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和谐社会理念下的西方经济学体系研究

2015-03-18中国进出口银行总行赵艳丽

财经界(学术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经济学理念体系

中国进出口银行总行 赵艳丽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 刘云涛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构建和谐社会工作的开展较以往更为重要,该项工作的落实是促动经济发展以及调动内需等方面工作的关键内容,这对于强化区域经济较为有利。

一、浅析有关西方经济学体系的相关内容

(一)西方经济学视域下的区域经济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与沿革历经了二百余年,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在经济学理论的引导下不断调整社会产业状况,建立了较为复杂的西方经济学体系,并在其影响下发展各主体的基础经济建设。实质上,经济发展对于任何一个社会阶段的建设来说都至关重要,因其决定着当时社会的运转情况是否良好,以及人们的生活状况是否稳定幸福,尤其是物质产品的丰富性,近乎决定着所有人的生存环境优劣。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探究西方经济学视域下的社会产业经济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当前社会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何谓“和谐社会”理念下的西方经济学体系

纵观西方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社会资本的逐利特性是驱动资本主义社会朝前涌动的主要驱动力,同时,也是拉开明显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在长期以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贫富差距必然会存在,特别是资源型社会与资源紧缺型社会的经济差距,换种角度来看,这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协作关系形成的重要因素。尽管西方经济学研究领域当中所提及的“经济人”的理念有一定的理论根基,但不得不承认,这就给西方世界埋下了连锁经济危机反应的种子,与此同时,由此引发的国际间贸易的不均衡,更是加剧了经济态势走向极端,甚至会引发全球性质的经济危机,其本质就是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需求不足与过渡消费共存的经济态势所间接导致的。由此看来,为了维系系统内的经济状况稳定发展,亟待构建一套基于和谐社会理念下的西方经济学体系。所谓“和谐社会理念”,则涉及到生态环境中的多个方面关系的和谐运作,其中包括物质资源的科学化配置、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适度把握全球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等等,这些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如若能够处理好种种因素,便能够在理论上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二者间的均衡发展。

二、基于和谐社会理念下的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其内涵价值研究

事实上,在当西方经济理论占据全球经济学体系的主导地位时,需要用和谐社会理念来对其进行评判与审视,特别是在激进的经济发展态势下,如若不能及时踩全球循环经济高速发展这辆高承载量“车体”的“刹车”,则后果不堪设想,极容易引发一连串非正常的连锁反应,这对全球经济的平稳发展十分不利。所以,需要将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融入到西方经济学体系之中,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探究可持续发展型经济体制构建的优势,重新梳理现代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所服务,给现代人与后人带来更为坚实的物质保证。

(一)在和谐社会理念影响下的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从理论上来看,西方经济学对商品的定义较为泛泛,既涵盖了一种能够为人们带来一定效用的物质,也就是说物质的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又包括了一些承载“交换价值”的物质,这部分物质能够有利于资本家发展规模生产,进而追逐更多的经济利润,实质上,西方经济学的前提是在有限的资源下,生产出最大量的“商品”。当然,无可厚非,在以往人们的认知中,发展经济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以上所阐述的这两部分内容都是经济学体系当中所蕴藏的有关“商品”的内容,也是最初西方经济学体系的核心要素。相比之下,在和谐社会理念影响下的西方经济学体系的框架更加稳固,因其中不仅包含了上面所提到的商品的价值内容,而且,将诸多“和谐”的因素融入其中,不光是发展商品经济,还将生态和谐、资源配置以及“人与人”间关系考虑在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资源”与“经济”二者共同发展。从我国的当前的基本国情来看,需要延续以往所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来强化经济建设,始终将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安危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权衡实体经济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经长久以来的实践验证,尽管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快轨之上,但仍需要从战略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现代社会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同时,还需要处理社会环境当中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维系整个生态系统当中的局部均衡[5]。鉴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角度较为特殊,大致上来看,西方经济学是对人性的一种架设研究。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人类在追求物质经济利益以外,还有对“自尊”、“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从本质上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收入分配结构问题,其中隐含的便是人的因素,需要从社会人群的“收入分配”状况、社会“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公共安全管理等方面着手来进行处理,进一步夯实国家经济建设的根基。

(二)基于和谐社会理念的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内涵价值分析

西方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社会中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所具有的自然差异”决定的,人类所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当然,这些行为都属于“私利”行为,其利益取决于“人类分工”,这就容易导致社会商品生产过于密集,或导致所生产的商品过量,尽管生产力的提高能够促动社会繁荣发展,但剩余产品的增加也会过多消耗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相比之下,融入“和谐社会理念”的西方经济学体系的运作状态更为稳定,基于和谐社会的物质生产总量更为适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能够验证,和谐社会理念之下的西方经济学体系建设有助于人们厘清现实社会发展轨迹。

1、融入和谐社会理念的西方经济学体系的运作状态更为稳定

从深入研究西方经济学体系的过程中获悉,在一个区域内维持经济高增长并不是一件乐观的事,甚至可以说,其中潜藏着种种危机状况。简单来说,某一个社会区域内要想快速地发展区域化经济,必然要消耗一些关键性的“物质资源”,同时,发展高强度的工业生产,则可能会引起对未来有很大影响的生态环境污染,甚至对当前人们的生存环境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当然,由于发展经济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支撑,因此,便极容易引发粮食供应能力的告急。从各种可能阻碍经济的发展的原因来看,只有将诸多“和谐因素”注入到经济体系之中,才能够保证经济发展与社会演进的脚步保持一致性,为当前的人们乃至世世代代提供优质的生存空间,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标,同时,这也是可操作性较强的发展经济的策略。

2、基于和谐社会的物质生产总量更为适中

从理论上来讲,人类活动对自然的“负外部性”的大小是可以用具象化的模型来进行衡量的,能够影响其“负外部性”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因素是人类物质产品的生产总量(用M来表示);另一方面因素则是人口的数量(用L来表示)。在这两项因素的制约之下,构建一套“负外部性”的函数模型。具体如下:

N(自然)=F(M,L)

从这个函数公式中可以看出,人类在消耗一定程度的物质产品的同时,同样也在消耗着一定量的自然资源,进而便间接导致了以往生态平衡的变动,对自然界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尽管“物质生产总量”以及“人口数量”可处于长期的变动状态,但无法衡量或是改变的是自然界之中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前两者的变动空间是局限的,受制于自然生态系统这一因素的限制,否则会给人类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都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在西方经济学体系的框架之下,如若某种社会需求较大的产品供应短缺,该类型产品的价格必然会有所上升,这样一来,生产商便会从中获取较高的产品售卖的利润,在这种形势的驱动之下,引起同类型生产厂商蜂拥而至,都想从中获利。实质上,无论如何辩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思想都是建立在“经济人”的架设上而来的,所谓的“经济人”,即假定人的思想与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但唯一的共同特性便是采取有效手段来获得经济好处或是物质性的补偿,并追求利益得的最大化。简单来说,“经济人”的概念是将人类归为物质之上的范畴,它属于一种假设理论,用以研究西方经济学体系的运作状况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基于此种理论,西方社会环境当中,生产增加的最直接的影响便是缓解了原有的供应短缺,同时,增强了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强度,从而令商品的价格趋于稳定,价格始终围绕价值主线上下浮动。相对而言,在“和谐社会”及其稳定需求的推进下,物质的生产总量更为适中,这就保证了市场中流通的物质商品的价格具备一定的合理性。

3、西方经济学体系建设有助于人们厘清现实社会发展轨迹

现阶段,社会格局始终在发生着细微的转变,同时,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转变。从经济体系框架建设的角度来看,处在不同利益阶层的主体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地位,则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保障自身利益,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博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这显然与自然界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立的。但从既往人类社会发展情况来看,无论是在任何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有关利益的市场博弈都会存在。由此可知,人们对环境概念的理解,将决定着人类社会演进发展的格局,因其是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若在极为片面的“逐利”理论的驱动下,则很难改造或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极可能在某一个时点,就被自身所营造的所谓经济环境逼迫得无路可退,显然,谁都不想等到那一刻的到来才开始着手进行基于和谐社会理念下的西方经济学体系建设,这是目前各国都需要探讨的有关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现实问题。

三、受和谐社会理念影响的西方经济学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经研究分析,人类在现有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下,发展经济基本是通过对资源的消耗来完成的,甚至会将部分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以另一种形式释放到自然界之中,这样一来,如若资源的配置情况与自然规律相背离,便会产生资源浪费的现象,进而可能会消耗更多的资源,加剧资源告罄的速率。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往往物质生产是带有“利己”的标签,尽管目前全球各区域都在极力发展“循环经济”,但其作用是极为有限的,只有通过“和谐社会理念”的渗透,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体系框架建设偏颇的现状,将土地资源、生物界物质循环以及环境治理等内容与经济生产联系到一起,从而强化基于和谐社会理念下的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可持续性与合理性等特征。

(一)综述基于和谐社会理念的现代社会变革情况

从我国长期以来的社会发展变革情况来看,尽管已经做出了一些针对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应急预案与长期规划,但我国即将步入到“老龄化社会”之中的事实不容忽视,这就意味着,按照以往的“惯性”来发展经济,在加上适龄劳动力人口的削减等情况的出现,会对社会稳定发展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之下,就需要从当前就放开人口增长限制的阀门,结合养老制度的改革,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规避,从而在和谐社会的理念规制之下,维持社会产业经济的平稳过渡。

(二)探究基于和谐社会理念下西方经济学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研究西方经济学体系建设的思路,能够从中窥见在资本主义理念下发展经济的实质性问题存在,尤其是发展经济对资源的过渡消耗方面,显然是对现有自然环境的一种威胁。事实上,在一个利益多元化的时代中,鉴于各方的理念以及利益表达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来看,构建基于和谐社会理念下的西方经济学体系及其未来发展是极为光明的,同时也预示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转变,必然会朝向集约型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演化。在当前,建设一种融合了和谐社会理念的经济学体系之路是曲折的,但这也是扭转经济发展方向以及改变我国经济现状的必经之路。在未来,在我国社会形态中,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人们越发认识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和谐社会理念的影响下,西方经济学体系与我国总体经济环境的融合将更为合理。在种种规制的框架之下,我国经济实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助力,进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剖析西方经济学及和谐社会理念的相关内容,能够对研究基于和谐社会理念下的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其内涵价值有一定了解,从而明确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意义。事实上,我国当前的国情较为特殊,正处于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转型时期,西方经济学对国内的影响不容忽视,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结合长期以来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社会发展演进的过程,对基于和谐社会理念下的西方经济学体系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并以此来探究在和谐社会理念影响下的西方经济学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从而判断出其是否符合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发展初衷,从中可以探寻到现代人正确认识和深入研究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思路。

[1]邱海平,郑吉伟,沈尤佳,等.中国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2011年)[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01(01):63-65

[2]黄锦奎.经济学发展史的六次革命与三次大综合——新经济学革命与大科学体系经济学(二)[J].生产力研究,2012,08(08):3-4

[3]范柏乃,楼晓靖.我国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及演进路径研究[N].公共管理学报,2013,02(02):100-101+141

[4]那少罡.如何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对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教社区党支部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N].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01(01):173-174

[5]本刊记者.《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的新进展——访武汉大学教授颜鹏飞[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07(07):19-21

[6]王婷,冯志轩,马慎萧,等.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新进展——中国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2012年)(下)[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02(02):59-63

[7]王晓林,石晶莹.科学发展范畴群: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念[J].教学与研究,2010,08(08):89-91

[8]周文,陈跃.再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07(07):39-42+91

[9]管伟.试论基层社会利益表达机制的完善与创新——以群体性事件的制度性预防为视角[J].理论学刊,2012,02(02):95-96

[10]畅钟.儒家经济学思想之辨析及重建之原则[N].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6(06):103-106

[11]谭力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N].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01):79-80

[12]顾华详.论比较法学视野下的中国-东盟法律协调机制——兼论比较法学的时代责任[N].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1,02(02):116-117

[13]赵龙跃.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管理的战略思考——评《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的主导学术理念[N].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2,02(02):129-135

[14]严维石.新制度经济学企业信息范式:困境与出路——基于经济社会学的一个批判[J].经济评论,2013,06(06):10-11

[15]李仲生.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界成就[N].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02(02):88-89

猜你喜欢

经济学理念体系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简明经济学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经济学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