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早期楼观道对五斗米道的传承与革新

2015-03-18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天师道义道教

陈 辉



论早期楼观道对五斗米道的传承与革新

陈 辉

(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陕西汉中 723000)

魏晋之际,楼观派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一带形成,它具有鲜明的五斗米道信仰特征,是张鲁北迁后五斗米道在当地衍生的一个教团。在楼观派的发展过程中,它抓住历史机遇,逐步革新五斗米道教义理论,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

早期楼观派;五斗米道;传承;革新

楼观派是我国道教重要的一支道派,在北方地区影响很大。关于楼观派的缘起,该派经书认为是发端于尹喜,不过现在学者多以为肇始于魏晋年间,创派祖师应当是梁谌。至于其教义的源头,则众说纷纭,没有定论。笔者认为,楼观派诞生之地在五斗米道北迁后的活动区域之内,史籍也有相关材料显示早期楼观道即是五斗米道的一个地方教团,直到公元五世纪开始接受一些新的思想,才逐步演变为一个独具特色的道派。本文拟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讨,厘清五斗米道和楼观派的关系,还原楼观派的演化历程。

一、早期楼观派对五斗米道的传承

关于楼观派的形成,该派经书《楼观内传》记载,楼观派始于周代尹喜,不过现在学者多不予置信,王士伟在《楼观道源流考》中认为,楼观派上起魏元帝咸熙初(264年)梁谌事郑法师于楼观[1]75,此可为代表性观点。梁谌有目的的创立楼观一派,可从他撰写《楼观内传》得以证明。虽然樊光春说:“学者俱以为梁谌为楼观道派第一人,实有欠公允。”[2]205可是他也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梁谌道业高迈,博通经史,又受到西晋惠帝的重视,楼观之名影响初显。

此时楼观道士的宗教理论,基本源自于五斗米道,这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找到确实可信的依据:第一,早期楼观派的著名道士几乎都是关陇人士。梁谌,京兆扶风人;王嘉,陇西安阳人;马俭,京兆扶风人;尹通,传说是尹轨之后,当也是关陇之人,还有尹通之侄尹法兴也是高道之一。孙彻,虽不详其乡里,但据十八岁就隐居终南山师事王嘉来看,他应该也是关陇或附近之人。魏晋时期,关陇一带正是五斗米道北迁后的活动中心,尽管张鲁死后,五斗米道组织涣散,可基本信仰还在。在此地修道,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五斗米道的影响。更何况,张鲁一门地位显赫,即使在曹魏末年,政权被司马氏掌控后也是如此,据马承玉《<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的时代及与<老子想尔注>的关系》一文考证,由于第四代天师张盛墓碑的发现,证实是张盛于255年发布了《大道家令戒》,试图整顿五斗米道。此时张盛是邓里亭侯,官拜左郎中,还兼第四代五斗米道天师,地位何其显赫[3]。因此,关陇道士修行五斗米道或接受五斗米道的理论,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点,楼观派尊奉老子,并以《老子》五千言为根本经典,这就是对五斗米道传承的最重要一点。尊老子,奉《老子》,是张陵的始创。有学者说,这是道教各宗的共同态度,其实不然。道教统一尊奉老子是我们现在的看法,是我们当前的道教情形,而在道教草创未及完善之时,却是不一样的。汉晋年间,有道教性质的教团纷出,他们的信仰各不相同,张角太平道尊奉中黄太一神,信奉经典则是《太平经》;其它教团还有陈瑞教团、帛家道、李家道等都和五斗米道不同,均不尊奉老子。因此可以看出,尊老子、奉《老子》、张陵始创,是五斗米道的特征。就此而言,楼观派的作法是直接继承自五斗米道,应该是确定的。

第三,在早期楼观派尊奉的历代高道中,不少人有着五斗米道的背景。据《太一宫记》载,梁谌死后被晋元帝谥为升玄天师[4]211。东晋时天师道一词已经普遍使用,和五斗米道一词并存,只是二者所指都是张陵所传之道,而天师一词也渐成五斗米道首领的专属。我们知道,晋元帝是东晋第一个皇帝,此时晋已经定都建康,偏安江南。这表明晋元帝之前在西晋时就认识梁谌,并对他很尊敬,所以才能在他死后去纪念他,并谥升玄天师。而谥为天师的举动,也表明了晋元帝的一个态度,那就是将梁谌看成是五斗米道的首领。这应该是当时楼观作为一个独立派别的面貌还不明显吧。尹通,字灵鉴,相传是尹轨后人。他在离家学道前对父母说,张真升天,镇南嗣美;茅君得道,太守投诚。尹通对三张的称美,可以略见五斗米道的背景。王嘉,十六国时陇西安阳人,《晋书·王嘉传》载:“(王嘉)其所造《三牵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5]2497《道藏》中有《天师五言牵三诗》,樊光春和刘昭瑞认为这首诗很可能出自王嘉之手[2]206。《天师五言牵三诗》收在《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里,该书共有五篇,其中《大道家令戒》和《阳平治》被考证是曹魏末年的五斗米道经戒,还有《正一法服天师教戒科经》和《天师教》虽时代不能确定,也属于五斗米道的经籍。第五篇就是《天师五言牵三诗》,想必也应该是五斗米道的著述。不仅如此,而且该诗作者的地位相当高,应该是一位影响很大的人物,王嘉在前秦年间,苻坚曾遣使向他问政,因而王嘉也很有可能被看做是具有天师地位的人物。为何梁谌和王嘉有可能是五斗米道的天师呢?史籍所见,五斗米道天师有张陵、张衡、张鲁和张盛四人,即前四代天师。可是四代天师张盛之后,因为西晋政权覆灭,张氏一族离开北方,有说去了江西龙虎山,也有说去了东晋建康,当然也有可能两地都有张氏后人前往。在这种情况下,中原五斗米道确实陷入没有首领的困境,由于五斗米道在中原势力庞大,北方各政权又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他们希望借助梁谌与王嘉的影响以稳定局面,因而将两人视为天师,其作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四,在修炼方法上,早期楼观派也上承五斗米道。《道家金石略·梁考成真人》曰:“真人名谌,扶风人。魏咸熙初来事郑法师,履道有年,志尚高邈,精忱遐感。晋惠帝永兴二年遇太和真人降其庭,授日月黄华上经、水石丹法,并授本起内传。”[4676]梁谌所习之法“日月黄华上经”是南方上清派修行之法,只是在梁谌时候上清派还不存在,这只是后人附会之说。对此,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已持怀疑态度,王士伟《楼观道源流考》表示赞同,卿希泰《中国道教史》则明确表示楼观不可能修行此法。至于“水石丹法”也是五斗米道的道法之一,虽说五斗米道以符箓闻名,但炼丹术也一直传习不断。梁谌其他修行之法,诸如六甲符、练气隐形等都是五斗米道的传统。法师马俭,字元约,京兆右扶风人,尹通之度师也。《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说马俭通晓多种法术,有五符真文、三皇内文、道德、灵宝众经,遁甲占候之法。还有断谷服水,饵枣膏、天门、煎木、煎商、陆酒、五方云牙、六甲符、诸天内音,行气导引之方。其役使万灵,制御群邪,则有八吏六丁、二十四神、三皇众要之科,无施不验。这些说法并不可信,马俭、孙彻的情形大致与梁谌类似,不大可能接触到上清道法,上清之法流入楼观,是在韦节和陈宝炽时候,也即是在寇谦之清整道教之后。

在韦节之前,楼观所习修炼之法为五斗米道法,也可以从楼观道士王道义购置经书一事中看出端倪。王道义本是山西道士,北魏年间来到楼观,师事牛文侯。王道义到来时,楼观宫观不广,经书不备,于是王道义就以一己之财广修宫观,购置大量经书。在王道义所购置经书中,绝大多数都应该是寇谦之一脉所研习的经书,学者对此也多赞同。王士伟在《楼观道源流考》[1]75-76、樊光春在《西北道教史》[2]211中都说,王道义购置的经书大都是北天师道经典。

由上述可见,早期的楼观派,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信奉主神和经典,抑或是修炼之法,都与五斗米道有着直接的联系,是以称其为五斗米道的传承支派毫不为过。

二、早期楼观派的教义革新之路

张鲁北迁后,五斗米道教徒被多次从汉中迁出,分散到关陇以及洛邺一带,无法再保持以前那种井然有序的状态,再加上次年张鲁就去世了,这使得五斗米道又失去了具有崇高威望的精神领袖,五斗米道很快便混乱无章,几乎又回到了张陵创道以前的那种原始鬼道状态。《老君音诵诫经》曰:“而后人道官诸祭酒,愚暗相传,自署治箓符契,攻错经法,浊乱清真,言有三百六十契令,能使长生。鬼神万端,惑乱百姓;授人职契录,取人金银财帛。而治民户,恐动威逼,教人脆愿,匹帛、牛犊、奴婢、衣裳,或有岁输全绢一匹,功薄输丝一两。众杂病说,不可称数。妄传陵身所授黄赤房中之术,授人夫妻,侄风大行,损辱道教。有祭酒之官,称父死子系,使道益荒浊。”[6]210-211《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阳平治》也说:“从建安、黄初元年以来,诸主者祭酒,人人称教,各作一治,不复按旧道法为得尔。”[6]238在这种情况下,五斗米道的声誉受到严重破坏,一些教中高道开始思索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问世的,可惜由于魏晋政权的不稳,以及魏晋统治者对五斗米道的防范意识,这一次的革新似乎没有取得成效。

楼观派的修行教义,在王道义购书之前,应该是数量很少且杂乱,没有体系的。这和当时五斗米道的混乱局面是相吻合的,在此情况下,整理教义成为楼观派谋求发展的头等大事。那么,如何整理教义就成为一件值得思虑的事情。恰好就在此时,有人先行了一步,他就是寇谦之。

寇谦之(365—448年),字辅真,上谷昌平人,《魏书·释老志》记载:“早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7]可知寇谦之曾是坚定的五斗米道教徒,后来他觉得修行无果,又眼见当时五斗米道的乱象,这都使他决心清整道教。公元415年,寇谦之宣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山传授给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授与天师之位,并要求他清整道教。寇谦之的道教改革措施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去除三张伪法。这是指将五斗米道一些杂乱的“租米钱税”、“男女合气”等,以及一些不合时宜的制度去除。二是专以礼度为先。仅仅去除伪法还不够,要使五斗米道进一步向社会上层靠拢,还必须将社会上层的社会价值观纳入到五斗米道的教义中来。三是划清与鬼道的界限。寇谦之进行道教改革的目的是要使新的五斗米道获得统治阶层的认可,但当时在五斗米道中流传这样一句谶语:“真君者,木子弓口,王治天下,天下大乐。”这个“木子弓口”就是指李弘。在寇谦之看来,李弘信仰属于叛逆邪道,他在《老君音诵诫经》中痛斥道:“世间诈伪,攻错经道,惑乱愚民,但言老君当治,李弘应出,天下纵横,返逆者众。称名李弘,岁岁有之,其中精感鬼神,白日人见,惑乱万民,称鬼神语。愚民信之,诳诈万端,称官设号,蚁聚人众,坏乱土地。称刘举者甚多,称李弘者亦复不少,吾大瞋怒!念此恶人,以我作辞者,乃尔多乎!世间愚痴之人,何乃如此。”[6]211通过这样的整顿,北方五斗米道有了新的面貌,被北魏统治者所接受,成为官方宗教。

寇谦之的成功无疑深深打动了楼观诸道士,他们开始积极与寇谦之的新天师道靠拢。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山西道士王道义率弟子七人来楼观学道,并大兴土木,广修宫观,又购置经书万余卷。此时,寇谦之倡导“清整道教”已有数十年,在北魏统治阶层的支持下,道教势力取得了较大发展。王道义之举奠定了后世楼观派的基础,功不可没,自梁谌至王道义,由创派走向兴旺,此阶段可以算是楼观派的早期发展。

寇谦之的清整道教虽然大获成功,但是没有持续很长时间。由于与寇谦之一起推动清整道教的崔浩坚定支持北魏太武帝灭佛举动,这给后来道教发展带来了曲折。太武灭佛废佛后不久,寇谦之病死,崔浩后来也因撰《魏史》,书中蔑视胡族而遭腰斩。废佛后六年,魏太武帝驾崩,魏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同时道教逐渐地位下降。孝文帝元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将道坛由城南迁至南郊,定员由一百二十人减至九十人。

楼观派在寇谦之和崔浩死后陷入沉寂,同时给了楼观一个冷静建设自身理论体系的机会,而这也开启了楼观理论的第二次变革。开启这扇大门的当属陈宝炽(474—549年),他是王道义之徒,“复遇陆景真人,授秘法而归。於是端诚虚己,依按修持,及诵大洞经。”他所授“秘法”,应该是指与之前修行的寇氏天师道法不同,那么应是南天师道经法无疑,这是南天师道法在楼观的第一次传习。继续陈宝炽革新楼观教义的是韦节,韦节是京兆杜陵人,京兆韦氏五斗米道世家。樊光春注意到在张鲁北迁后,长安一带出现很多奉道世家,韦氏之外,还有冯翊寇氏,即寇谦之一族。韦节拜寇氏天师道徒赵静通为师,后又学习三洞经典法箓。因韦节长居华山之阳静修,时人称他为华阳子。韦节饵黄精、白木、胡麻、狭苓、丹砂、雄黄,修三一雌一,八道九真,又修行黄庭内景、智慧消魔经法等。韦节还撰写了《三洞仪序》,遍注《妙真》、《西升》等经及《庄》、《列》、《中庸》、《孝经》、《论语》等。他在阅读太和真人楼观先生内传后,自己又续写一卷,即《楼观内传》第二卷。由此可见,韦节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声名远播。尽管就行踪来看,韦节并没有在楼观修行过,但韦节在北方影响很大,楼观派也难以避免,何况他还撰写了《楼观内传》第二卷,唐时,尹文操续写《楼观内传》时把韦节也列了进来,韦节成为楼观派代表人物无可厚非。

在陈宝炽和韦节之后,王延是楼观派融合南天师道法集大成的一位。王延(520—604年),京兆扶风人,师事陈宝炽,后又师从茅山道士焦旷,学习南天师道法。北周武帝在禁止佛道二教后,不久又建立通道观,诏命王延整理三洞经法、科仪戒律、飞符录,凡八十余卷。此外王延撰写了《三洞珠囊》七卷,颁于通道观。通道观这次校订整理道经规模宏大,一共整理出8 030卷,其目录就是《三洞珠囊》。道经的整理意义重大,它不仅是楼观派的一次有意识的理论建设,也是北方道教流派第一次系统梳理理论体系,对我国以后道藏的编制有重要参考价值。至此,可以说楼观派完成了对南北天师道理论的融合与总结,楼观派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

三、楼观派教义革新的社会契机

楼观派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五斗米道北传后陷入了组织混乱,在三国纷飞的战火中,五斗米道失去了统一领导,庞大的组织形式无法维持。尽管曹魏时期,五斗米道的二十四治在名义和形式上还存在,但作为一个组织严密、戒律严格的五斗米道已经不存在了,分化成了一个个在地方流传的教团。梁谌、王嘉时期的楼观就是其中之一,在终南山一带流传[8]221。

教团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魏晋统治者对五斗米道的严格控制,由于黄巾起义和张鲁割据的前车之鉴,统治者不再允许一个庞大的组织存在。这使得传教活动不得不局限在一个地区,为避免统治集团的敌视,楼观派领袖还必须与统治集团交好,名望特出者要接受他们的征召。若不能符合帝王的要求,则会招致杀身之祸,王嘉之死就是明证。

经过梁谌、王嘉等人百余年的努力,楼观派成为长安附近知名的一个教团。然而,由于他们信奉的还是张鲁时期的五斗米道之法,教义理论散漫而缺乏条理,楼观派终究难以发展壮大。就在此时,出现了一个可以使楼观派快速发展的机遇,即寇谦之在北魏政权的支持下开始清整道教。寇谦之与楼观诸道的接触,应该是在太武始光年间(424—428年),据《尹通传》记载:“真人名通,太和真人之裔也。…内充外畅,闻望日隆。魏太武遣使致礼,请谒不绝,高人胜士,朝野搢绅,车骑填门,冠盖溢路,求玄问道,虚往实归。”[4]677可知尹通在北魏太武帝时,声望很高。而此时寇谦之已经得到魏太武帝的认可,并且在北魏都城平城东南建立了新的天师道场。在这种情况下,尹通结识寇谦之,是必然的。这样楼观派迅速声名鹊起,吸引了各地道士前来问道学道,这其中就有山西王道义。王道义的加入彻底改变了楼观面貌,他带来的最重大的意义不在于他修建了多少宫殿楼观,而是在于他购置道教经书,使楼观派有条件构建自己的教义理论,弘扬传统,发展特色,由此促成了楼观派的第一次教义的整理和革新。

楼观派第二次教义革新是吸收南天师道法,形成南北融合的独特风格。南北朝时,尽管南北对峙,还时有战争,但是双方之间的往来并没有因为战争而中断。据许辉统计[9],南北朝一百七十年间,南北通使151次,其中北朝遣使南朝84次,南朝遣使北朝67次。南北遣使平均几乎一年一次,南北交流还是算正常的。在经济方面,南北开有互市,可以自由贸易,刘宋时候,北魏就多次要求开设南北互市,宋孝武帝感到禁绝南北贸易是不可能的,最后同意了北魏要求。在文化交流方面,南北双方所遣使者中,就有僧道代表,萧齐时,僧朗曾为使者出访北魏。还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即王肃北奔事件,王肃,南北朝时琅琊人,字恭懿。其父王奂被萧颐(齐武帝)杀害,他于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自建康北奔,投附北魏。魏孝文帝引见问政,礼遇甚隆。琅琊王氏是五斗米道世家,王肃来到北魏,又受孝文帝礼遇,他的南天师道法必然会随之传到北方。

正是有着这样的南北交流背景,南北文化才得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陈宝炽才能遇到陆景真人,将上清经第一次传到楼观派;王延才有可能师从茅山道士焦旷,学习到系统的南天师道法。楼观派也正是由此而接受南天师道法,逐步融合南北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义体系。

[1]王士伟.楼观道源流考[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2]樊光春.西北道教史[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0.

[3]马承玉.《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的时代及与《老子想尔注》的关系[J].中国道教,2005(2).

[4]陈垣.道家金石略[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5][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老君音诵诫经.道藏:第18册[Z].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7][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6.

[8]任继愈.中国道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9]许辉.南北朝关系述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2(3).

(责任编辑:朱 丹)

A Discussion of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Wudoumi Taoism by Early Louguan Taoism

CHEN Hui

(Han River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Sh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Shanxi 723000)

In the period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Louguan Taoism turned up near Zhongnan Mountain, which had a clear belief of Wudoumi Taoism and was a Taoism organization derived from Wudoumi Taoism after Zhanglu moved north. In its development, it seized th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gradually reformed the doctrine of Wudoumi Taoism and shaped its own theoretical system.

early Louguan Taoism; Wudoumi Taoism; inheritance; innovation

B956.2

A

1009-8135(2015)04-0021-04

2015-04-25

陈 辉(1971-),男,安徽蚌埠人,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教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秦汉史、道教。

陕西理工学院校级项目“五斗米道发展史研究”(编号:SLGQD13(2)-30)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天师道义道教
李大钊:播火者的铁肩道义
王天师消暑之法
除妖计
西夏道教补议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天师”教职略考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
情文兼具的道义承担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