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生理分析与生理负荷量探究

2015-03-18黄兆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崇左5322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年20期
关键词:负荷量生理机体

□黄兆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崇左532200)

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生理分析与生理负荷量探究

□黄兆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崇左532200)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遵循的原则的生理学基础,适宜的生理负荷量的确定,训练方法的采用,体育教学训练中人体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适应,常用的体育锻炼项目对人体功能的影响,以及体育锻炼中的年龄、性别等问题,从生理学和生理负荷量角度进一步分析,为应用运动生理学知识指导体育教学训练实践提供例证。

体育教学与训练生理学分析生理负荷量

1、体育教学与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生物机体能对外界环境刺激产生适应的能力是可训练性原则的生理学基础。可训练性原则是指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而获得某些积极的适应性改变。体育教学与训练课程任务之一在于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及全面增强学生各器官功能,为此,应该在教学训练过程中给身体各器官系统以全面影响,使人体各器官系统均承受一定的负荷。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身体的影响各有侧重点,要求锻炼的内容力求全面多样,使人体各器官系统得到全面发展。不同项目的练习对身体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有不同的特点,全面身体练习,能使不同项目练习引起的机体不同生理生化变化起互补和促进作用,使各项身体素质获得全面提高,通过不同训练方式对身体素质提高效果的实验观察表明,全面身体训练要比进行专项训练对各项素质全面增强的效果更显著。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小到大地进行。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停滞不前。循序渐进原则的生理学基础是生物机体对刺激的适应规律及运动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巩固规律。超负荷原则是指运动训练的负荷应该超过以往的常量负荷,超负荷原则的生理学基础是能量代谢的超代偿规律、神经生理学的刺激强度规律等。专门性原则是指训练内容与运动项目的体能要求应保持一致性。训练的专门性包括两个因素:即学习专项技术和发展专项所需的代谢机制。专项动作技能的专门性包括活动部位肢体与运作结构的专门性,为使运动训练和运动时能量代谢相吻合,特别需要对练习强度、持续时间、练习手段进行科学的选择。

2、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生理负荷量分析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看,运动量就是人体在运动练习中所达到的生理负荷量。由于参加体育活动者的年龄、性别、体质、健康状况及训练水平的差异,对于同一运动负荷将引起不同的机能反应。因此,不宜笼统以完成运动练习的数量、强度、时间等来衡量每个人的运动量,应把人体在运动负荷时所引起的功能反应,即生理负荷量,来作为评定运动量大小的客观依据。在体育教学或一次业余训练中,影响生理负荷大小的因素主要有运动训练的强度、密度、运动的数量及运动持续时间等。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功。在教学训练中又常用心率作为控制强度的方法,这样,就能更客观地反映机体对该运动的反应。在一些非周期性的训练中,强度的衡量往往用负荷的重量或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负荷来表示。如举重,以单位时间内举起的重量数来计算等。

运动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或实际练习时间和全课总时间之比。即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越多,运动密度就越大。另外,运动持续时间是指一种练习或一节教学、训练课的持续时间。在强度密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运动持续时间越长,机体的生理负荷量必然越大。

运动练习的数量。指一次教学或练习中完成运动练习的总次数、总距离或总重量。在非周期性练习中,可用完成练习的总次数来表示;在周期性练习如跑、游泳等可用完成的总距离计算;而在举重练习中则以完成举起的总重量衡量。

强度、密度、时间和数量是组成运动量的主要因素,它们之间又相互关联和影响,在其他因素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某一因素的变动均会影响该次练习所给予人体的生理负荷量。生理负荷量的衡量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由于参加锻炼的人年龄、性别、体质、健康状况和训练水平均不相同,因而在上述四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对甲可能属中等生理负荷,而对乙则可能属大生理负荷。因此不能仅以运动练习的数量、强度时间等来衡量。为此,要求体育教师或教练员掌握多方面的主客观材料,通过多途径、多指标,运用生理和医学知识去分析评定,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为进一步提高锻炼和训练效果,需要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逐步增加负荷量。

3、如何合理安排体育训练的运动负荷量

体育训练中加大运动负荷本身不是目的,这只是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的一个手段,而不是越大越好,运动负荷大小是相对的。“极限负荷”不是固定指标,而是因人而变化的指标。教练员只有经过实践和科学研究,掌握资料,才能准确确立运动员的极限负荷量,才能做到安排合理的运动量。

首先,掌握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没有负荷就没有训练水平的提高,同时没有恢复,也就没有可能安排新的负荷。只有在机体承担一定的负荷后,得到适当的恢复,消除疲劳,才能使机体能力逐步得到提高。所以训练中每次课的负荷安排应在运动员机体能力得到恢复与提高基础上进行,训练课负荷之间的间歇过长或过短都不利于机体能力的提高。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要有充足的休息调整时间,以消除负荷后的疲劳,达到运动能力逐步提高的目的。因此,要使每次课的安排都在能使运动员的机体和机能得到恢复和提高的基础上进行。两次训练课之间的间歇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时间过长,运动员所获得的机体适应性变化,以及所掌握的技术的良好状态就会消失;时间过短,疲劳就会逐步积累,甚至会产生过度疲劳,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相对于运动量,运动强度对机体影响更大,但是,只有量的积累,强度方可在允许范围内逐渐增加。然而强度和量同时逐渐增加不但影响训练效果,还会造成疲劳过度和外伤事故的发生。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在一个训练周期中应呈波浪状态的发展趋势。

其次,运动负荷的安排要考虑运动员的年龄特征、训练任务和运动水平。根据运动员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生理特点,不同训练阶段的训练任务和运动员的运动水平进行考虑。青少年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因此掌握耐力、速度耐力训练的强度至关重要。这就要考虑其发育不完善,不能像对待成年人那样安排强度过大的运动量,同时又要给予一定的强度刺激以促进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更快地发育和提高,从而使心肺具备适应大强度训练的功能。

再次,运动员负荷的增加要逐步有节奏地进行。所谓逐步增加运动员负荷就是在训练或比赛中,无论是运动训练强度还是运动训练量的增加总要遵循从小到大的原则,经历加大一适应一再加大一再适应的过程。当负荷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的条件下,机体的应激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都会保持在一个适应的范围内。负荷的量度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深,所引起的应激也越强烈,机体产生的相应变化也就越明显,人体竞技能力的提高也就越快,从而提高运动员对负荷的适应能力。

最后,适当的搭配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训练过程中负荷的安排一般呈现一种波浪起伏的变化,如果进行大运动量单调的训练,容易抑制大脑皮层活动,在过于疲劳的情况下还容易使尚未定型的动作变形,对训练和提高技术是不利的。只有运动量适宜,在每组训练后有足够的时间来休养,才有充足的体力和兴奋性来完成下一组的训练,才能保证动作的质量。要根据训练的不同任务来安排运动负荷。在训练中如果学习掌握新技术,则强度不宜过大。由于新技术的学习需要教练的活动在其中,在技术动作被逐步掌握还没有自动化时,不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错误的纠正练习影响了练习的密度,从而影响了练习负荷。如果主要任务是发展某一身体素质,则负荷的量和强度都应加大。如耐力素质的训练,应在每组练习后机体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时候就进行下一组训练。在比赛前期的训练,应模拟比赛负荷的要求突出进行专项强度训练。

4、结语

无论从有利生长发育还是从发展基础运动能力、掌握多种技能以及促进身体素质发展看,均宜注意身体的全面发展。循序渐进原则的生理学基础是生物机体对刺激的适应规律及运动条件反射建立和巩固规律。生理负荷量的科学安排是影响效果的重要因素。强度、密度、时间和数量是组成生理负荷量的重要因素。它们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其他因素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改变其中一项因素将影响该次练习的生理负荷量。

[1]王达军.浅谈体育课的心理负荷[J].魅力中国,2013,20.

[2]刘子水.运动负荷、负荷量、负荷强度概念及内涵的讨论与分析[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2011,2.

[3]曹磊,顾鸿泉,杨颂.对运动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再认识[J].冰雪运动,2013,2.

猜你喜欢

负荷量生理机体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不同演替阶段马尾松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及其影响因子
打破生理“平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HPV16病毒负荷量与宫颈病变及物理状态的研究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
负荷量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PCI术后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