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新词“不作死就不会死”初探

2015-03-18周梦琳邓春琴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词流行语网民

周梦琳 邓春琴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 617002)

网络新词“不作死就不会死”初探

周梦琳 邓春琴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 617002)

网络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催生出了许多新事物,也火了许多新词语,文章试对网络新词“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来源、语义、语用功能进行简要概述,并分析其流行原因和意义。

网络流行语;不作死就不会死;流行原因

近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新词新语,譬如“给力”、“土豪”、“毛线”、“大妈”等。“不作死就不会死”也是源于网络的一句流行语,全句为“不作死就不会死,为什么就是不明白?”后来网民们直接将该句省为“不作不死”,又衍生出英文版“no zuo no die”。目前该流行语广泛见于各大论坛、社区、甚至主流媒体,并成功跻身于2013年年度网络十大流行语之列。2014年4月,美国《Urban Dictionary》收录了“no zuo no die”,这一消息使国内掀起新一轮网络运用高潮。

一、词语来源

关于“不作不死(no zuo no die)”一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最初引自日本动漫《机动战士Z高达》第12集中卡缪•维丹击落两架战斗机时的两句话:“如果不出来,就不会被干掉”、“不反抗就不会死,为什么就是不明白?”之后广泛流行于贴吧、论坛、微博上,变成“不作死就不会死”。大意等同于“找死”,带有自讨苦吃的意味。第二种观点认为该流行语是地方方言的延伸运用。“作死”中的“作”发音为zūo,是东北地区方言,吴方言中也有这一词,大意为无端生事,没事找事;另外,粤语口语中也能发现“作(嘬)死”一词,在TVB剧中也常出现“作(嘬)死啊你!”。以上两种观点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说法一针对的是该流行语的具体出处,说法二针对的则是其语义来源。

语言具有经济性原则,在不影响整个语言构式的前提下,构式内的元素越精炼越好。“不作死就不会死”被网友简化为“不作不死(英文版即no zuo no die)”,在表达上更简洁省力。“不作不死”属于“不A不B”构式,其中“作”和“死”能构成词“作死”,从这点来看,两者在语法上有相关性。从语义角度上看也存在着联系,“作死”属于方言词,大意为自讨苦吃,自寻死路,而“不作不死”也有“警告某人慎重行动”和“对自讨苦吃,自作自受的人的嘲讽”之意。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对“作”的解释有“瞎搞、惹祸、胡作非为”以及“自讨苦吃”,如“这小子可会作了”,“这种小姑娘叫‘作’,城市里生活不要过,要到乡下去。”“作死”的解释为“装死、装样子。”《汉语大词典》中对“作死”的解释为“自寻死路;找死。多用于形容不知轻重不顾危险。”由此可以看出,“作死”是我们口语中早就存在的词,大意为找死。网络流行语“不作死就不会死(不作不死)”不管是从语法还是语义上都与“作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动漫《机动战士Z高达》里的几句台词只是这句流行语的导火索,经过人们的思维和语言加工,变成新的结构,富含新的语意。

二、词义新解

考察一个词汇的语意必须要放到语用中去,通过实际用例来分析其多方面语义。本文利用北京大学现代、古代汉语语料库,对“作死”进行了封闭调查,发现“作”和“死”最初在文本中一起出现时,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互相独立的词。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若人预争直死地,作死约,得死是也。”(《太平经》)当“作死”作为一个词连用时,大概出现于元明时期,而后,它可表示如下几层意思:

1.自寻死路、找死,用于形容不知轻重。“长班见光棍们放肆,喝道:“作死的狗囚们,睁开狗眼看,这是街道工部相爷!”(《醒世姻缘传》)“你个作死的孽畜!什么个去处,敢称仙洞!”(《西游记》)、这几例中,“作死”可译为找死或该死,话语双方矛盾激烈,含有真正死的可能。

2.自找麻烦,自讨苦吃。“那妇人笑着,寻思道:‘这贼配军却不是作死。’”(《水浒传》)、“一面连连摇着头坐起来,一面挽上头发道:‘算了吧,你别作死了!’(《孽海花》)相比义项1,这里的“作死”话语者情感强度变弱,双方也没有产生激烈矛盾,可译为语气较缓和的自找麻烦,自讨苦吃。

3.嗔怪或责备时用语,意为捣乱、找麻烦。“湖阳公主听了,不禁嗤的一笑,悄悄地骂道:‘你这孽障,又来作死了,搧的我一头灰。’”(《汉代宫廷艳史》、“才出了汗,又作死,等你好了,要打多少打不的?”(《红楼梦》)例中,“作死”的语义色彩完全不同于前两点,前面是真正的怒斥和责怪,这里则带有娇嗔和心疼的语义情感。

网络流行语“不作死就不会死”同“作死”有语义上的联系,含有上文中“作死”的第1、2义项。但“不作死就不会死”也产生了新的意义:

1.没有嗔怪的语义色彩,和“作死”有所不同。“不作死就不会死”整体上只保留了责骂和怒斥的主观情感,如“不作死就不会死,你可悠着点儿来!”

2.“作死”多见于对话中,“不作死就不会死”既可用于对话中也可用于非对话中,且用于对话时说话者和所指者之间没有激烈的矛盾或矛盾不突出。如“不作死就不会死,男子朋友圈晒幸福重婚露陷”。

三、语用功能

网络流行语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其简洁生动性和运用群体的广泛性。“不作死就不会死(no zuo no die)”在网络上广泛流行起来,其语义同原先的“作死”发生了变化,适用语境也会有所不同。

1.战胜挑衅的对手之后运用此语,表达一种蔑视、嘲笑的态度。

OSAHS是患者在睡眠时因上气道的狭窄或阻塞而引起的通气不足和呼吸暂停症状,患者常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日间嗜睡等症状[1]。组织多普勒(TDI)是用于评价心肌运动的新检查技术,研究表明TDI联合Tei指数可反映OSAHS的严重程度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本研究分析多普勒超声对OSAHS患者心室结构功能的评价应用,[2]现报道如下:

例:“不作死就不会死,哼,这就是挑战我的下场!”

2.看到有人自讨苦吃后运用此语,是一种无奈的感叹和讽刺。

例:同桌上课无聊拿起手机发说说,结果被老师发现并没收。我幸灾乐祸地给同桌刚发的说说点了个赞,同桌的手机被老师放在讲台上,这时屏幕亮了起来,显示“XX给你的说说点了一个赞”。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3.警告某些人慎重行动,带有训诫的意味。

例(1)“不作死就不会死,你可悠着点儿来!”

(2)“翻跟头亲亲”走红网络,不少网友因模仿受伤,感叹:不作死就会死。

4.碰到麻烦、哑巴吃黄连时的戏语,是无可奈何的嘲讽与自我排解,或是对某种现象的讽刺。

例(1)A:有一个家伙烤了一块状似iPhone的面包,开车时把它含在嘴里,想要戏弄警察。

B:他成功了吗?

B:no zuo no die.

一句“no zuo no die”充满了对司机的嘲笑。

(2)不作死就不会死 《星星》迷吃炸鸡啤酒得胰腺炎——新浪网

“作死”原来的意思是找死,不是“不作死就不会死(no zuo no die)”所表达的单纯的找麻烦,“作死”所找的麻烦要更大一些,可能会真的丢掉性命。

可见,网络流行语“不作死就不会死(no zuo no die)”虽然源于口语中的“作死”,但经过人们的思维、语言再加工,以及语言自身的发展变化,其语义已经相应的弱化,运用语境也更加宽泛。

同时,网络流行语特点之一就是受众群体的多样性,使用群体的语言文化素质不一,语言规范性得不到保证,滥用现象就比较多。有些人盲目跟风,不管与语境有没有关系都喜欢加上一句“不作死就不会死(no zuo no die)”来表示入潮流。同之前“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句式的滥用一样。

四、流行原因

词汇对社会现象变化最为敏感,社会现象的演变也要求词汇做出相应反应。“新瓶装旧酒”就是指旧词复出后,因人们认识事物的程度、思想观念以及社会环境等变化而使词义也发生了变化。“不作死就不会死”在网络上的广泛流行有其社会原因。

第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产品的日益丰富。最新互联网数据调查报告显示,即时通信、博客、微博、社交网站以及论坛的网民使用率分别达到了89.3%、70.3%、43.6%、40.7%和9.6%。QQ、MSN、微信、微博等社交方式的多样化,为网络流行语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平台。

第二、网民基数的增加,大大提高了某个事件的关注度和活跃度,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群众基础。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

第三、心理理据。一方面是广大网民的求新求同心理,不过在追逐网络潮流的同时也容易被潮流绑架。另外,拼音直接入侵英语,反映了汉语在走向国际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人们在运用“no zuo no die”的时候会无形中产生自豪感。这一点在“no zuo no die”被收录进《Urban Dictionary》后表现更为明显。最后,网络媒体中公众话语权的回归。使得网民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真实看法,比如“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我爸是李刚”、“‘表’哥”等,都体现了广大网民的普遍生存现实和心理暗示。

第四、语言构式的韵律特征。“不作死就不会死”经网友简化为“不作不死(no zuo no die)”后,变成“不A不B”结构,节奏感更强,情感的表达也更鲜明,更容易被话语方理解,也更利于传播。

五、总 结

网络流行语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为现代汉语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表达复杂或隐晦的含义,比如“‘表’哥”、“校长”等。另一方面又影响着汉字书写准确度和用语规范,欠缺高雅,缺乏表达意义的深度、力度和细腻性。

今年4月,美国《Urban Dictionary》将“no zuo no die”、“dama”、“you can you up”等网络新词收录进去,引起了网民们一阵骚动,被认为是汉语走向国际的又一重大事件。但我们必须知道,《Urban Dictionary》只是一部专供网友发表对一些特殊的单词或短语解释的平台,并不证明其收录的所有词汇都能够经历时间的打磨,成为现代汉语基本词汇中的一员。一些网民盲目追捧网络流行语,给网络文化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某一个新词的存与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有经受得住时间的冲刷,能得到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的,且含义不低俗的网络词语,才有可能在规范引导下成为现代汉语基本词汇中的一员。

[1]陈换常.“不作不死”的语法、语义以及语用分析[J].课外语文,2014(9):169.

[2]姚晶.从“no zuo no die”看“不×不×”构式[J].语文建设,2014(7):72-73.

[3]马伟林.普遍语法框架下的中国皮钦英语研究[J].外语研究,2007(1):26-28.

[4]盛跃东,张昀.论中国皮钦语的区别性特征[N].浙江大学学报,2005(4):145-151.

[5]黎建婷.浅析“土豪”的流行[J].语文月刊,2014(2):89-90.

[6]康义.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流行语“给力”[J].语言研究,2011(4):25.

[7]陈梦娜.网络词“给力”的语用学探究[J].语言研究,2011(4):89.

[8]李晓柱.基于“给力”和“凡客体”的中国网络流行语言传播研究[C].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9]扈畅.中国网络皮钦语的文体形式即特征[J].中国科技翻译,2009(1):20-23.

(责任编辑:张新玲)

A Discussion of Internet New Term “no zuo no die”

ZHOU Menglin DENG Chunqin
(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17002)

The popularity and application of network has spawned a lot of new things and makes alive plentiful new word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urvey the source and semantic and pragmatic function of the new term “no zuo no die”, and analyzes how it comes into vogue and the related significance.

network buzzwords; no zuo no die; reasons for popularity

H03

A

1009-8135(2015)02-0119-03

2014-12-20

周梦琳(1992-),女,江西南昌人,西华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语言学及运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新词流行语网民
声音·数字·新词 等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巧借 流行语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小议网络新词“周边”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