导作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民资准入制度,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投入,强化农村事业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管理水平,走一条培育自主“造血”功能的路子,进一步促进农村发展,建设好农村幸福家园。
3.4 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明确乡村多元治理主体地位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健全基层党组织覆盖,在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党的各级组织机构。严格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改善乡村治理的软环境. 在城镇化背景下企业的进入,政府或基层党组织不再是唯一的乡村治理乡村主体,需要政府、企业、村民共同参与乡村的治理。在治理过程中,政府、基层党组织、企业、村民必须构成一种互动治理机制,明确乡村多元化治理主体。
4结论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驻村龙头企业的发展就是把产业搬进农村,引导村民脱贫致富,走一条市场驱动乡村治理的路子,新型化把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规律带进农村,不仅能给农村带来极其缺乏的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等资源,更能整合农村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村民的思想眼界、文化水平、专业技能和经济收入,这对缓解农村人口流失、劳动力青黄不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也应该充分认识乡村治理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明确思路,找切实可行的防控预案,防微杜渐,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乡村—企业—村民”良性循环发展的合作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陈灿,万俊毅,吕立才.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交易的治理——基于关系契约理论的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42-45,49.
[2]胡新. 企业进村与乡村治理[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3]李景园. 村企共建下的乡村治理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
[4]李虎成.省级设施蔬菜核心示范区、标准园创建系列报道(二):全省最大的冬暖式大棚蔬菜基地——襄阳市省级设施蔬菜核心示范区创建纪[EB/OL].[2014-04-18].http://xzqnyj.gov.cn/bencandy.php?fid=47&id=819.
[5]李仁刚,潘冬梅,刘春全. 实施“企业进村”战略 推动新农村建设[J]. 湖北社会科学,2008(01):117-119.
[6]刘明君,镇中.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的路径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14(05):47-50.
[7]罗文宝. 农业现代化语境下政府参与农村公共管理的职能探究[J]. 湖北社会科学,2014(02):30-35.
[8]夏添,唐鸣. 村民自治中民主合作的缺失及解决路径——以全国“海选第一村”北老壕村的治理为例[J]. 江西社会科学,2010,11:240-244.
[9]韦彩玲.土地流转“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的潜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2(6):236-239.
[10] 刘义强. 村民自治发展的历程、经验与机制探讨[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6):2-7.
[11] 赵艳霞,王立东,尹景瑞. 乡村治理的路径分析——基于唐山农村新民居建设的调查[J]. 前沿,2009(12):174-176.
[12] 崔晓芳. 农村治理主体多元化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9):882-885,900.
[13] 陈灿. 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与交易的治理模式——基于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交易的实证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04):43-50.
[14] 陈灿,罗必良. 农业龙头企业对合作农户的关系治理[J]. 中国农村观察,2011(06):46-57,95.
[15] 彭斯曼,陈灿.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治理:交易成本视角[J]. 农村经济,2009(04):25-28.
[责任编校: 张众]
Influences of Leading Enterprises on Rural
Governance in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Shimiao Village in Xiangyang
LUO Fei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enterprises in the village have become the effective carrier of promoting rural development, crack “Three Rural Issues”, and cultivating rural “blood” function. Relying on the capital,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market and other resources to develop the rural real economy,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upgrading,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grassroots autonomy. But the enterprise in the village makes the main body of rural governance diverse and it is bound to bring a new problem in rural governance, so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legal system and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achieve prosperity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rural economy, increase efforts to support rural development, rural public utilities, and create a sound system of village autonomy.
Keywords:urbanization; the current residential; leading enterprises; rural 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684(2015)06-0044-05
[作者简介]代文(1968-), 女, 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信息披露
[收稿日期]201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