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中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
2015-03-18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中心小学覃玉先
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中心小学 覃玉先
“高效课堂”是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而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一经问世,便受到了中小学校师生们的广泛关注,很有点“雨后春笋”“纷至沓来”“咄咄逼人”的味道。
然而,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对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学术意义、操作范式认识的不足和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矫枉过正,出现了一些与构建高效课堂初衷极不协调的“音符”。为使高效课堂真正“高效”,我们有必要对高效课堂“热”做一些“冷思考”,以澄清一些教师对高效课堂的模糊认识,促进高效课堂建设健康推进。
思考一:高效课堂中的“展示”环节就是陈述问题答案、汇报讨论结果吗?
在一些高效课堂中,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展示环节成了孩子们核对问题答案、汇报讨论结果的简单过程。这不是我们高效课堂所追求的“展示”。
展示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处理好高效课堂的展示环节,是确保“高效课堂”真正“高效”的关键。展示环节不仅仅是孩子们核对问题答案、汇报讨论结果的简单过程,更是一个让学生获得倾听、更正、补充、拓展,实现对知识再认知的理性过程;是一个让学生将预习、独学、反思、交流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以待修缮的有效过程;是一个给学生提供发自内心的、主动的、个性化的展示平台,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端正其学习态度的生动过程。
为此,在高效课堂的展示环节中,我们要在遵循“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生成性”原则的基础上,努力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展示过程中,不要过多纠缠学生在独学、群学中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掌握了的知识,防止这种“炒旧饭”的行为让学生失去对新知识的“好奇”而对后续教学“兴味索然”。
第二,通过展示,让学生生动呈现独学、对学、群学活动中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暴露存在问题,为教师下一步教学活动提供现实依据。
第三,通过展示,让学生体验思维的快乐、合作的快乐、创新的快乐、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得到激励,增强自信。
第四,通过展示,让教师有机会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及时发现、“过滤”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声音”和“精彩插曲”,从中发现可以把教学进一步引向深入或拓展延伸的新“契机”,灵活调整“导学案”,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乐于参与的、富于创新的、主动建构的教学活动,不断地生成新问题、产生新认识、获得新体验,在“动态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的火花。
第五,扩大展示面积,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小组互评中,明白自己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理解得不透彻甚至是错误的,在同伴互助(评)和教师点拨下纠正偏差,得到提升。
第六,要处理好“展示”和“倾听”的关系。“展示”是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展示的质量并非仅仅决定于参与展示的学生,还决定于其他学生的倾听。在展示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展示的学生,还要关注倾听的学生。展示能否科学高效,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对“展示”和“倾听”正确理解和有效把握。
第七,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的具体特点和认识规律选择合适的展示方式。
思考二:“导学案和传统意义上的教案是一回事”吗?
高效课堂构建实践告诉我们,导学案和传统意义上的教案不是一回事。
第一,导学案和教案的内涵不同。教案是教师在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和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教学案例,体现的是教师的意志,突出的是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导学案的着眼点、侧重点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真情投入,如何充分让学生学习积极性极致发挥,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获得发展。
第二,导学案和教案所倡导的教学过程不同。教案所倡导的教学过程带有很强的应试教育色彩,一般表现为: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本课小结→布置作业。而导学案则通过课前预习→课中独学→对学群学→成果展示→达标检测→当堂反馈等一系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学习过程。
第三,导学案和教案的目标主旨不同。教案的目标主旨是让学生被动地习得知识,形成技能,学生只要能考高分,能考上重点学校,学校就算实现了教育目标。导学案的目标主旨则是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抽象、发展、发生过程中积极探究、主动建构,在习得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思想方法,获得一定的活动经验。
思考三:强调自主学习,就不要接受式学习了吗?
一提到接受式学习,有些教师不由自主地将它和机械被动学习联系起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接受学习是机械被动的还是积极主动的,与师生双方的意愿和条件密切关联。如果处置得当,接受式学习将会成为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主学习也会成为接受式学习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所以,接受式学习在高效课堂建设中仍然具有其特定意义,不应该全盘否定。事实上,各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优势与缺陷,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情况的最优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认知类型和学生学习习惯等实际情况,有机整合各类学习方式,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思考四:高效课堂的教学氛围是否越“热闹”越好?
课堂氛围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载体,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状态。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有利于其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那么,什么才是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呢?我们认为,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应该是教师积极投入,师生交流融洽,学生主动参与,信息反馈及时,教学效果良好的一种优质而高效的课堂气氛。这种效果是由引人入胜的教学语言、环环紧扣的教学情节、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科学有效的小组合作、精彩纷呈的双边活动、全神贯注的身心投入等多种因素自然融合、悄然升温、互相烘托而成,而不是由花样翻新的教学形式、哗众取宠的教学语言“哄托”而成。仅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不是高效课堂建设所需要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