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视角下城市篮球活动开展的思考
2015-03-18张振东张旭郑州大学体育系河南郑州450000
□张振东 张旭(郑州大学体育系河南郑州450000)
全民健身视角下城市篮球活动开展的思考
□张振东张旭(郑州大学体育系河南郑州450000)
全民健身活动的提出是我国由体育强国走向大国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民众体质健康逐步提升的重要路径。本文以篮球活动在城市的全面开展为切入点进行问题探讨和路径分析。得出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场地设施不足;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新老城区场地使用率配比有待提升。主要路径:管理体系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俱乐部运行推广。
全名健身篮球城市思考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及将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要求。文件对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提出了重要指示。将未来十年内,公共体育场地人均面积进行了量化,积极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这是促进我国由体育强国走向体育大国的重大举措,为提高我国全民素质和健康水平提供了政策依据。
1、城市建设带来全民健身的困境
全面健身计划的推出并不是单一国家政策导向对民众的直接礼遇,而是依赖于地方配套政策与其相适应,实现领导对全民健身的大力支持和相关政策导向性的支持。现阶段,城市化进程速度过快,配套设施远远落后于居民需求。全民健身活动场地不足,一时间难以实现新场地的广泛建设。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规划是基于老城、新城相融合的基底。老城区地段奇缺,社区体育活动开展场地捉襟见肘,拓展场地费用高昂,政府不愿新建。新城区场地相对完善,但是人口密度不足,多数场地闲置。老城区居民锻炼时间耗费在往返道路上,多数人不愿参与。这种矛盾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全民健身计划的设施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城市篮球活动的参与者活动范围大多以学校、机关单位、少数公园内,其地点受到场地限制较为明显。参与者多为男性,且比赛的组织参与者男性占比较高。
1.1、城市篮球活动管理的束缚
篮球活动的组织需要以相关部门提出主办、承办、组织等相应部门构成。城市篮球活动的组织开展多数为政府高度集中管理,决定权掌握在各部门手中,而篮球协会、社区活动室等社会组织参与程度不足,直接影响居民对活动的关注程度。篮球协会与体育局篮球管理中心机构的重复性,管理人员多为各部门领导兼职,容易形成管理散乱、官办一体缺少社会组织和群体的参与,而各项活动的开展是以基层各个社区、学校、社团为基础。缺少了实际效能和缺乏自主决策的活动组织在运行过程中难免形成执行不力、办事效率低下、参与积极性受挫等等问题。宏观和微观管理不接地气,高质量、影响广的篮球活动并不多见。直接体现为篮球活动社会力量举办力度不足,在管理上难以统一口径,影响职能部门统筹协作正常发挥。
1.2、体育指导员不足
篮球活动在群众体育活动中的开展并不是单一的群众体育活动,而是群体性、多样性的体育活动。全民健身视角下的篮球活动是以普及篮球活动为主的全民参与,突出强调参与者的广泛性。现阶段篮球活动受众面较窄,居民小区活动多为男性,且活动群体年龄段特点鲜明,以青少年为主。与全民健身所倡导的“全民”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如何扩大篮球运动的参与群体,促进不同年龄段的中、青、老参与到其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参与。而群体多样性的参与需要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相应的学习指导。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和社区体育活动这一职业的对接并没有实现。社区提供的工作岗位就“社会体育指导员”而言缺少工作性质的定位和规范,工作酬劳制度和职阶定性安排没有实现,难以实现对其工作实质性、稳定性形成保障。体育指导员的不足直接影响到篮球活动的普及。这与国家规定的平均每2000人配备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理想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即是少数社区存在社区指导员这一职位也是形同虚设,其指导者并不是经过专业学习的体育专业人才。缺少多篮球深刻认识,基本教学知识得不到系统学习难以实现对居民篮球活动开展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1.3、场地设施管理体系不健全
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是城市居民自发式的体育活动参与。时间、场地、项目等内容的选择时居民自行选择,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这就对场地使用效率提出了高要求、高标准。篮球项目相对于其它体育项目,场地和器材要求专业性较强,其利用程度相对较高进而体现为利用率高、损耗程度较高。现阶段城市居民场地设施管理办法具体实施细则的存在与否值得怀疑,如何实现对现有场地设施的维护与管理是摆在城市篮球活动管理科学化的重要议题。器械、场地管理维护的缺失就篮球器材而言后期保、修理成本较高。
2、存在问题思路的理清
2.1、城市篮球管理体系和全民健身相融合
良好的管理体系是篮球运动全民健身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间的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对篮球运动发展和形成政府形象可以促进全民健身的全面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纵深的不断加大,实现市场准入体制的同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参与到篮球活动的组织中,进一步加强篮球协会在民众中的整体印象,实现政企分离和鼓励社会监督。将以往的一通到底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多种力量参与,体育运营市场参与和国家方针政策导向相一致。
2.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化
篮球人才的不足对全面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产生了阻碍。全民健身理念在民众中的树立需要责任心强有能力的篮球运动人才参与其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系建设同样重要。这一体系的建立并不是单纯人数的扩大和相应人员的配备,而是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形成能上能下的梯队。如何结合社区形成对群众体育相关内容咨询、健身指导、组织比赛等方面规范管理,通过网络平台形成相应的资料库,实现对人才的档案管理。篮球活动较为典型的是其裁判工作,对社区内有能力的篮球人才和社区体育指导员形成竞赛组织平台以满足全民健身需要。
2.3、信息化促进篮球全面发展
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优势要大于劣势。就篮球活动而言,作为开展情况良好、深受大众喜爱的体育项目,其关注程度受到媒体、社会等不同群体的迫切关注。研究表明体育运动爱好者受到体育明星影响较为深刻。他们大都接受媒体的宣传,能够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并且成为多数球迷所模仿的对象。这无形中为明星效应提出了,约束自我,德行操守严格要求。如是,明星效应对民众参与篮球活动实现全民健身活动有着积极的影响。大众的不断参与促进篮球文化的蓬勃发展,推动篮球经济效应的社会功效。不同群体通过不同媒体认识篮球运动,随之参与其中,诸如报纸、杂志、影视、节目等等形式。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形成认识而促进不同群体参与篮球运动。进而实现全民健身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
篮球运动的参与是以主动参与为主,是不同个体为了自身健康或者其它目的实现参与主体积极投入锻炼中。篮球运动是以个体运动能力为基础实现团体协作精神,相互配合形成的团队竞赛项目。共同的篮球爱好者有着相同的交流方式,形成了相互信任、真诚的友谊。篮球运动参与者是否在运动过程中体验到所需的快乐,关系到篮球运动在全民健身倡导提出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媒体宣传的真实效应。
2.4、突出俱乐部运行机制
在全民健身的基础上不断摸索俱乐部管理模式,促进其积极参与到大众篮球活动中来。其主要方式是选举有名望的篮球爱好者和政府部门相应的管理人员合作化管理。财务收支定期进行对外公开,实现公众监督,公众参与运行的管理模式。将过去组织活动形式简单,通过聊天,少数人发起且影响范围小的篮球活动逐步转变为不同区域间相互交流学习,形成周期性篮球活动。进一步将俱乐部形式按照相应规章制度不断完善。
2.5、篮球运动形式多样化
由于篮球活动对抗较为激烈,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运动能力。应当对不同群体进行相应的能力划分。就老年人而言,可以实现篮球器材的软化,和厂商实践性开发柔软性更像的篮球。对于女性而言,鼓励其积极参与其中,帮助其改变心理认识,进行花式篮球,运球比赛等等丰富多彩的篮球内容。从而实现广泛适应篮球大众、更具有参与性和观赏性的运动方式,吸引更多的群体积极、主动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
2.6、良好社会氛围的培育
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对应赛事的承办或举办,吸引民众目光的同时不断提升大众对篮球文化的认识水平。结合现有条件不断进行器材和比赛规则的改进,以适合不同群体和调动起参与锻炼的积极为主。诸如三人制篮球赛的引入和将篮球设施简单化(篮板高度降低、篮球规则简化)等形式促进其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1]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79.
[2]刘伟平.城市社区群众体育的变化与发展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18.
[3]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