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银行内部管理看授信风险的防控

2015-03-18

财经界(学术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不良贷款经营银行



从银行内部管理看授信风险的防控

中信银行西安分行杨晓琨

摘要:近两年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恶化,授信风险不断显现,既有结构调整、经济下行等外部因素影响,更多的来自银行风险意识淡薄、内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等内部因素。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银行授信风险的内部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从加强重点领域防控、推进结构调整、完善风控制度、明确操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了工作建议。

关键词:银行管理授信风险

一、银行授信风险管控压力持续增加

受经济结构调整及下行趋势影响,银行业不良贷款连续12个季度呈“双升”状态。据统计,四大行2014年不良贷款余额共计4631.38亿元,较去年增加1231.27亿元,增长36%。根据上市银行的年报显示,截至2014年末,工行不良贷款率为1.13%,较上年末上升0.19个百分点;农行不良贷款率为1.54%,较上年上升了0.32个百分点;中行不良贷款率1.18%,较上年上升0.22个百分点;建行不良贷款率为1.19%,较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交行不良贷款率为1.25%,较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11%,比年初提高0.28个百分点;浦发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06%,比年初上升0.32个百分点;光大银行不良贷款率1.19%,比上年末上升0.33个百分点;中信银行不良贷款率1.30%,比上年末上升0.27个百分点;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1.17%,比上年末上升0.32个百分点。根据港交所数据,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银行坏账由2013年的1148亿元升至2014年的2068亿元,规模扩大了80%。

从授信风险的发展态势来看,信贷风险已经由最初的单个企业经营风险,逐步演变为以区域性、行业性为主的系统性风险,不良贷款新增地区为西部、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不良贷款从长三角蔓延至全国各地,同时企业信用风险引发的担保链风险也愈演愈烈。基于不良贷款暴露的滞后性,以及2015年经济发展目标的下调,预计银行业不良贷款近年仍将继续推高,不良率短期内难以见顶,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及信用风险管控形势严峻。

二、银行授信风险的内部成因分析

银行资产质量在近几年持续恶化,授信风险事件接连发生,既有经济下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反映出银行在风险意识、内部制度、业务结构和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一)风险意识不足

尽管各商业银行一直将风险文化、风险管理作为工作重心,但经过前几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部分经营机构、从业人员对风险没有切肤之痛,风险责任落实不到位;以及银行业务发展的任务指标压力,导致银行存在着较严重的“重发展、轻管理”意识,对企业存在主动过度授信等行为;在面对经济新常态时,客户经理、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能相适应形势变化,忽视市场环境及客户经营变化,导致授信风险显现。如XX公司主营铁矿石开采、铁精粉加工,市场需求低迷,产能严重过剩,企业销售毛利和净利润率呈持续下降,截止2013年末,企业贷款和对外担保已超过总资产,但某银行仍有不同地区的三家分行对其自行审批授信;面对外部市场环境持续恶化,某民营企业同期销售收入、利润水平均呈大幅下降趋势,但银行对企业贷款(包括银行承兑汇票敞口额度)仍持续增加,从2010年的12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36亿元,最终在2014年因为企业无法获取新的融资,出现流动性问题,银行贷款发生风险。

(二)内部机制不完善

一是总行层面对风险理念、对系统性风险防控以及风控技术的运用等存在欠缺。风险管理不够扎实,对外部经济形势的跟踪、分析和预判机制不到位,对新资本协议诸多已开发的工具、评级模型、系统平台等在具体业务中运用的意识、执行的意识都比较淡。如2013年的钢贸风险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二是在短期化激励机制下,银行上下均存在“重业务轻风险、重前台轻中后台、重增量轻存量”等意识,并在资源配置方面予以倾斜,前几年业务过度扩张现状进入“还账期”。三是员工违规成本低,个别机构、管理人员和员工的道德风险意识、合规意识、一线的防控能力明显不足,导致案件风险及突发事件较以前大幅增加。目前银行对经营机构、人员在违规行为上处理方式过于简单,一旦员工发生违规问题,要么是银行给予较轻的处罚,要么员工换一家银行继续从事业务,导致违规处罚、问责效果大打折扣,风险宣传、管理没有发挥作用,问责不及时、不透明、动作不到位,效果也不到位。

(三)业务结构不合理

银行的公司业务因行业、区域、业务结构导致担保圈问题,小微企业集群式开发引起的潜在风险逐步显现。以某分行为例,其资产类业务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采矿业等占比约70%(全省信贷投放到这四大行业的比例为50%左右),当中大部分涉及钢铁、重化工、造纸、煤炭等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领域。在目前经济结构转型、注重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企业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冲击,银行授信风险不断显现。二是对互保问题的严重性估计不足,担保圈、担保链关系加速了风险蔓延。银行授信大部分以保证为主,多头担保、过度担保现象十分普遍,这种担保方式在经济上升期其风险隐患不易暴露,但在经济下行周期,一旦担保链条上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则易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担保圈风险迅速扩散传导、问题授信以几何倍数增长,风险化解的难度加大。另外,银行在开展小微企业贷款时,为提高效率通常采用集群式业务开发模式,导致贷款集中度高,且以互保为主,在经济下行期也容易发生风险。

(四)新业务和异地业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随着银行各种创新业务的快速发展,监管机构、银行内控及风险管理存在滞后现象,部分制度内容操作性不强,不够具体,甚至个别新型业务、变形业务存在有业务、没制度的情况。如传统的委托贷款业务管理制度,对委托人资质、资金来源等贷前调查内容、放款管理要求、贷后管理要求等均缺乏具体规范,不适应现在多样化的委托贷款风险管理的要求。而异地业务或者部分二级分行机构因为管理半径过大,在银行内控管理、客户的动态管理等方面均存在缺陷,难以满足风险管理要求。

(五)银行内部的贷款三查制度未落到实处

一是贷前调查对企业经营下滑、过度投资、过度担保、他行欠息等潜在风险揭示不充分,对于企业征信系统、个人征信系统信息采用不完善等;二是操作环节存在风险漏洞。如银行未能准确把握保兑仓业务模式的风险控制核心,在面核面签、对账等关键操作环节缺乏有效管理,导致发生“XX系”假保兑仓事件。某银行在授信批复后放款阶段,客户经理未核实企业的最新经营状况准备放款,但在随后的现场检查中,风险管理人员发现该客户主要产业已处于半停产状态,且存货过大、销售明显下滑,据此未同意客户提款,2014年上半年该客户所在集团即因经营问题整体资金链断裂。三是贷后检查流于形式,风险预警机制缺失。如“XX系”风险事件出现前,银行贷后检查报告均未发出任何预警,对企业实际经营变化情况及资金链紧张情况没有任何察觉,而对国家宏观形势的影响、企业市场前景均看好,贷后管理对风险防范起不到预警作用;XX分行钢铁金融业务,由于贷后监控环节执行不到位,未及时发现企业备付不及时、存货数量严重不足、经销商销售回款体外循环,导致到期垫款。

(六)对大型民营集团风险管理不到位

民营企业实际控制人成立并控制多家企业,存在股权关系复杂、资金往来频繁等特点,在前期市场环境和货币政策比较宽松的阶段,集团客户往往因规模较大、盈利状况较好、对银行综合贡献高等原因受到银行的青睐,银行在对集团客户关联关系揭示不充分、企业真实经营情况了解不深入的情况下主动授信、多头授信。如集团企业在新建设项目时因手续不全无法申请项目融资的情况下,经常用旗下一家符合贷款条件的公司申请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然后通过关联交易转入关联公司,用于项目建设,授信资金变相短贷长用。随着市场的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型民营集团面临市场萎缩引起的经营下滑、过度投资导致的现金流压力、过度融资和期限错配导致的财务压力等,同期银行受规模、风控等条件限制,无法对企业新的融资需求给予支持,进一步增加了企业集团流动性风险逐渐显现。如某集团下属企业较多,内部账务往来频繁,企业长期将部分财务费用计入待摊费用科目,未在损益表中真实反映财务成本,存在报表“虚盈实亏”现象。

三、授信风险防控建议

(一)加强重点业务领域、重点经营单位风险防控

要本着“管住人、管住事”的原则,重点从风险条线核心人员和重大事项着手,加强风险管理和指导力度,上下联动,合力防范与处置风险;根据经济形势波动情况,对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的考核政策,对风险化解压力较大的机构,适当降低经营类考核指标,增加风险防控类考核指标;强化异地授信管理,建立健全异地授信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制度,审慎开展异地授信业务。

(二)积极推进结构调整,降低授信依赖

根据银行自身战略转型和风险管理需要,积极进行存量业务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业务和客户结构。结合国家淘汰落后产能要求,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新增授信,逐步退出涉及违规项目、落后产能、节能环保不达标等客户授信业务,对于传统行业中,经营基础良好,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的企业,优化综合服务方案,兼顾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

(三)夯实风险管理工作基础,提升风控团队专业能力

一是从贷前、贷中、贷后各环节,细致梳理完善授信业务制度流程,将风险控制要求嵌入各业务环节,明确各岗位职责,同时狠抓执行力建设,确保各项风控制度和业务流程得到全面、有效执行;二是建立快速有效的风险信息识别与反馈机制与渠道,及时识别、共享、分析、处理风险信息,提高风险管理的预判能力和有效性;三是加强风险人员配置,通过学习培训等多种手段,提升风控团队专业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形势。

(四)信贷管理部门明确操作要求,加强规范化管理

一是对重点客户及潜在风险客户,要制定实地走访计划,与经营机构一起定期进行现场检查;二是通过数据分析、负面信息监测等手段加大非现场检查力度,并对经营机构的贷后管理进行评价;三是明确贷后检查的操作要求,如核实企业生产销售、成本变化、库存变化等情况,核查大额会计科目变化以及金融机构融资变化情况,并形成检查工作底稿,做到“管理留痕”。

(五)采取切实有效手段,逐步、稳妥地化解担保圈风险

对于担保圈中的优质企业,积极改善担保方式,化解互保、联保风险,并且高度关注企业经营变化、互保圈风险情况以及其他银行授信变化,提前做好风险化解和处置预案。对于担保圈的一般企业甚至风险企业,高度重视密切关注类客户劣变风险,尽可能追加有效的抵质押措施,或引入担保公司担保,并加大压缩退出力度。

(六)加强集团客户及其关联企业的整体风险管理

一是整合集团授信业务或者调整授信主体,围绕集团核心业务、产业链业务开展授信合作;二是关注重点指标,如集团经营管理模式、整体资金链及现金流状况,关联企业之间的借款、担保、投资、拆借等行为,分析集团之间资金拆借是否与其经营模式相吻合;三是对于跨区域集团客户,总行要牵头做好整体风险防控。

(七)加强责任追究力度,严肃信贷纪律

在分析问题成因的基础上,根据履职情况、造成损失大小对责任人员进行问责处罚,对涉及违规放贷、严重失职的行为严加处理,以严肃信贷纪律,提高经营机构、从业员工的违规成本,逐步构建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叶寅.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的风险与控制[J].商情(财经研究),2007(10)

[2]倪宏伟.论国有商业银行授信经营管理过程过程中的激励问题---提升国有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另类思考[J].西南金融,2008(01)

猜你喜欢

不良贷款经营银行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