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2015-03-18李军涛
李军涛
河南平顶山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神经外科 平顶山 467000
Willis 环是脑循环的枢纽,而前交通动脉则连接两侧颈内动脉系统的血流,平衡两侧大脑前动脉的血液循环。由于前交通动脉在解剖上该区域血管复杂,动脉瘤破裂后又因其出血及与周围组织粘连发生,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病因,具有较高死亡率和致残率[1]。因此,2012 -01 -2014 -01 间我们对5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分别实施介入栓塞治疗和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并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及预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56例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32~69岁。均通过颅脑CT 检查,53例CT 提示SAH,3例CT 检查呈阴性,但经过腰穿证实SAH。经DSA 确诊52例,经MRA 确诊2例,经CTA 确诊2例。其中动脉瘤长为2~17 mm,均为囊性动脉瘤,小型动脉瘤(直径<5 mm)19例,一般型动脉瘤(直径0.5~1.5 cm)28例,大型动脉瘤(直径>1.5 cm)9例。宽颈动脉瘤20例,窄颈动脉瘤患者36例。按Hunt -Hess 分级法,Ⅰ级12例;Ⅱ级22例;Ⅲ级16例;Ⅳ级4例;Ⅴ级2例,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显微手术夹闭组和介入组两组,每组各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行全面、完整的评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其中介入组实施可脱弹簧圈动脉瘤栓塞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右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鞘,通过全脑血管造影观察动脉瘤的形态及载瘤动脉与瘤颈开口的关系,借助微导丝的辅助将微导管送至动脉瘤腔的中、外1/3 交界处并锁定。将弹簧圈通过微导管对动脉瘤进行致密栓塞,手术夹闭组在显微镜下通过翼点入路对侧裂池进行解剖,将视交叉池打开,使脑脊液缓慢释放,脑组织回缩,在动脉瘤显露充分后进行夹闭处理。
2 结果
介入组28例中27例患者成功栓塞,栓塞结束后造影检查24例瘤体及瘤颈均未显影成功(100%栓塞成功),有2例瘤颈少许残留(95%栓塞成功),有1例瘤颈残留(90%栓塞成功)。随访6个月24例(85.71%)患者痊愈或良好,1例患者在术中动脉瘤破裂导致死亡,2例患者术后脑梗死导致偏瘫,1例患者的弹簧圈无法稳定在动脉瘤内导致栓塞失败从而终止栓塞转为显微手术夹闭治疗。术后16例患者复查全脑血管造影,均证实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显微手术夹闭组28例患者夹闭结束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均成功夹闭,其中23例(82.14 %)随访6个月复查患者状况良好,1例患者在术中夹闭瘤颈时大出血导致死亡,3例患者术后发生脑梗死导致偏瘫,1例患者血肿破入脑室,形成植物人状态。术后20例患者复查全脑血管造影均证实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
3 讨论
手术夹闭术和介入栓塞术是临床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主要方法。其中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不受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的影响,完全按照血管解剖途径进行,无须牵拉脑组织,微导管操作轻柔,术中创伤较小。对于高龄及身体状况差患者以及多发性动脉瘤、宽颈动脉瘤和术中显露困难的动脉瘤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前交通动脉瘤由于动脉瘤的大小、部位、朝向的多样化,且血管纤细,导致血管内进行介入栓塞的难度较大[2]。开颅夹闭手术中使用翼点入路使术野充分暴露,手术路径短,对脑组织的牵拉较轻。在显微技术条件下,可清楚地显露瘤颈并安全夹,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且对手术中积血处理方便,减少术中破裂出血,并可同时处理多发颅内动脉瘤和颅内积血。所以对于载瘤血管异常迂曲者,不规则动脉瘤或动脉瘤累及穿支血管者及合并血肿性前交通动脉瘤有一定优势[3]。本次观察组两种治疗效果及预后无明显差异,因此,术前应根据影像学等检查详细了解到动脉瘤部位、朝向、大小、瘤颈等及患者自身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法,是取得满意疗效的重要保证。
[1]程崇杰,周帅,孙晓川,等. 前交通动脉瘤治疗方式与预后的Meta 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12):1 449-1 452.
[2]廖巍,林伟标,林少华,等. 显微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对比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8):3 100 -3 101.
[3]邱玉发,沈旭明,左刚,等.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的对比研究[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10(4):236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