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和“职业”的区别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的实战体会

2015-03-18文/陈

传媒 2015年11期
关键词:事业塔吊摄影记者

文/陈 南

“事业”和“职业”的区别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的实战体会

文/陈 南

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用脑去思考,用眼去发现,用耳去倾听,用手去触摸,用脚去丈量,用心去感受。”这是笔者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具体体会,通过活动实践,也更深层次地理解了新闻工作者的“事业”和“职业”的区别。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端起神圣的相机,从事新闻摄影记者工作仿佛就是昨天的事情,可是转眼之间已近十载。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从事新闻摄影工作这些年来的酸甜苦辣都是来自基层的记忆,这尤为珍贵。夜深人静时,每每忆起这些,都会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感谢部队这个“大熔炉”把“勇敢、责任、感恩”六个字铭刻进笔者的内心,长期以来,这六个字始终在要求笔者去做一名称职的新闻工作者,努力做到“别人在工作的时候,我在工作;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依然在工作,或者是在去工作的路上;别人攀登不上去的高点,我经过努力达到了,别人钻不进去的缝隙我钻进去了”。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人生最难的事就是你能否勇敢迈出你的那一步。想起自己在部队跑5公里武装越野时班长说的一句话:“负重跑最后1000米是最累的,因为每个战友都进入疲劳期,都想跑慢点,缓一缓,但是这时候你如果能咬牙挺过去,你就领先了。”谢谢班长!也正是有了在部队的这些磨砺,使笔者在面对许多看来很艰苦的、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时,也能变得无所畏惧,也能顺利完成。这些年,笔者爬过联通信号塔拍摄《冰雪大世界开幕式盛况》,爬过铁力市移动信号塔拍摄《铁力大桥坍塌事故》,爬过四方台大桥主桥墩俯拍《哈尔滨四方台大桥主体竣工》,与供水排水女子清掏班爬进下水道拍摄《如莲女人》;也曾换上消防服与消防官兵冲进松北油罐爆炸现场拍摄消防官兵奋力扑火的镜头;伊春空难时,报名去当志愿者抬伤者上飞机拍摄《空中ICU》;假扮肉贩子从狗洞钻进黑屠宰场拍摄《注水猪》,等等。这些采访经历让笔者懂得了“离被拍摄者的距离越近,片子就越真实生动”。

爬上170米高塔吊,只为拍一张完美的照片。就在近期,笔者又一次挑战了自己的特长——“爬高”,这次采访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脑子里架构着要拍摄的主题——“哈市最高塔吊工”,画面应该是透过塔吊工驾驶室的角度从内往外看,画面的背景很关键,或是高楼耸立的城市背景,或是成片芦苇荡漾的湿地,因为塔吊工身处城市制高点,他仿佛是这座城市的见证者,每天都能看到城市最美的风景和发展变化,图片的框架就这样被勾勒出来了。拍摄前,笔者花了两天去踩点,寻找城市多处塔吊制高点。塔吊的选取也是有具体要求的。首先,这座塔吊位置要合适,前后左右不能有任何建筑物遮挡,两侧能兼顾湿地和高楼大厦做背景;其次,被选取的塔吊在高度上应该是哈尔滨市数一数二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过踩点,笔者最终选取了松北区两处最高塔吊作为拍摄点:一座是省科技厅研发中心的塔吊,高度在150米以上;还有一座是美域江岛社区一栋40多层高层的施工塔吊。由于该社区高层建筑的正前方是松花江哈尔滨太阳岛东、西区的湿地,左侧和右侧是高楼林立的松北区城市背景,画面与之前的拍摄构想更加接近,而且操控这座170米高塔吊的工人才20岁出头,更加引起了笔者的兴趣。拍摄当天到达现场后,与北京建工集团哈尔滨分公司的徐经理在沟通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不行,塔吊工是属于特殊建筑工种,他们都是持证上岗,受过专门的培训,而你没有经过任何培训。而且我们有规定,除了塔吊工以外任何人不得登上塔吊,你上去了万一出现安全问题,我们没法给你承担事故责任。”听到徐经理这样的回复真是“闹心”。经过耐心的沟通和一连串的保证,经理才勉为其难同意拍摄。这些年爬过很多塔吊,但是没爬过这么高的。当笔者满头大汗地爬到170米塔吊驾驶室时,并没有立即开始拍摄,因为在正式开工前,还要跟这个被访者“唠唠嗑”,等相互熟悉了再拍摄,否则被拍摄者有陌生感,拍摄时他的神态就会僵硬,效果肯定不会好。我们聊他的家庭、父母、女朋友等,他也很好奇,面前的这个操南方口音的北方人怎么会从事记者工作?于是,笔者也掏心窝子地跟他聊起了自己从当兵到成为一名记者的经历和感受,很快我们彼此热乎起来,无话不谈。他也很惊喜,开了6年的塔吊,从来没有工友或其他的朋友能坐在塔吊驾驶室里聊天。就在跟塔吊工的“唠嗑”中,笔者得到了很多需要的素材,譬如,“在这么高的地方工作,是怎么‘方便’的”,“艰苦的塔吊工作,家人和女朋友能理解吗”,“每天枯燥乏味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是怎么消磨时光的”,等等。

背上30多斤摄影包,同武警战士拼体力。2014年,笔者到延寿县采访当地看守所3名犯罪嫌疑人出逃的大案。当时有许多武警参加,因为和武警总队联系10多年了,很熟,到延寿后就和二支队在一起,随时机动抓捕。当时,正在拍摄战士吃饭,盒饭还没有发到手,突然接到指令,说在山里某处发现逃犯。笔者一路跟拍,早上8点多上山,谁知道一走就是10多公里,在山里绕来绕去地搜查。战士们手拿一把枪,10多斤重,可笔者的摄影包里,装了5支镜头共30多斤重。年近40岁的笔者感到体力真是不如以前了。走到下午3点多时,又渴又饿,血糖低,头开始发晕,但还是得咬牙挺着。在这么疲劳和艰难的时刻,笔者心里一直在叨咕:“我是‘哈报’的记者,我是老虎团的战士。部队有句话,‘掉皮掉肉不掉队’,不能吊链子,跟不上队多丢人!”一路走一路拍,并不断地往报社回传图片。事后,和当时负责微信、微博直播的编辑老师讲述了这次采访经历,他也特别有同感,觉得当时就像打仗一样,争分夺秒。“战场”最前端的是摄影记者,拍到新闻图片后回传到“根据地”——报社后台编辑经过整理加工,将新闻推送到各新媒体端口,这相当于实时直播。这种新闻发布的形式,需要每个岗位的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发挥到极致,一条全媒体新闻的发布也绝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新媒体报道对突发事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快,谁发布的最快速、最全面,用户就关注谁。这样全新的突发事件的微信直播,一定是今后新媒体各部门协同“作战”的很好的演练场。

雨中攀爬300米铁塔,俯拍坍塌现场。2008年7月,黑龙江省铁力桥发生坍塌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笔者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事故现场周边拍摄完成后,总感觉有所缺憾:没有一个高点,俯拍一张救援现场的大场面。这时,笔者发展距离事故现场300米左右有一个铁塔。当笔者跑到铁塔下面后,就犹豫了。塔下面有个红色的警示标志:有电!请勿攀爬!笔者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还是爬上去了。花了近1个小时,当到达顶端时,天空开始乌云密布,还下起了小雨,拍完满意的照片后,从塔顶爬下来时,附近的农民说:“孩子你爬这多危险啊!打雷容易劈着!”这幅新闻图片后来被刊发在《新晚报》上,这也是省里唯一一张相当于航拍的、以图的形式清楚描述铁力桥地理位置的新闻图片。在任何现场,摄影记者比的就是勤奋和创新的想法,如何让自己拍摄的片子比其他媒体的好,那就得付出比其他记者多几倍的时间,还需付出比其他记者多几倍的辛苦和胆量。

网上学习拍摄,“好兵陈南”受网友齐点赞。2006年开始,笔者接触到了博客。近百名国内的摄影记者聚集于搜狐视觉联盟,大家都是非常热爱新闻摄影的记者。笔者也加入了这个联盟,开始学习他们的拍摄手法。半年后,注册了博客——“好兵陈南”。经营博客是笔者每天必做的工作,把一天最满意的照片传上去,接着也有很多网友给图片点赞和评论。用心经营的4年多时间里,“好兵陈南”点击量超670万次,有些图片还被推荐到了首页上。通过学习,笔者对摄影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认识。记得《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老师说过,按下快门,对摄影师来讲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决定在什么时候按下快门,那是最难的一件事情。当你按下快门的瞬间,当时的画面一定是让你感到怦然心动了。至今,笔者还经常为了拍一张心仪的照片,夜不能寐。

笔者这样理解“事业”和“职业”之间的区别:对事业来说,可能一份工作你很喜欢,你非常热爱它,愿意为它付出你的所有,即使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仍能不知疲惫地投入其中,因为这是你喜欢和愿意从事的,这就是事业;而职业则不一样,即使你不喜欢,但你还要来做,因为这是你谋生的必需。也就是说,职业解决的是你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事业则关注于人的精神需求的最本质或更高层。新闻摄影更应该是摄影记者的事业。

作者系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高级记者

猜你喜欢

事业塔吊摄影记者
建筑施工塔吊倒塌安全事故分析与安全管理探究
多标段工程群塔布置与安装
塔吊检查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塔吊的选型分析
城市台创新发展模式分析
事业、爱情、友情:马丁·伊登个人成功之路解析
爱心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