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研究
2015-03-18杨勤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杨勤(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研究
□杨勤(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人才的缺乏,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加大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力度,结合《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46号文),重点培养管理、经营、中介、科研等高层次体育产业人才,体育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也关系到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研究,结合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为我国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产业管理
1、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研究
1.1、社会对体育产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我们认为,体育产业是社会提供与体育相关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为收入来源的经营性的各种行业的总和。有有形的物质产品和无形的服务等两种形态。目前,我国体育产业正在进行着改革,正在面向市场,相关的体育事业单位简政放权,职业联赛也变得火爆,吸引在许多企业正在进入体育产业这一行业,比如2015年2月10日,万达集团宣布牵头三家知名机构及瑞士盈方管理层,收购瑞士盈方体育传媒集团100%股权,交易作价10.5亿欧元,早前万达收购西甲冠军马德里竞技俱乐部20%股份;马云也涉及到足球产业。体育产业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规模,最终取决于体育产业人才的数量的质量,取决于体育产业人才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目前,体育产业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体育产业人才十分匮乏。
1.2、体育产业人才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人才的缺乏,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加大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力度,结合《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重点培养管理、经营、中介、科研等高层次体育产业人才,体育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也关系到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从2012年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情况的统计数据可知,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有375.62万人。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共为92.17万人,占24.54%;体育健身休闲从业人员为21.79万人,占5.80%;体育中介活动从业人员为7.01万人,占1.87%;体育培训活动从业人员为18.23万人,占4.85%;体育彩票从业人员为22.04万人,占5.87&;体育用品业从业人员共为278.42万人,占74.12%;其中体育用品制造业为248.35万人,占66.12%;体育用品销售业为30.07万人,占8.01%;体育建筑业为5.03万人,占1.34%。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目前大致可分为: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和体育建筑业。从数据分析可知,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较小,与我国的体育产业实际市场需求量差距较大,体育产业人才较匮乏。体育用品业从业人员是体育服务业的3倍,体育产业各行业间的分布不合理,众所周知,体育用品业严格意义上来讲只是体育产业的相关产业,并非体育产业的本体产业,这种情况明显是不合理的。
其次,由于我国的经济、教育、文化的整体呈现出东优西劣,中部居中的态势,我国体育产业人才也符合这一特点,东部地区的体育产业人才相对较为丰富。体育产业人才中高专人才缺乏,如体育经纪人等。
2、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分析
人才培养是对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和教育过程组要素的组合与教学运行机制的总称。我国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也应该遵循这一模式。
2.1、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目标
不同层次的教育水平,培养的人才不同。目前,国内的大学教育培养的是中高级体育产业人才,研究生教育则偏向学术以及高级体育产业人才。由于我国体育产业起步晚,发展不足,专业发展不成熟,专业细分不够,很多专业有雷同,尚未建立起一整套稳定的培养体系。高等院校要培养能够适应国内外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能够胜任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赛事管理、体育场馆管理以及其他体育产业管理工作的中高级人才;委托高校培养的体育产业人才是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能掌握现代体育经营管理知识,洞悉体育产业先进理念和运营模式的体育精英;体育职能部门培训是向体育事业单位培养高级体育产业管理人才。
2.2、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制度
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主要以全日制高等教育为主。如: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虽然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层次包括:博士、硕士、本科、专科教育,但是当前教育层次以及水平总体上都较低。这个专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师资队伍及理论研究方面仍存在较大的问题。
2.3、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从我国的教育机制,以及当前的体育产业市场环境分析,笔者认为现行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高等院校的培养模式。这一模式以国内的体育学院,部分综合大学为主,是主要的培养模式。主要培养的是零基础的在校学生,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培养能否适合社会需求、满足社会要求的体育产业中高级管理人才。院校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交流,不管是理论水平还是实际能力都能达到社会所需要的体育产业人才,但是,此专业起步晚,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各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委托培养模式。此类模式主要是体育产业人才进一步深造,用人单位委托培养的一种模式。目的是为了让被培养对象的理论知识达到当前该专业发展的水平,掌握体育产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成为优秀的体育产业管理人才。此类培养对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有实践基础。由于培养时间较短,并不能全面地学习理论知识。
三是培训中心模式。相关教育机构或大学开办的培训中心,培训周期短,解决体育产业人才缺乏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对体育产业中的某一部分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但是不能系统的学习。这类培训针对事业单位的体育产业人员、专业教师、体育产业企业相关人员以及体育产业专业方向的学生。
3、研究结果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增速明显加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提升,与文化、旅游、科技等相关产业中的融合也不断深入,体育产业发展的实践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3.1、理论知识水平较低
中国体育产业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还没有真正形成自身的产业链,中国体育产业在后北京奥运会时代将有大的发展。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也还在摸索中,理论知识也还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整体,缺乏体育产业专业人才,不仅体现在从业人员,而且也从师资队伍中反应出来。近几年相继有不少有关体育产业方面的书籍相继问世,但是都比较片面,仅分析体育产业的某一相关产业,或没有全面的阐述我国的体育产业概况,比如:截至到2015年7月初,笔者查询到今年有六本有关体育产业方面的书籍,其中一本还只在部分章节中涉及了体育产业方面的理论知识:《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休闲时代体育产业展望》、《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4-2015 2015版》、《基于SCP范式的城市休闲体育产业成长模式研究》、《体育管理》和《悦读政策第6辑》。尽管有最新的理论教材出版,但是案例分析都是基本都有引用的国外的,对我国当面市场环境下的体育产业发展没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3.2、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体育产业人才是集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各体育院校和综合大学没有形成一整套培养标准,在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结构上不合理,没有能与时代接轨,缺乏全面性,系统性。上文提到的我国目前的体育产业人才水平为两种,但没能兼具体育知识和经济知识和市场经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跟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置有很大关系。院校没能平衡体育产业项目与经济管理及其他方面知识的关系,侧重系统论、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的教授,降低了体育项目的特点和本质方面理论的地位。
3.3、培养的人才不适合当前体育产业市场
体育产业处于初级阶段,理论知识构建落伍,知识构架有待优化,院校教师知识水平有待提高等因素造成了培养的体育产业人才不能接受住市场的检验。具体有:体育产业人才综合知识水平欠佳、分析问题不足、创新精神欠缺、理论知识不能用于实践。在体育产业全球化的今天,这阻碍了我国体育产业融入全球体育中去,而且对我国体育产业自身的发展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4、结论
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体育产业将在GDP中占较大比重。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是我国能否跟上体育产业全球化脚步的其中要素,积极构建体育产业人才发展的环境,大力促进体育产业人才的高质高量。
[1]周宏伟,杨爱林.市场经济与体育产业[J].集团经济研究,2007, (21).
[2]鲍明晓.我国体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J].体育科研,2005,26 (6).
[3]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