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德武陵区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与设计

2015-03-18柳佳利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年20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社区

□柳佳利(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常德武陵区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与设计

□柳佳利(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健身是人们日常生活需求之一,社区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社区体育变得越来越重要,集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已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载体。因此,研究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与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使用价值。

武陵区社区体育设施

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根据2009年3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我国2008年人均GDP为3266.8美元。人们的生活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的需求,娱乐、体育、社会交等高层次的需求开始速发展,呈现多元化品质化的趋势”。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适当运动、锻炼身体的概念正深入人心。根据《家庭》杂志的调查,中国的城市居民认为,最重要的个人九个因素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家庭幸福、国家利益、事业成功和社会贡献、金钱、物质享受和升官,早在上世纪末,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几个大城市对5130户家庭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生活中最关心的“健康”排在第一位。但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长期以来都以承办国际国内赛事为主,体育设施建设也主要围绕大中型体育场馆建设,对普通老百姓的体育需求关注较少,构成了大众体育需求蓬勃发展和大众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社区体育将是大众体育的新兴模式。社区体育设施作为社区居民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锻炼需求,改善居住环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强社区归属感与凝聚力,而且有助于引导居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塑造城市精神,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将成为今后城市体育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2、国内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

社区体育是进入21世纪后体育事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是居民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物质载体。

目前国内外对社区体育设施系统性的研究不多,针对某个地区特殊的气候、人文背景、地理环境而研究的社区体育设施更是少之又少。另外,在城市快速进程中,居民生活水平、消费方式、生活观念有了明显的变化,对体育设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全球经济发展一直高位增长阶段,但居民社区体育设施配套指标体系却并没有更新发展仍旧在以旧一套的标准要求体育设施的规范设计。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更新社区体育设施的配套标准体系,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和发展居住社区体育设施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国内社区体育的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我国居住区结构采取单位体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社区体育。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居民的居住结构由单位体制向城市社区过渡,自此社区体育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蓬勃发展,并向全国各地扩展,一些大城市相继成立了社区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其内容涉及到全民健身、社会体育和体育社会团体,社区体育的发展有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我国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应当注重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积极为居民提供方便、实用的身体锻炼场所,为新时期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2014年12月25日,《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正式发布。按照2013年底全国总人口13.61亿人(不含港澳台地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2.4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平方米。本次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用地面积39.82亿平方米,建筑面积2.59亿平方米,场地面积19.92亿平方米。对比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全国体育场地数量增加84.45万个,将近翻一倍,用地面积增加17.32亿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1.84亿平方米,场地面积增加6.62亿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增加0.43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5.87个。

纵观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历程,从解放初期的一无所有,发展到今天已经初步具备了社区体育的法律保障体系、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社区体育设施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尚属初级阶段,现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尚为欠缺,社区体育还存在着三缺现象--缺体育资源、缺场地设施、缺体育指导员,这给社区体育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也是难得的历史机遇。

3、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

3.1、城市居民体育观念意识增强

目前,我国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城市居民,大多数只是把体育当作一种健身的手段,且锻炼频率和锻炼持续时间离国际体育人口的规定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城市社区居民这种体育价值观还会在一定时间内存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明显提升,从事体育锻炼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健身主体也从老年群体向不同年龄段扩展,国民的健康意识和健身观念明显增强,健身、休闲、娱乐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活方式的主流。

3.2、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向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

城市体育的产生它就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丰富的活动内容、融洽的地域亲情、便捷的练习方法和有效的健身效果吸引着广大的社区居民。它不仅能不断地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娱乐、健身、交往、集会的需求,也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同时它又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城市社区体育社会化程度较低,因此,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仍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特征,较多地依赖基层政府,民间体育社团、经营性体育场所和晨晚练点等,但社区体育组织较少,部分城市社区体育基本处于无人组织与管理的状态。即使有些城市成立文化站、但由于城市居民众多,需求多样化,仅靠城市极少数的体育健身指导员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显然是不现实的。目前应继续发挥政府行政主导的优势,引导城市体育爱好者成立体育社团,形成晨晚练点以进行经常性的体育活动。

3.3、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老年人仍是城市社区体育的主要参与者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将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所以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显得尤为严重。通过体育锻炼,老年人群可以消除孤独、善度余暇、治病防病、健康长寿、重建社会交往圈的多种需求,决定了老年人仍将是今后社区体育的主要参与者。

3.4、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分布合理化,使用科学化

体育场地设施在普遍存在供不应求现象的同时,也有管理不善,使用率不高的问题。体育局所属场馆多为省、市优秀运动队或青少年业余训练服务,普通市民难以问津。往往设施越高级,条件越优越,使用率越低。再加上体育活动观众少,经济效益低,场馆创收难,使体育观赏与群众参与的两大主要功能没能得以充分发挥。此外,学校、工矿企业及其它系统所属场地设施也多是只为本系统服务,封闭管理,服务对象单一,使用率低,这也是一种体育场地的很大浪费。

[1]汤娟.南方地区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规划指标与设计策略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宁克.长沙市社区体育发展情况的调查[J].安徽体育科技报, 2005,(26).

[3]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4]黄兆生.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规划与设计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社区
数读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商水县城关乡居民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住宅小区体育设施规划与建设研究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原经济区农村体育设施专项资金的审计思考
石狮市城市发展与体育场地建设的研究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