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税收优惠政策比较:论中国税改之路
2015-03-18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财经分院何学梅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财经分院 何学梅
一、中韩两国税收优惠政策的比较
(一)税收优惠政策的概念理解
税收作为国家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杠杆,自二战以来就广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尤其是税收作为刺激市场的手段。当前各国为了活跃本国经济均在探索税收优惠激励经济向上运行中的制度。对税收优惠的一般理解是政府在特定时期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在法律框架下,在法定基准纳税义务的前提下,减免部分有纳税义务的组织或是个人的税收的政策。在理解这一概念一定要明确是政府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设定的政策,需要考量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目标,此外还要对特定的课税对象、纳税人经营状况以及区域差异进行全盘考虑。
(二)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发展变迁
我国在税收优惠政策领域探索了多年,在不同历史时期,税收优惠政策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税收优惠政策也得到完善。在计划经济时期,税收优惠的重心是对公有制经济加大优惠力度,以激发其快速健康成长,在这种指导思想影响下,公有制经济成分的税负从轻,优惠的方式采用税额式减免和税率式优惠;在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时期,税收优惠的目的不再局限于扶持公有制经济成分,开始向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倾斜,但在形式上还是较为单一,税基式优惠方式并未广泛采用,税收优惠管理混乱,政策制定者的主观随意性强。
(三)韩国的税收优惠政策
韩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特殊税收处理控制法(STTCL)”上,就其涉及的范围来看,涵盖经济、社会和国贸等领域,税收优惠均以健全法律来规范,利用法律的条文来规定优惠的方式、额度等,在比我国的做法更为成熟。正是由于其法制性强,优惠的政策导向作用也越加明显。韩国税收的优惠政策目标不像我国那么分散,主要是集中几个对于国民经济发展较为重要的领域,比如制造业、外贸等。这样做有利于实现政府在特定时期的政策目标。韩国税收优惠政策实施集中围绕经济目标进行,适用对象广,优惠形式多样。韩国税收优惠多采用间接方式,主要包括税收抵免、准备金、加速折旧等,与此同时,对最高优惠额度做了限制,这样既可以增强税收优惠政策的效果,又能提高政府的财税收入。
二、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优惠的范围过宽、规模过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税收优惠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税收优惠政策目标覆盖面逐年拓展,已经涉及经济、社会、政治、军事和外交等领域,优惠的规模也随之扩大,由非基准税制带来的税收收入已经超过了基准税制的税收收入。税收优惠的规模和范围过大过宽的副作用是巨大的,不但无利于降低税收成本、增加税收收入,而且给了人为干扰商品价格的空间,最终导致税收替代效应也不断增强。
(二)税收优惠缺乏明确的目标
税收优惠实施的目标就是为了刺激经济,提高人们收入,以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政府在一定时期设定的社会目标。这就决定了税收优惠政策具有鲜明的导向性。但在现阶段,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目标的导向性不鲜明,有些目标还相互抵触,给出的信息易干扰经济主体对政策导向的判断。因此,税收优惠政策并未体现公平与效率原则。
(三)税收优惠手段不合理
任何政策优惠均需要一定的手段来执行,真正有效的政策需要两手来实现其目的。税收优惠政策也不例外,一是直接优惠,俗称“拉”,另一种是间接优惠,俗称“推”。但在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实践中,多数是以“拉”的方式实施,这种方式会刺激纳税人争取或是欺诈税收优惠,这无形中给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调整带来巨大的障碍。
三、我国税制改革新指向何方
(一)税制改革要将税收优惠的范围和规模的界定作为重心
税收优惠政策是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进行干预的重要经济手段。纵观我国近期税收优惠的历史,税收优惠政策应保留农业、原材料加工业、能源工业等的基础上,开始向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在社会领域也实施了较大幅度的优惠,比如给予事关民生的生活必需品行业和科教文卫事业以政策优惠。
(二)税收政策目标要明确
税收作为经济发展走向的重要调控手段,应该结合我国具体实际确定,尤其是要与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科技发展政策等相配套,真正做到能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科技等方面的共同进步。
(三)要在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结构中挖潜
政策具有延续性,因此,我国已经形成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需要进行优化,需要在其中挖潜。通过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的手段来提高其经济职能。在未来十年里,税收优惠政策上尽可能地选用间接税,少用直接税。而在税收优惠政策具体实施阶段,则需要多选用财产税、所得税等税种,避免选择商品税。
[1]尹中立.用税收手段遏制房地产投机——日韩税收政策的经验与借鉴[J].新财经,2006;11
[2]范长发,高美华,张民毅.房地产业中的税收问题[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10
[3]傅光明.论开征物业税的理论依据和重大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06;10
[4]高亚军,王银梅.财产税功能研究[N].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